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 “猪文化”促进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9-01-06邓蓉
邓蓉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1 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畜牧业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畜牧产业的兴旺发展又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畜牧业单一发展的思路,要以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理念,提升畜牧业产业链价值,增加畜牧业获利,实现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层次获利。
畜牧业的第一产业是畜禽养殖,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畜牧业的第二产业是畜禽产品加工,这一产业可以极大地增加畜禽产品的附加值,并延长畜禽产品的保质期,有利于稳定畜产品的供给和销售,也能直接提升畜牧产业的经营获利水平;畜牧业的第三产业主要是畜禽产品在外消费方面的挖掘和消费文化方面的拓展,消费与文化相辅相成。畜产品的在外消费(如酒楼餐馆消费、节令消费、休闲旅游地消费等)一般与畜牧业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当人们享用了一顿“全猪宴”,其消费内容绝不仅仅是猪肉,而其更重要的内容是“猪文化”(猪的来历、菜品故事、“全猪宴”消费文化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就会不断增长,这时就不再满足于“有的吃”,而是开始追求“吃文化”。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有故事”的畜产品会更好卖,也会有更高的市场价值。而“有故事”,就是指这种畜产品所具有的文化背景、故事传说、加工技艺、消费习俗等。
如果我国能在生产畜产品、发展畜产品加工品基础之上,不断拓展畜牧业文化,使更多的畜产品消费包含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乡村休闲与旅游场所更多的以畜牧业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即发展休闲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就会变得更加立体化,畜牧业也将从实物产品层次拓展到精神文化产品层次,我国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会变成现实。
2 “猪文化”可以成为发展休闲畜牧业的核心要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能更多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休闲畜牧业作为休闲农业的一部分,同样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宋代词人苏东坡在落魄的生活中体会到廉价猪肉的美味,便由物质满足进而升华为精神满足,写下了《猪肉颂》[1]。此外,在唐诗宋词中赞美田猪和猪肉的作品并不少见。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农民除了种地,还养猪,且盼望着猪肥年丰。因此,肥壮的猪豚是人们喜爱的形象和乡村丰收的“代名词”。有猪豚的乡村生活,也是诗人咏歌的对象,在《诗经》中,就有猎猪场景的描写(详见《国风·豳风》、《豪彘赞》)。因此,自古以来猎猪活动和养猪活动一直都与猪文化相伴而生。
当前,人们看到猪依然会联想到乡土,猪会让人怀乡、让人思念家乡的味道和故乡的亲情……如果人们在家里炖一锅猪肉来解决日常餐食,那只是物质层面的消费;但是如果人们率领全家老小或是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在饭店里消费一顿“老北京扒猪脸”,那就是精神层面或文化层面的消费了,而精神消费或文化消费留给人的印象会更深刻。“猪文化”作为休闲畜牧业的核心要素,可以表现为:古人对猪的崇拜(人类曾经对猪的膜拜)、民间流传的关于猪的美好传说、与猪有关的节令与民俗、与猪相关的民间手工艺品、各地独特的猪美食文化等。
2.1 古人对猪的崇拜
当今,人们尊猪为“六畜之首”,常以猪来寓意“诸事如意”“多子多福”,百姓更认为猪是“聚宝盆”,这些都与远古人类对猪的崇拜有关。古人认为猪是神勇、力量的象征。野猪性情凶暴,勇于搏击,它在搏斗中永远都是勇往直前、不知后退。此外,人们还认为猪机智勇敢,有持久的体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古人还认为猪有开天辟地之功,猪象征着财富。在庄子的《庄子·内篇·大宗师》中,“猾韦氏得之,以挈天地”,意思是在创世之始,是先由猪来凿破鸿蒙、剖判天地的。在民间,人们认为猪是招财进宝的吉祥物,是传送福气的使者。在农家百姓心目中,猪憨厚老实,能为农家带来经济上的富足。猪也是家庭生活完满幸福的象征,猪也寓意多子多福。汉字中“家”,古人认为有屋有牲畜才是完满的家,宝盖儿表示房屋,“豕”是猪,代表牲畜。“无猪不成家”表达了古人对猪的重视程度。古人尊重、崇敬能生育的母亲,怀孕的母亲就是家里的核心,猪一胎多仔,象征着生活美满、多子多福。
