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9-01-06裴菁菁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裴菁菁

(西安翻译学院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方面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上来。对于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做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因此,探索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形势,最大限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依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同各位同行的经验交流,总结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缺乏,很多从教的教师要不然是迫于工作需要,由学生工作系统的辅导员或机关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通过自学考取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队伍中;要不然就是选用一些临近专业背景的教师,如教育学专业的老师来担任心理健康的教学,虽然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指导的经验,但是,他们没有专业背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依靠个人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相对薄弱,导致教学专业化效果不佳。

同时,很多非专业教师容易将心理辅导和简单的“谈心”混为一谈,对学生真正的心理问题难以敏锐的觉察,这就容易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困惑和迷茫,如果一两次自己的问题没有改善,很多学生会选择退缩、逃避和拒绝,这就加剧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使得学生群体容易对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难以做到真正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该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2.2 教学形式难以多样化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课堂,以讲授方式为主,兼有提问与学生互动。但是,被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却是效率最低的方式。其实,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学生参与度高的课程内容,学生记忆效果和理解效果就会比较好,对于参与度比较低的课程内容,学生就属于灌输的形式,大多流于表象,而对概念的深度理解都比较缺乏,仅能做到熟记都已经是很不错的效果了。

2.3 课程性质问题导致容易被忽视

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或者公共基础必修课,采用大班化的授课方式,开设时间短。课程内容分散,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规划,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大多数学生没有心理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心理学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完全迷茫,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其和思想品德课想联系,并没有认识到本门课程的侧重点,也没意识到这个课程与自身的重要关联。

在有限的时间去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这本就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而且往往学生更重视专业课,对于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抱以“及格万岁”的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本就引不起学生的主观重视,再加之大班上课,基本人数都在一百多人以上,学生很容易放松注意力,产生“责任分散”心理,更加不会认真对待本门课程。大班授课老师难管理,学生疲听讲,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本门课程越来越不受到重视。

2.4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多元化也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试卷答题、论文撰写等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想法、观念和态度没有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学习和传授模式,离不开课本,走不进学生内心。比如很多课程开展实施的“过程考试”,形式虽然新颖,也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但是对于本门课程来说,开展难度巨大,人数过多导致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实施起来相对困难。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3.1 加大课堂实践教学力度

唐超与王椿阳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挫折压力应对、人格心理等方面。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通过不同的活动了解学生心理,多方面的对学生进行考察,有效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环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才能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的切实需求,着眼于当下的客观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现实需求,把这门课上“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觉得“听天书”,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却一无用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的次数,最大限度地锻炼自身实际操作技能,使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课堂实践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心理微电影、体验式教学等可操作性方法,势必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其心理素养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自觉应用理论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设置系列化的教育课程

首先可以将课程设置为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开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大一新生,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变化较大,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比如针对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展开疏导,大二学生学习压力问题以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全面覆盖,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其次,应根据大学教育的过程,阶段性的开展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应注重实效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可以和学生处、教务处、学生社团等合作,多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多参加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

最后,可以应用“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放在在线课程进行,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进行答疑,针对学生近期的问题进行辅导和心理建设,要求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这样就可以给线下课堂腾出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教育。

3.3 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

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站,开辟网上课堂,在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法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辟网上心理测评、作业提交及考核通道;同时开通微信和微博,以互动方式定时、定期开展网上案例分享和讨论,以及作业交流。这种方式,既突破了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更好的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

还可以加大日常学生的作业力度,因为人数问题,可以按照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重视学生上台展示。将课堂的时间尽量多的交给学生,通过上台展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运用真实情况,对学生的展示做到及时评价、及时鼓励,将课堂成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每一份作为都用分数来回馈,这样就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 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转变了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全面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问题,有助于全方位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有目标的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要想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成熟化、科学化,必须要进一步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机制、探索如何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问题。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