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人才培养探究

2019-01-06邓安安

福建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茶文化一带一带一路

邓安安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形势的重大发展战略,于2013年由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出的倡议,也体现着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愿望。从2015年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到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行,“一带一路”在“共商、共享、共建”“通路、通航、通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持续构建和平发展新常态。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将政治互信、经贸合作等优势转化为中国和沿线国家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更是构建平等、包容、多元、融合的文化认同框架和文化交流机制,文化交流的繁盛将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及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多领域交流合作构建积极良好的氛围[1]。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已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诠释,任何一种文化元素想要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和对外传播,都必须主动融入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文化发展大背景之中。“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着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及中间广大腹地国家,“丝路新图”包括中国境内新疆、陕西等西北6省,黑龙江、吉林等东北3省,广西、西藏等西南3及上海、广东、重庆等地;沿线涉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独联体和中东欧等7个区域的60余个国家。文化交流跨度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如何在这一背景上实现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使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传播出去成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课题。

在延绵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无数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元素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标签”,成为发挥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优势的主力军,而本文所论及的茶文化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茶文化是源自中国的一种文化元素,在中国茶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价值、行为实践,与之相关的茶叶、茶具等器物不胜枚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茶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培养具有丰富外语专业知识、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和内涵价值的翻译人才至关重要,中国茶文化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将对构建更加成熟的茶文化传播机制、发展体系以及进一步推动中国茶产品对外贸易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本文将在概述我国茶文化发展传播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 我国茶文化发展传播概况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茶道、茶艺、茶事、茶歌、茶戏、茶具及茶礼仪都在日常生活中多有体现,其中所蕴含的禅宗哲思、儒道思想更是彰显了茶文化的深刻内蕴。早在先秦时期,茶叶的种植就颇具规模,并且被认为是贵重的进贡品和滋补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茶、饮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艺体系,随后唐宋时期的茶馆开始普及,以茶会友的风气在民间盛行。从明清开始,茶产品已经开始走出国境、对外销售。可以说,我国茶文化拥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明清至今,茶产品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外交流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从茶文化的内涵价值来看,“德”与“和”无疑是其核心文化价值,通过修养心性、三省吾身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追求和谐共生的状态;从茶文化的行为体系来看,“礼”与“义”是其中的主线,茶道、茶艺等一系列与茶有关的行为集成了茶文化实践,在一系列茶文化实践中,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以礼相待、重情重义,从行为层面践行“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在价值理念和行为实践之外,茶的器物也成为茶文化的重要构成,茶叶、茶具以及茶叶商标、包装等都成为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最直接的符号载体,通过这些承载着茶文化的器物,不同文化圈的人们能够更便捷、更容易地接触到茶文化,进而逐步理解、感悟茶文化,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在“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更加紧密,茶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元素,在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过程中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建立健全茶文化走出去机制,推动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将对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茶贸易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2 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深化,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以来,我国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翻译人才的培养标准也越来越高,在对外交流实践中要求翻译人才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基础和良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人文社科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和国家大政方针等等,在茶文化对外交流这一专业领域中,进一步要求翻译人才了解中国茶文化内涵价值、基本结构、发展历史及我国茶贸易发展状况,甚至要求具有相关工作经验[2]。事实上,许多高校毕业生甚至是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都无法达到上述要求,造成了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在当今社会,社会各领域人才需求的压力主要集中在高校,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茶产品对外贸易及茶文化对外交流日益繁盛,对高校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高校的相关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都相对滞后,还无法满足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需求。以高效教育为重点,分析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将使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乃至各专业领域翻译人才培养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目前,我国高校对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明显不足,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课程或是将茶文化翻译作为选修课开设,并没有将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的供需压力传导到位。少部分语言类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教材更新、课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都不够完善,专业化培养茶文化翻译人才的课程体系及评估机制还不健全,结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设计的教学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难以为我国茶文化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翻译人才支撑。茶文化翻译课程的任课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虽然这些外语教师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但却缺乏对茶文化基本结构、历史现状及茶贸易发展情况的了解,茶文化专业知识基本要依靠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重点围绕“茶文化”进行的专门翻译人才培养形同虚设。许多高校即便是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致使学生在茶文化对外交流实践中无法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此外,在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涉及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英语之外的通用语种以及马来语、缅甸语、哈萨克语等“小语种”。非通用语种专业发展滞后、教材课程编制缺失、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茶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总的来说,非通用语种茶文化翻译人才的培养规模与水平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翻译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3 加强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突出特色,尤其是各高校要明确自身办学特色,克服同质化。突出国家特色、地域特色、专业特色的教育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也为特色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外语翻译人才尤其是专业领域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翻译工作者以及翻译专业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推进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要处理好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教育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人才培养由“引进来”向“走出去”、“内需型”向“外向型”、“单一型”向“多元化”的转变,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元素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3]。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和文化输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教育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上文所述的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校尤其是语言类高校和各高校外语院系要立足国际视角,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统筹规划,做好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做好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的教材编印、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设计,开设茶文化翻译的必修课程,增设与茶文化翻译相关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如中国茶文化发展概论、茶产品贸易概论、“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对外传播机制构建等,扎实做好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在完善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同时,引入“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保障教学活动的系统性、整体性;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情境,分设学习小组,进行教学成果检测等,帮助不同的学生做好个性化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通过丰富多样、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依托网络媒体,推进“微课”教学,外语专业教师、国际贸易、历史文化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将茶文化对外交流相关教学内容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统一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推动碎片式学习,强化学生对茶文化内涵价值、行为实践的理解,普及“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及我国茶贸易发展情况。在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过程,要从高校层面举办文化讲座、课外实践活动、对外交流热点研讨会等,辅助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增厚文化底蕴、强化多元文化意识。在持续推进英语等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的同时,加速立足茶文化对外交流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按照“一带一路”的建设路线,西北地区的高校可优先发展俄语、蒙古语、乌克兰语、哈萨克语等语种的翻译人才培养;西南地区的高校则可侧重马来语、缅甸语、越南语等语种的翻译人才培养,在凸显办学特色的同时,促进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4]。

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式需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正如上文所述,翻译专业的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茶文化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茶文化翻译能力,可以通过举办“茶文化沙龙”、茶艺体验活动、网络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等活动,加速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到国外高校、企业交流学习;外籍优秀教师来华施教,通过共享型、流动型、发展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为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5]。与此同时,提升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在教学评价层面予以机制保障,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一方面要在期末考试中有针对性地设置茶文化对外交流的相关试题;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强化茶文化翻译教学成效的评价,不断完善基于茶文化走出去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考评体系,发挥导向作用,推动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

在加强高校对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力度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茶文化翻译人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立良好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共建中国与沿线国家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中外翻译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为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国内外相关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人才培养的“订单”制度和人才流动的“旋转门”制度[6],帮助茶文化翻译人才熟悉沿线国家的社会文化,具备快速融入沿线国家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其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4 结语

在推动茶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茶文化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加强宏观政策与机制建设,优化高校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都将不断提升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质量。而提升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对我国茶贸易发展及茶文化输出大有裨益,也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强劲的智力和人力保障。

猜你喜欢

茶文化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