2.2 民间关于猪的美好传说
由于人们对猪的喜爱,因此流传下来许许多多与猪有关的美好传说。比如“神猪镇妖”的故事,陈师道在《后村谈丛》中说:猪作为神圣之物,可以镇妖息怪、招福致祥。书中提到宋太祖曾亲自在宫中养有2头神猪,敬奉它们以祈求太平、厌胜避邪[2];“猪精下凡”的故事,据说在岳飞年少时,面相师就说“他是猪精下凡,所以在一生中做事会勇往直前,但是有可能会遭遇不幸。”这似乎寓意了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猪为乌金”的故事,据《朝野佥载》记载,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因而称猪为“乌金”,在民间猪是财富的标志,又是宝物的象征[3]。
2.3 与猪有关的节令与民俗
首先,在冬季有中国的春节,过春节要贴年画,而年画中就离不开猪。旧时年画以猪为题材者数不胜数,如果家有考生,新年时就贴《雁塔题名》的年画,画上是一头显露四蹄的母猪,以猪蹄寓意“朱笔题名”。在唐代新中进士要到长安大雁塔题名,须用朱笔,“猪”又与“朱”同音,这是封建时代人们盼望科举考试成功的吉祥画。
其次,在春季有“二月二”。在民间认为“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要以猪头来祭奠祖先。在这一天,北方地区的农家要吃面条、吃猪头肉、炸油糕,其中吃猪头肉意味着“挑龙头”,寓意来年会“五谷丰登”。北京金三元酒家的“扒猪脸”,也是在二月二这一天尤为畅销。
第三,在夏季,万木葱茏,谷物生长,六畜兴旺。人们就希望“猪神”能护佑当年的收成,护佑自己的健康。猪肥硕的形体代表“生育”,“生育”既意味着人丁兴旺,也意味着庄稼丰收。因此,在这个季节农家对猪却格外关注,精心喂养,并对猪寄予厚望,期盼有个好年景,获得一份好收成,然后过一个好年。
第四,秋季天高云淡,月明气爽。人们在丰收之时,也乐意和猪一起分享快乐。其中,鲁南滕州的“啃神腿”便是一种古俗。每到大的公祭,人们都要敛钱买猪献礼,除了用于仪式上的肥猪,还要顺便再搭上一两头杂色的肥猪,以便有足够的“神腿”分配。祭后的肥猪宰杀后,总要分与众人食用,人们称之为“啃神腿”。另外,在北方一些地区,还有“贴秋膘”的习俗。人们在立秋日食用美味佳肴,来补偿夏日酷暑之消耗,基本上是以吃猪肉为主,比如白切肉、红烧肉、猪肉馅饺子等。
2.4 与猪相关的民间手工艺品
2.4.1 有关猪的剪纸
猪是民间剪纸中的重要内容。在农家的猪剪纸中,有的属于农业生产类,如喂猪、赶猪、猪多粮丰等题材;也有属于招财类的猪剪纸,寓意“肥猪送宝”“肥猪拱门”“招财进宝”“吉庆有余”等;还有的是纳福类的猪剪纸,寓意在新年“双福连珠”“连年纳福”并以“团猪”来象征团团圆圆、安居乐业。
2.4.2 有关猪的刺绣
刺绣指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出各种装饰图案。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形式之一[4],至少已经有2 000~3 000年的历史。由于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民间,猪的形象图案也被人们作为装饰图案刺绣在织物上,以表达人们对猪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以“猪立花丛”“雁塔题(蹄)名”“肥猪拱圈”等最为著名。
2.4.3 有关猪的面塑
面塑,又叫面花,是源于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一般是以面粉为主料,只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形象[5]。比如,山西晋城的猪面塑,仅仅用面粉就能塑造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猪形象。在其他地区,也流行着以猪为主题的彩色面塑。
2.4.4 有关猪的泥塑
我国泥塑猪历史悠久,它是伴随着人类的陶土工艺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泥塑猪选用细腻的黏土为原料,经过多种工序完成。有一些泥塑猪为全手工制作,也有一些泥塑猪是采用模制出坯,再经烧造而成。陕西凤翔被称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其泥塑猪生动形象、充满童趣。泥塑猪作为玩具和摆件,历朝历代上至皇家、下至百姓都十分喜爱。
2.4.5 民间的猪头鞋和猪头帽
在我国民间,有给小孩子穿猪头鞋、带猪头帽的习俗。乡村妇女通过对碎布料的利用,一针一线为孩子们缝制出猪头鞋和猪头帽。其形象十分淳朴自然,也透视出浓浓的乡土亲情。做猪头鞋和猪头帽,也是我国乡村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术形式之一。
