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促进当代学生就业能力路径分析
2019-01-06韩琦
韩 琦
(河南工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河南新乡453000)
从1999年开始,我国教育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开始逐年扩大,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也随着激增。权威数字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总量已经高达820万人。假如将大批的中职毕业生、研究生、及海外留学生的数量统计在内,求职人数估计将超过千万人。有限的社会资源与千万级的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如此,随着我国退休政策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题,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讨论大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我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发现利用和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以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被赋予了文化的特征,并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神的茶文化体系,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茶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及价值体系,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工作座谈会上曾经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因此,综合分析茶文化内涵,将茶文化融入到当代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必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破解之策,只有先对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加以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见解和应对办法。通过调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我们可以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做出如下总结。
1.1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是795万。而到了2018年,这一人数则达到了820万人。据人社部的公开数字显示,如果加上中职院校学生及2017年未就业人的数量,求职人数将达到惊人的1500人之巨。至于即将到来的2019年毕业季,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早在今年的1月1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表示,今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规模达到834万。换句话说,今年毕业的高校应届生人数同比增加14万人,比十年前增加了26%,更是较2004年的280万毕业生,增加了197%。规模如此之大的应届高校毕业人数,也让今年的就业形势面临考验。
1.2 就业区域冷热不均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在毕业就业区域选择上,还是倾向于发达区域和大中城市。总体来说,对人才的吸引力,我国东部大于西部,先进地区大于落后地区,一线城市大于二三线城市。近些年来,尽管学生们求职不再扎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但新一线城市,如重庆、成都、杭州等城市,逐渐成为了学生的求职的新目标。根据相关毕业季数据显示,2017年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北京、重庆、深圳、郑州、上海、长沙、杭州、贵阳。而2018年的前十城市,依次则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广州、西安、成都、天津、武汉、重庆。而对于中西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与发达地球对就业学生的吸引力明显存在差距。
1.3 毕业学生综合素质欠缺
毫不避讳的说,当下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向,已经与社会人才的需求偏离太远,多少年来,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教学内容陈旧固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能及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来及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是主要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多存在理论知识不少,动手能力不强,觉得什么都很简单,实际操作什么都不行的现象。除了动手能力偏弱,实践能力欠缺外,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及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上,也和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追其原因,和当代高校急功近利、追求王牌专业、追求高就业率,偏专业课程而忽略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关。
1.4 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
在当下,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越是学生就业压力大,越是加大品牌专业的建设。意图通过专业上的优势,来减缓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而与之相配套的就业指导却相对滞后。很多高校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心偏向于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上,而实际用来指导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则是流于形式、浅尝辄止,既没有在专业选择上给学生指明方向,也没有在就业心理上进行充足的引导。尽管很多高校也开始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对学生并没有做太多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赚取选修课学分,而不是为将来实际求职过程而去学习。
2 当代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指的是毕业生在就业倾向、就业技能、应聘工作等过程中,存在的与之相关的心理特征。因为学习成绩的不同,毕业生呈现出的就业心理上也不尽相同。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大学生就业心理可分为积极的就业心态和消极的就业心态两种。在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下,都有具体的心理特征加以体现。
2.1 积极的就业心态
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对未来就业也呈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是清晰未来就业方向。此类大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留意所学专业就业信息,并通过各类相关培训,对求职技巧掌握相对充分。通过和指导老师的沟通,学长学姐们分享经验,再加上充分的实际调查和网络信息查询,使之在毕业之前,就对就业的范围、方向和目标有了明显的判断,并对日后的职业发展有了相对充分的规划,树立起了求职信心,做好了求职准备。
其次是就业心态成熟理性。此类学生一般能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技术、和各类综合条件能够做出客观的判断和分析,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力会进行综合的衡量,已得出能够满足哪些类工作的要求,求职时避免遍地撒网,做到有的放矢,已增强被用人单位录取的可能性。
最后是就业态度积极乐观。在就业环境激烈的当下,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就业心态难能可贵。此类学生自信心强,能够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求职的动力,在学校期间,就不断完善知识储备,做足求职准备,调整好就业心态,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也会尽力而为,争取心仪的用人单位和符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2 消极的就业心态
消极的就业心态,多出现在学习成绩一般,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学生身上,具体来说,也有三种具体的心态特征。
首先是存在焦虑心态,有的学生尽管在求职之前也做好了各种准备,但因心理素质不过硬,还会出现不自信和过度担心的心理状况发生,反应在表现上还未参加求职的过程,就会过度担心自己无法被录取,并由此联想到不被录取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如家长的担心,同学的看不起,老师的不重视,自己的自我否定等等,从而导致最终的结果是无法在求职过程中完全展示自己,并引发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的出现。
