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2019-01-06程华唐玉华

水产养殖 2019年3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投饵河蟹

程华,唐玉华

(1.建湖县水产养殖场,江苏 建湖 211600;2.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金湖 211600)

近年来,河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不断提高,投入品(苗种、饲料、肥料、药物等)持续增多,池中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也积聚增加,造成池塘养殖环境恶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大量繁殖,受到感染、侵袭的河蟹极易发病,轻则影响河蟹生长,重则导致河蟹死亡,给养蟹者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的探讨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现将相关技术简介如下,供养蟹者借鉴参考。

1 发病原因

1.1 种质退化

由于野生蟹种资源的匮乏,人工育苗已成为当前河蟹养殖的主要蟹种来源。但这些年,有的育苗公司为降低成本,用一年生理发育不充分的早熟蟹作繁殖亲本或用个体较小的成蟹充数;有的育苗场用同一池塘同一父母生的雌雄蟹作亲本近亲交配。上述育苗公司(场)的做法,使得相当一部分河蟹种质发生严重退化劣变,从而造成所繁殖的后代不仅个体一年比一年小,而且抗病力也一年比一年差,直接导致“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性循环。

1.2 水质恶化

池中过多剩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的沉积腐败分解,水草、藻类老化,加、换水不及时,造成池水自净功能减弱;多年不清池底,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标,溶氧下降,水质(底质)日趋恶化的“罪魁祸首”。在正常生化反应受阻,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恶劣水环境中,不但会造成河蟹机体组织缺氧,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而且还会助推条件性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随着毒性增强,甚至形成致命性的病原。

1.3 投饵不当

投喂的饵料中某一物质的欠缺或过量均会造成相关机能的紊乱、失调,导致河蟹发病。不注意补充钙、镁、磷等无机盐,使得河蟹脱壳难,并出现软壳蟹等症状。投饵不足,不能满足河蟹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使得河蟹生长缓慢,体质消瘦,抗逆力下降,发病率上升;投饵过多,尤其是投喂动物性饵料,使得河蟹营养过剩,造成性早熟,导致河蟹提早死亡。

1.4 密度过高

随着河蟹养殖水平的提高,如今放养密度越来越大,甚至有的养蟹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有限的水体内无限地增加养殖密度,养殖量超出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容纳量,破坏了水域的生态平衡;伴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不断地投饵和施肥,池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质的积聚必然增多,增加了水体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河蟹的免疫力下降,相互传染的发病机率上升。

1.5 消毒不严

养殖多年或曾经发生过蟹病的蟹池中,藏有大量的致病菌,若放养前清塘不彻底,必将留下发病隐患。若放养没消毒的蟹种,一旦条件适宜,蟹种自身携带的致病菌便大量繁殖,极易引发蟹病。不经常进行水体消毒,池中大量的残饵、粪便、死蟹尸体的腐败分解,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极易造成自身污染引发蟹病。在养殖生产中,往往直接投喂未经消毒的饵料,大大增加致病菌的入池机会,使得河蟹的发病机率上升。

1.6 病害管理不善

一是无病不防,有病乱投医(药)。二是发病后有过急行为,不按常规“出牌”,擅自加大用药剂量,指望药效“神速”,期盼一夜间治好蟹病。三是治病时不按疗程施药,病情好转后,隐患威胁还未彻底排除即停止用药。

2 防控对策

2.1 培育优质苗种

苗种是河蟹养殖的基础,选择放养优质种苗(特别是扣蟹)是取得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面对近年来养殖生产中出现河蟹个体规格小,抗病力下降等种质退化的严峻问题,应强化苗种培育工作。苗种公司(场)应严格抱卵蟹的科学管理,保证胚胎的健康发育,确保生产出健壮无病的优质蟹苗(大眼幼体)。亲蟹的质量要求是:最好从长江水系中引入野生原种,雌、雄蟹规格分别达125 g和150 g以上;仔、扣蟹种培育者,要到有资质、信誉度好的苗种公司(场)进行实地考察,选购优质蟹苗培育仔、扣蟹种。蟹苗的质量要求:经充分淡化并能在纯淡水中安全生存,出池前用抄网捞起一小把蟹苗放在手中捏紧甩干水份,手中感觉很爽、张力大、松开后能迅速散开;养蟹者应严把苗种选购关,最好选择放养由土池模拟天然环境并用长江水系蟹苗(大眼幼体)培育而成的蟹种(当地蟹种更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质,放养成活率较高)。蟹种的质量要求是: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无性早熟。