2.5 各地独特的猪美食文化
在农耕社会,猪既可以满足劳动者对肉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农家种田对粪肥的需求。因而有“猪是‘农家宝’,粪是‘地里金’”之说。从民间烹饪角度看,猪通体是“宝”,几乎全身皆可食用,还能和任何蔬菜搭配,这也是其他肉食材料所无法媲美的。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其六大要素为“食、住、行、游、购、娱”。其中的“食”就是乡土特色美食,既要有独特的风味口感,也要包含独特的传统美食文化。叶舒宪先生在《中国神话哲学》中指出:一方面古人将猪奉为信仰的图腾,另一方面又大吃猪肉,这里面有着“人畜合一”的深刻含义。对于已有数千年历史的猪肉消费大国来说,喜好猪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的饮食文化。
对于美食而言,从猪皮到猪内脏、从猪头到猪尾和猪脚,都已经深入到中国各地的菜系之中,并衍生出烹、煮、炒、卤、腌、烩、熏、炸、蒸等不胜枚举的各种烹饪方法,进而构成了中国各地菜系的主要食材来源。
根据广泛地收集和整理湖北省有关的苔类文献,以及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植物:苔藓植物》[32]同种异名整理归纳总结,得出湖北省苔类植物共35科61属200种(包含两个问题物种:Plagiochasma sp.这个物种在李粉霞等[24]一文中,并没有明确具体物种;Metzgeria temperata Kuwah.这个物种目前存疑,没有对应中文名),本名录采用的排列系统根据文献[32]排列;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苔类植物的新纪录种丰富这份湖北省苔类名录。
从猪美食的仪式感来说,乡村“吃全猪”或“全猪宴”最具代表性。全猪作为一种尊贵的食品,最初是奉献给神灵的供物[6]。如今民间的“吃全猪”或“全猪宴”,是从昔日的宗教祭祀大典脱胎演变而来的。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的宗教礼俗活动中,至今还保留着这种过渡性的中介形态。
3 设计以 “猪”为元素的休闲畜牧业活动
3.1 理解古人对猪的崇拜,传承有关猪的故事
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华夏大地最早开始圈养的家畜。古人崇拜野猪的力量与勇猛,也将猪视为神圣之物,创造了以猪为雏形的玉猪龙。同时,古人也崇拜猪繁殖能力强、产仔多的习性,希望人也能像猪那样多子多福。因此,民间流传了许多猪的美好传说和故事,比如,“猪是开天辟地之神”“无猪不成家”“猪是聚宝盆”“猪是农家的恩人”等。这些传说与故事都可以变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设计要素,融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活动之中。
3.2 普及 “猪”知识,传扬猪的奉献精神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中,要大力普及有关猪的科学知识(猪的品种、习性、饲养,猪肉的营养,科学的制作猪美食,猪对于人类的贡献等),宣传猪对农家的贡献和对乡村经济的作用(猪可以利用人不便食用的农副产品,在生产猪肉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猪粪肥田,促进种植与养殖的结合,实现乡村种养循环等)。此外,猪肉可以制作成美食,猪油、猪杂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品价值。比如:猪脑有益肾补脑的功效、猪油有补虚润燥解毒的功效、猪肝有补肝养血明目的功效、猪肚有补脾胃的功效、猪蹄有催乳的功效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实现了异体之间的器官移植。但人类自身的器官移植来源毕竟有限,猪的器官已经被人类选中通过基因改造作为器官移植的来源。
猪副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猪骨可烧制骨质瓷,猪鬃可生产猪鬃刷,猪油也是制造肥皂的重要原料等。总之,猪全身是宝,倾其所有为人类所用。
3.3 弘扬猪文化,提升休闲活动的文化品位
鉴于猪对人类的贡献以及猪与人类的关系,自古以来猪不仅是文人墨客讴歌的对象,也是画家笔墨勾勒的对象,还是乡村手工艺品描述的对象。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对猪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大众的文化品味,增加生活的正能量。
在乡村,猪是丰收与福气的象征。猪在中国历代都被视为“六畜”之首,猪不仅是中国古代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也是古人心灵的慰藉,并成为“诸事如意”的标志。小家兴旺,则国家安宁和谐。弘扬猪文化的正能量,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品位。
