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通阳理论论治心系疾病*

2019-01-06崔仕衡范红玲张会超

中医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心阳胸痹心系

崔仕衡,范红玲,张会超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基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是阴阳二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的偏盛与偏衰又是疾病的基本表现形式。心系疾病往往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损伤机体正气,导致阳偏衰,出现一派虚象或正虚邪实之象。中医临床常采用通阳之法治疗心系疾病,确有疗效。笔者从温通阳气法来阐述通阳理论在心系疾病治疗中的运用,以期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开拓临床思维。

1 阳气与心的关系

1.1 阴与阳的生理与病理联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古人将推动、发散、温煦等特性的事物统属于阳,将凝聚、凉润等特性的事物归属于阴。阴阳属性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阴阳之间的关系包含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与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万事万物无不处在一个动态的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就人体生命活动而言,阴阳二者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此即生理状态下的阴阳;在病理情况下,若阴阳的一方偏盛或偏衰,彼此之间的稳态被打破,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此为阴阳偏盛的后果;或是精气夺则虚,此为阳偏衰的结果。王晗[1]指出:老年人脏腑机能亏虚,其稳定性较年轻人有明显差距,“阴阳偏衰、残阴残阳”是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点。

1.2 心为阳中之太阳

《灵枢·阴阳系日月》曰:“心为阳中之太阳……肾为阴中之太阴。”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言:“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李高申等[2]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身之阳气根植于先天肾,而后上至于心,即肾为阳气之根、心为阳气之主。心阳在人体阳气中占有重要地位,此由其生理机能决定。首先,心主血脉,即血液在脉道中的运行离不开心的推动及调控,心阳充沛,则回心血流在心阳的推动下携营养物质运达四肢百骸,濡养周身,支持各个脏腑机能的运营,正如清代唐宗海言:“心为火脏,火气宣明,则能化生血液,流畅筋脉,血脉流行。”其次,心藏神,即心主宰人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的正常活动亦离不开心阳的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 精则养神。”血是神志活动的基础物质,正是因为阳气推动血液的周身运行,化神养神而心神清明。在病理状态下,阳衰可致神衰[3],即《伤寒论》所载“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但欲寐也”。

1.3 心阳不通为核心病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此不仅针对脉象而言。王笑莹等[4]在病理方面指出:心阳式微而寒邪痹阻,阳气无以畅达胸中而发为胸痹。姜坤等[5]持同样观点,认为“阳微阴弦”是指脾肾阳气不足导致水饮、痰涎、瘀血等凝聚。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是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的病理产物。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发散等作用,当阳气充沛时,肺、脾、肾共调水液代谢,则痰饮无以生;心、肝、脾共护血液运行,则瘀血无以聚。反之,若因劳倦失宜或内伤七情,导致阳气被遏,心脉痹阻,则发为胸痹。此不仅适用于胸痹,心悸、心力衰竭等亦适用之。朱浩等[6]指出:以上疾病的发病核心病机均在于心阳不通。

2 通阳法论治心系疾病

2.1 胸痹心痛

《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圣济总录·心痛统论》曰:“心痛诸候,皆由邪气客于手心主之脉。”阳气充盛,则血脉温通,血布散于心脏及周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阳气衰微,则经脉壅遏不通,可见心胸憋闷疼痛,甚至手足青至节、唇舌青紫等。《素问·调经论篇》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后世治疗胸痹心痛常以温阳散寒止痛为大法[7]。然临床根据标实之不同,又可进行细分。张仲景根据痰浊痹阻胸阳之证创立瓜蒌薤白一方,通阳散结,宣痹降浊,体现了痰浊需从温而化的思想。毛老创制宽胸丸治疗心阳虚衰、寒凝心脉之证,运用大量辛温芳香之荜茇、高良姜、檀香、细辛等药温中散寒止痛[8]。王大伟等[9]采用温阳活血方治疗阳虚血液运行不畅所致瘀血之证,不仅用附子以扶阳,还添枳壳、赤芍以活血,体现了通阳散瘀、标本兼治的辨证思想。笔者临证发现:胸阳不振,痰与瘀常相互搏结,导致痰瘀痹阻。在临床中,笔者常运用冠心2号方之丹参、川芎等活血祛瘀,瓜蒌薤白半夏汤之半夏、瓜蒌化痰散结,临床效果显著。朱金花等[10]选用乌头赤石脂汤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因阳不胜邪、寒邪直中于里导致汗出肢冷、手足青至节等症状,中医诊断为真心痛,西医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结果发现:治疗组心肌酶恢复时间较硝酸甘油组明显降低。任应秋教授在论治冠心病时认为,心主阳气优先于心主血脉,其病理变化是阳气亏虚导致血脉损害,提出益气扶阳、养血和营、宣痹涤痰、通窍宁神的治疗大法[11]。

