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2019-01-06钟毓华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机制

钟毓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此,校企双方必须寻求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切合点,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机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企业所需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1.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技术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及其担负的使命来看,高职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其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我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

1.2 实现校企双方人才供需的匹配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校企双方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设置、教学内容,避免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闭门造车,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脱节。另一方面,学生只有深入到企业一线,全面了解生产环节,加工或服务流程,感受市场变化、体会竞争,才能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去,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变化,解决实际问题。

1.3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师才有更多机会开展挂职、指导实习、调研或横向项目等方式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跟踪企业行业所在领域内最新的市场行情、管理动态、技术技能需求的变化,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构成企业获取充足优质人才的重要渠道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特别是企业方,如果能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每个学生制定详细的职业规划,关注学生需求,帮助其成长,就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企业行业的认同和信心。这为企业人才储备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校企双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高职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和熟悉。但实际中,不少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只关注各自熟悉的领域,缺少一种对校企双方开展育人具体工作进行有效的沟通机制,这就易造成双方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在教学安排、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标准、企业培养计划及其执行情况等方面难以实时有效的互通和协调,不但导致校企双方在人才供需方面的不相匹配,而且束缚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影响育人的效果。

2.2 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只有在互惠双赢的情况下,合作才能得以顺利展开,并长期维持下去。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一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另一方面,校企双方也并真正形成针对于如何保证企业利益的实践措施或机制,使企业的利益难以得到满足,导致企业不愿意过多投入并深入地培养人才,影响育人的质量。

2.3 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形成了共识。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宏观制度和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如何合作、在哪些方面合作没有明确的规定,人才培养的权利与义务也不明确,致使校企合作难以深层次开展,影响育人效果。

2.4 企业对学生成长关注和投入不够

在校企实际合作过程中,企业从自己的利益考虑,没有将培养人才放在首位,甚至还存在一些企业以降低学生薪酬、获取廉价劳动力的方式作为合作的利益补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不明确,对实习生缺乏个人具体的职业规划;实习的岗位设置大多数以技术含量低的为主,并且不怎么愿意安排交叉培训和轮岗实习;企业指导老师业务能力和经验不足,缺乏传帮带的耐心。这些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和优化的思路

3.1 构建健全校企合作育人动力机制

动力问题是核心问题,如果没有动力或者动力不足都将严重影响人才培养效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源于校企双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使命和经济社会效益的追求。但只有需求的动力,还不能完全转化成现实的有效动力,因此,必须以校企双方为主体,整合政府、行业协会、学生及家庭等其他各方力量,始终将人才置于培养中心,建立合理的动力机制才能真正变成动力。

3.1.1 构建校企利益驱动机制。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是双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发行为,而这一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互惠双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和合作项目的开展,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制订等方面获得企业的支持。通过合作实习就业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提升了办学质量。借助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推荐,高职院校更利于筛选出优质的合作企业,丰富了办学资源。

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全程人才培养,不但可及时获得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且可以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工艺和技术性难题,还可以获得各级政府财税优惠和人才使用等政策支持,使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1.2 构建校企利益分享机制。高职院校发挥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利用企业技术、设备和项目资源平台,共建产品与服务创新平台、实验室、研发机构和培训中心,共同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标准的修订和课程开发等。利用高职院校教育培训资源及文化生活资源,可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与学历提升工作。

3.1.3 构建学生发展激励机制。校企双方明确合作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意愿,为其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习培训方案,让学生清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有不同种类与技术技能层次的岗位,特别是一些管理岗位进行实践的机会。学校安排合作项目教师进行学生思想和心理辅导,同时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切实帮助学生成长,增强学生对企业认同,对行业的发展信心。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晋升细则,据此对学生成长进行阶段性考核,并给予相应岗位及其级别的晋升机会。

3.2 构建健全校企合作育人运作机制

3.2.1 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全程人才培养信息动态管理与共享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之间彼此有效交流和沟通,努力营造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校企合作共赢文化氛,充分协调各方关系和利益,及时修正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偏差,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2.2 建立完善约束监督机制

构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校企双方按照协议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全程监控,实施对培养对象的奖励、晋升和淘汰并存约束工作机制,加强过程考查和结果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政府和行业协会作为指导和监管方,监督和规范校企生三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的签订行为,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学生和企业的之间的就业协议,要求企业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保证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会。政府根据第三方对校企合作育人成果的综合评价结果,给予校企业双方相应的激励和强制性压力措施,保证育人效果。

3.2.3 建立健全合作就业机制。学校对接企业人才定位,严格按照企业人才标准,精准培养出企业行业所需要的未来员工。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在校期间不仅植入企业课程模块,还增派资深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实习期间把学生当成企业准员工对待,促进学生对企业的身份认同,增强职业发展的信心,提高专业就业对口率、岗位适应性和稳定性。

3.3 构建健全校企合作育人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确保人才培养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探讨如何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都能够获得预期收益和目标。

3.3.1 重构组织机构和职能。学校应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在宏观层面统筹、管理校内不同专业与对应合作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负责提供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和指导。从校企合作项目运作的需要,以项目所在的院系负责组建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把企业负责人或人力资源负责人纳入合作委员会,负责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和反馈项目实施情况,提高育人的效率和质量。

3.3.2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完善有关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明确学校和企业主体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如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某方违约,应规定违规责任和相应的处罚。规范企业和学生签订行为和实习过程,合理减免企业税收或者是加大扶持力度等,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3.3.3 构建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政府制定并出台校企合作育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成效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可委托专业所在行业指导委员会指定具有资质的单位,作为第三方对校企合作期间育人过程和期后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独立客观地考察校企合作育人的成果,以此发现更多深层次的规律以及问题。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