其次是过度的依赖他人。此类情况多发生在家境优越的同学身上,因为在其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父母总能为其谋划好每下一步的安排。毕业求职的过程,面对着大量的招聘信息,此类学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心理上首先表现出畏惧和知难而退的想法,内心渴望通过父母的人际关系,在找工作时也可获得支持、走出捷径。此类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就业,更不会有长期的职业规划,只是盲从父母及他人意见,即便是顺利就业,也会对工作兴趣不大,缺乏足够的职业敬畏感,从而导致经常性跳槽的现象发生。
还有一种消极的就业心态,是功利心太强。在面对一份招聘信息时,综合衡量工作性质、成长环境、晋升空间及工资待遇等因素,是大学毕业生正常的反应。但这种综合衡量,一定是要建立在对自我认知客观准确的基础之上的。有很多毕业大学生,抛开自己的能力、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不说,首先关心的是待遇问题,如果待遇偏离了自己的期望值,则在内心上就首先给于了否定。追中目光相对短浅的直接后果就是,眼高手低,只顾眼前一时利益,就业后发展时常受阻。
3 我国传统茶文化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切入点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种生活中的物质来说,茶即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琴棋书画诗酒茶”的七雅之一,更是天下普通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之一。由此可见,茶和茶文化已经深深的烙刻在中华儿女得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中。正因为文人的参与,茶被赋予了文化的特征,在几千年得发展历史中,不断被动接受并主动汲取着以儒释道为代表得诸子百家学说。最终自成体系,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茶文化对当代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首先要找到茶文化与就业心理的切入点,之后才能提出合理的建议来。一般来说,茶文化和就业能力的切入点,可以从显性和隐形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3.1 显性方面得切入点
茶首先是一种物质,人们先是喝茶,才能从喝茶的过程中感悟出各种哲学思想来。茶得诸多显性特征,完全可以加以思想上得提炼,用于对当代大学生得就业指导上。
首先是茶先苦后甜的感觉,能帮大学生做足入职前心理准备。任何一款茶叶,初入口时会感到略有苦涩,但苦涩之味的回甘过程,令人会产生身心愉悦的感觉,越是好茶,这种现象越为突出。当代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要最好吃苦卖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从基础做起,从零开始,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理论,通过说教式的灌输,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引发当代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通过喝茶的过程,则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是茶艺所遵循的程序,能帮大学生更好的摆正职场位置。众所周知,茶道过程要想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必须严格按照每一个步骤来进行。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在潜意识里抵制被束缚的情况发生。殊不知,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不论工作人员的职位高低,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职场规范。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搞特权,或者是凌驾于制度之上行事,正是各种制度的约束下,企业才可顺利发展,职场道路方能一方风顺。
还有就是喝茶的环境氛围,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虑急躁心理。喝茶不但需要外部环境典雅幽静,内心状态也需要心平气和,综合起来才能真正感受道茶之妙处。因此常喝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前文提到,当代大学生多存在焦虑、浮躁等求职心理,而喝茶的过程,可以使他们消除内心杂念的同时,还用心思考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可以更为从容的去面对和解决。
3.2 隐形方面的切入点
茶原本是一种可供人们冲饮的物质,只是在文化的参与下,才被富裕了文化的特征。因此,只有体验喝茶的过程后,才会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而这种精神上的收获,也能与大学生的求职心理找到切入点。
首先是茶的牺牲奉献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众所周知,茶在未经过冲泡之前,无论是外在表现上还是从气味及口感上,都毫无美感而言。直到遇见水,茶才获得第二次生命。其实,在茶的生产和品饮整个过程中,茶会经历杀青、烘干、冲泡等各种磨难,最终才会给人们带来一盏茶香。这无疑是牺牲奉献精神的形象表现。而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精神。和上世纪90年代之前有所区别得是,当代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不在是为了改变命运,更多的目的是单纯的为了有一个文凭和学历。因此在寻找工作时,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无法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茶文化的引入恰好可以起倒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是茶道的分享过程,能消除大学生自我为圆心的心态。茶道,离不开由茶艺师的讲解、示范和冲泡,如果去除了茶艺师的讲解过程,茶道过程也就单单的变为了喝茶的过程。正是茶艺师对茶艺知识的无私分享,才让参与者感受道茶道的情趣所在。这种分享的过程,能够很好的启迪大学生的心胸和眼界,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抛弃“自我思维”的前景预期,从而使得求职心理进一步优化。
“真”是茶道思想的最高境界,有着返璞归真的意境。通过茶文化的引入,可以帮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为什么而工作”、“为什么而努力”、“最终的人生追求是什么”等问题,随着一系列困惑多久的问题得以解决,其求职的心理也将会逐渐抛去功利心,从而更为健康和积极。
4 茶文化对求职能力的优化措施
大学生求职的时间段,也正是大学过程中自由时间最充裕的阶段,因此在此时期引入传统茶文化,能够有效优化求职心理,提升求职能力,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4.1 茶文化选修课的设置
其实,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设置了茶文化选修课。但大多数目的,是为了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开展。我们的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在原有的茶文化选修课程中,进行就业指导内容的增添,从而使得资源利用更为合理,一门选修课的开设使得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求职指导等多方目的均能实现。
4.2 茶文化社团的参与
和选修课程一样,随着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很多高校也出现了由兴趣作为支撑的茶文化社团。更多情况下,茶文化社团的活动是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凑在一起进行茶文化交流,或者是学校各类活动上的茶艺表演。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来说,可以依托茶文化社团,来针对毕业生进行各种茶事活动,即能丰富发了茶文化社团的活动,又引导了茶文化思维向求职思维的渗透,可谓是一举两得。
4.3 老师干预下的文化感悟
茶文化博大精神,内容丰富,如何选取有益于求职能力培养的内容,是指导老师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和指导的。可以通过茶事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借物言理,引导着学生去自发的感知感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茶文化中汲取求职心理上的需求,从而有效提升求职能力。
4.4 实践过程中的个体强化
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思维,提升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离开了个体强化过程,也难起到预期的效果。作为指导老师来说,应该多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茶文化实践,帮助他们完成个体强化过程,才能真正的形成自我感悟的效果。
5 结语
有竞争才有压力,有竞争才会有危机感,就业难的现实能够让大学生自我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进一步完善自我的动力和目标。因此,在就业环境依然不乐观的当下,讨论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引导上,提升大学生的求职能力,是一个现实且颇具价值的课题。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存在多年的社会现实问题,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只能是帮助在大学生的求职心理、求职预期、和求职方向上进行优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最终的解决途径还是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