3.4 过好 “猪”节令,传承农耕文化
在不同的节令,对于养猪有着不同的要求,遵循传统规律,有利于猪只健康;对于乡村民众和消费者,在特定的节令有特定的猪肉消费习俗。这些都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策划的创意源泉,并由此增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情趣和传统文化内涵。
3.5 设计好 “猪”游戏,促进人猪和谐相处
在乡村休闲活动中,增加一些健康有益的人猪互动活动,有益于增加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也有益于增加休闲活动的情趣和快乐感。比如“小猪赛跑”“猪儿跳水”“赶猪比赛”等,既能增加休闲活动的情趣,也能促进参与者心情愉悦、身体健康。
另外,在相对农闲的季节,组织养猪者进行“肥猪大赛”(比赛谁养的猪更健美、谁的种猪更好、谁的母猪更棒、谁的小猪更可爱等),既可以起到交流养殖经验、切磋养猪技艺的效果,也可以带动民众前来观看,形成浓郁的节庆氛围。这本身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一部分。
3.6 做好 “猪”手工艺品,吸引人们参与体验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猪的手工艺品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乡间小孩子穿的猪头鞋、戴的猪头帽,猪形象的民间刺绣,各种材质的小猪存钱罐,肥猪拱门、金榜题名的年画,小猪灯笼,猪皮制作的手工制品,“猪形花馍”与面塑制作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人们参与其中可以放松身心、休闲娱乐,并在体验中感悟猪文化对当今生活的深刻影响,感怀猪对人类的那种奉献一切的精神。对于青少年,还可以起到文化课堂和手工课堂的教育作用。
3.7 传承猪美食文化,体验猪美食制作
常言道:“百菜不如白菜,诸肉不如猪肉。”猪肉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最为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猪肉消费大国,喜好猪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神。因此,中国也被成为“猪宴之邦”[7]。体验猪美食制作,品尝猪肉美食,这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吃猪肉的方式可谓“花样百出”,从吃全猪、火烧蕨麻猪、吃棒棒猪、吃琵琶猪,到以猪肉和猪内脏煎炒烹炸等制作的美食,数不胜数。全国各地还有不同的猪肉美食,而且花样繁多,各有特色。这些都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可以挖掘的直接素材,如果再在全国各地举办不同风味的“猪美食节”和“猪肉美食大赛”,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猪肉在我国有着持久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参与学习制作猪肉美食,一定会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新亮点。
4 总结
猪与人相伴几千年,既在物质层面服务于人,也在精神层面服务于人。猪满足了人们的身心需求,人也对猪抱有感怀和善意。在中国畜牧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实现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大趋势。人类作为畜牧业的经营者或畜产品消费者,我们对猪不能仅仅是索取,或是仅仅将其视为可用之物或是可食之物,应该尊重猪的生活规律,提高养猪福利,让猪快乐生活、减少疾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猪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猪肉的质量水平。因此,人需要与猪和谐相处,有关养猪福利的法规也应该促进人猪和谐共处,并通过猪文化的挖掘营造一种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只有实现了畜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乡村可以在猪文化拓展的层面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畜牧业活动,以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促进乡村富裕和农民增收,最终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