2.2 心 悸

心在五行中属火,以阳气为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参与人的意识、思维及情志等精神活动,若心阳损伤,则心神失养、悸动不安。张楠等[12]对仲景运用通阳法治疗心悸病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发现仲景根据心阳虚衰程度不同而立方,对于过汗导致阳虚之轻症,仅见心下悸、欲得按者,选用桂枝甘草汤补心通阳。刘渡舟[13]根据桂枝甘草汤有补心、健脾、温通、行水等诸多功用,谓其可“温复心阳”;若心悸程度进一步发展导致烦躁等,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潜心阳。郑丰杰[14]从原文释义及方药组成着手,分析心悸的病因病机,指出桂枝甘草汤重在温阳敛神镇静,用于治疗心阳虚衰、心神浮越之证;对于阳损及阴、阴阳两虚之心动悸、脉结代之证,常用炙甘草汤助心阳、滋阴血。翁维良在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血瘀、痰浊紧密相关,阳虚阴盛是其发病的根本病机,溯其源为阳气亏虚[15]。阳虚无以推动血液运行,血流缓慢导致瘀滞;阳虚无以助力脏腑运化,生化失常导致痰浊。翁老临证时以温阳通脉为治则,常辅以芳香化浊及养阴活血之品,阴中求阳。袁海波教授创立袁氏苏心醒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16],方中选用红参、附子、干姜等温振搏动无力之心阳,心阳振则气滞、痰湿、血瘀自通,否则,此3者既损心阳又阻遏阳气,形成恶性循环。

2.3 心力衰竭

《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与西医学的心力衰竭症状相似。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此为关于心力衰竭的较早记载。古代医家不仅很早关注于此,还以心水运化失常解释此现象。气为血之帅,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原动力。气的功能减退,则血液的正常运行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当气虚进一步发展至阳虚时,就会产生血瘀的病变;“阳化气,阴成形”,心阳虚化气无力,水湿泛滥,上凌于心肺则发为喘,下滞于腰腹及四肢则发为水肿,此即“血不利则为水”。陈建明等[17]治疗心力衰竭以益气温阳为主,善用真武汤治疗阳虚水泛之喘证,五苓散治疗水遏下肢、腰腹之水肿证,临床中常二方合用,温阳利水之效倍增。张继红运用附子治疗心力衰竭[18],上达心阳斡旋寒邪以通脉,中至脾阳燥湿脾土以健运,下联肾阳温其命门以益火,临床效果显著。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心系疾病时提出“蠡测阴阳”,认为人年过半百则阳气日衰,此为下焦阴寒上乘、干犯清阳之府导致心阳衰微,故选方用药时注意阴阳之合[19];其治疗胸阳气滞不展首用桂枝、薤白等温通之品,慎用郁金等苦寒之品,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指导。

3 小 结

心在五行中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加之心位于上焦,如红日般烛照大地,正如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光与热,人体生理机能的实现同样依赖心阳的化与行。相反,若心阳虚衰,化与行的功能失常,则病邪易生,正如清代石寿棠言:“人身之阳,法天者也,一失其流行之机,则百病起。”痰、瘀、水为心阳虚衰的病理产物,也是胸痹心痛、心悸、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证素。若单从痰论治或从瘀论治,只能除标,无以治本。因此,运用通阳法治疗心系疾病理论上是可行的,符合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也经得起临床的检验。然而,如何从西医学理论来完成对此的探讨,以期中西汇通,将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心阳胸痹心系
标点符号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童心向党 心系祖国
心系“国之大者”
治胸痹当用温法
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
心系农家情未了
前桃后杏终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