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猪痢疾
2019-01-06张亚黎
张亚黎
(甘肃省通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3300)
猪痢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正在生长发育的幼猪(2~4月龄)受害最为严重。其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坏死性肠炎,临床表现粘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其原发性病菌为猪痢疾密螺旋体,肠道其他固有微生物也参与本病病变的形成。本病近年来传入我国,已传播到我国不少省区。由于病猪的死亡,生长率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和药物治疗的花费,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痢疾的诊断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相鉴别,应考虑的因素有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病菌的分离鉴定等,经综合分析最后才能确诊。.
1 流行特点
本病只发生于猪,各种年龄、不同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病,但最常见于断奶后正在生长发育的架子猪,乳猪和成年猪较少发病。病和无症状的带菌猪可经粪便排菌,病原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传播。将易感猪与隐性感染猪同居,经过70天还能发生感染。在隔离病猪群与健康猪群之间,也可因饲养员的衣、鞋等污染而发生传播。此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在猪群中传播缓慢,但流行期较长。病猪康复后(自然病愈)仍可复发,因此在大面积流行时,断乳猪的发病率可高达90%;而在合理的治疗情况下病死率低,一般约为30%。更为严重的是本病可缓慢地(且没有明显症状)长期危害猪群,康复猪可以无症状,但可在粪便中排出病原体,使易感猪发病。各种应激因素,如阴雨潮湿、圈舍积粪、气候多变、拥挤、饥饿、运输及饲料变更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和流行。因此本病一旦传入猪群,如不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很难肃清。
2 症状
潜伏期2日至2个月,一般为1~2周。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轻重程度不等的腹泻。常缓慢地蔓延至整个猪群,每天都有新的病例出现,病程亦长短不一。偶尔可见最急性感染,病程仅几个小时,或无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猪呈急性感染,初期排出黄至灰色软粪,一些猪表现厌食和体温升高(40℃~40.5℃)。当腹泻继续发展时,可见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碎片,而使排泄物呈油脂样或胶冻状,粪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不等。病猪臀后部有粪水污染,弓背吊腹,渴欲增加,脱水,迅速消瘦死亡或转为慢性,病程约1~2周。慢性病猪表现时轻时重的粘液出血性下痢,病猪生长发育受阻,常呈恶病质状态。部分康复猪经一定时间可以复发,病程在2周以上。
3 病理
病死猪外观的显著特征是消瘦,被毛粗乱并污染粪迹,常呈明显的脱水状态。剖检肉眼病变主要在大肠(盲、结肠及直肠),而小肠没有病变。急性期病猪的典型病变为大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大肠壁水肿减轻,而黏膜炎症逐渐加重,由黏液出血性炎发展至出血性纤维素性炎,表层黏膜坏死而形成干酪样假膜。上述病变可能分布于整个大肠部分,或仅部分肠段被侵害。后期病变趋向弥散于整个大肠。
4 预防
4.1 首先要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内引进猪种;引进猪种时,隔离检疫期最少应为1个月。
4.2 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措施,保持圈舍干燥、清净。实现全进全出的育肥管理办法。
4.3 在无本病的清净区,一旦本病传入猪场,应全群淘汰,不留后患。对猪场彻底清扫和消毒,并空圈2~3个月,并经严格检疫后才引进新猪,这样重建的猪群可能根除本病。
4.4 当病猪数量多、流行面广时,可对猪群药物防治并结合清除粪便、消毒、隔离和改进饲养管理等措施,以控制本病的发展。
5 治疗
5.1 痢菌净、林可霉素,肌肉注射或内服,每天一次,连用3~5天为一疗程。药物应交替使用,以防抗药性的产生。应用0.5%痢菌净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2~5mg。一般仔猪注射5ml,克郎猪注射10ml,育肥猪注射20ml,每天注2次,连注2~3天。
5.2 可用庆大霉素按2000IU/(千克/天),肌注,一日2次,连用5天后应用预防药物。
5.3 白矾1g、白头翁15g、石榴皮10g,此为1头25~35kg体重病猪的日用量。用法:先把白头翁、石榴皮加水适量煎到完全出味,将药液滤于盆中,加入白矾使之溶解。然后分2次拌人少量饲料中喂给或直接灌服。每日1剂,连服3~5天,预防量减半,每天1次,连服3天。
5.4 用红糖50g、大蒜200g、山楂100g、甘草60g、黄连20g,混合后捣烂,加入料中喂猪,每天3次,连用3天。
5.5 生石膏90g、甘草18g、栀子18g、赤芍18g、桔梗18g、板蓝根30g、茯苓18g、玄参18g、黄芩18g、连翘30g、丹皮18g,药物混合煎熬后对病猪进行灌服,1天20ml,连续灌服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