2.2 营造生态环境

冬季抽干池水,清除池边杂草、池底过多淤泥及其他废弃物,保留淤泥5~10 cm,冻、晒池底整个冬季,让淤泥充分龟裂,增加透气性,以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风化。开春后,向池内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和黄丝草等复活型水草,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氧气“生产基地”及脱壳、栖息、避敌场所。另外,水草还可以净化水质。水草覆盖率应达50%~60%,若水草不足,则以水花生、水浮萍等作补充。蟹种放养前7~10 d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用量为8~10 kg/667m3,以培育浮游生物,为蟹种提供天然生物饵料。于清明前后向池内投放300~400 kg/667 m2活螺蛳,螺蛳繁殖较快,此时气温适宜,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仔螺蛳,为春放河蟹苗种提供开口饵料。之后,螺蛳进入生长期,随着个体增大,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多,池中保持充足的螺蛳供应,可促进河蟹生长,改善品质,提高规格。另外,螺蛳能摄食池中的浮游生物、动物尸体、剩饵粪便等腐败有机质,有效改善底质和水质,阻止有害菌的滋生。

2.3 科学投喂饵料

一要坚持“两头精、中间粗、荤素结合、搭配合理”的投喂原则。3—6月水温适宜,河蟹蜕壳次数多,生长速度快,对营养需求大,河蟹除摄食通过施、追肥来培育天然生物饵料外,以投喂配合饲料和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为主。7—8月天气炎热,水温较高、河蟹正常摄食和代谢受到影响,以投喂南瓜、山芋、豆粕、浸泡发芽的小麦和煮熟的玉米等植物性饵料为主,适量投喂配合饲料,并停止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的投喂,以防河蟹性早熟、肠炎病和水质恶化。9—10月天气转凉,水温温和,河蟹进入第2个生长高峰期,以投喂配合饲料和鱼、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有利提高河蟹的规格、品质和丰满度;二要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定人的“五定”投喂原则。定时:日投喂时间与次数应相对稳定,一般日投喂2次,分别于08:00—09:00和16:00—17:00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定位:饵料沿池四周和池中间浅水区设多点均匀投放,使河蟹养成到固定地点“就餐”的习惯,以便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减少饵料损失。定质:投喂的饵料应新鲜、不变质、无腐败、营养全面、适口性好。定量:日投饵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质、水温及河蟹的摄食、蜕壳、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有经验的蟹民的通常做法是:晴好天多投、阴雨天少投或不投;水质好多投、水质差少投,水质恶化不投;水温适宜多投,水温过高(低)少投;吃食旺盛多投;蜕壳期不投;发病期少投或不投。具体的日投饵量一般以投饵后2 h左右基本吃完为宜。定人:饵料投喂应由专人管理,专人投喂、专人记录。

2.4 合理放养密度

河蟹放养密度与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密切相关。放养密度适中,则生长快、规格大、发病少、售价高;放养密度过高,则生长绶慢、规格小、发病率高、销售价格低;放养密度过低,则达不到高产、高效的养殖要求,已被当今集约化高效养殖所弃用。对精养蟹池而言,如果设想当年养成上市,且成品规格为150 g以上,一般每667 m2放养规格为100~150只/kg的蟹种600~800只;如果设想当年养成上市,且成品规格为125~150 g,一般每667 m2放养规格为200~300只/kg的蟹种800~1 200只。

2.5 把好消毒关

主要应抓好5个方面:一是塘口消毒。蟹种放养前10~15 d向池内注水10~30 cm,先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 75~100 kg/667 m2;7~10 d 后将池水加到80~100 cm,再用30%的漂白粉消毒,用量为15~20 kg/667 m2,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体、寄生虫(卵)及野杂鱼等有害物。二是蟹种消毒。蟹种放养前使用6~8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4%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 min左右,以杀灭体表病菌及寄生虫;三是饵料消毒。投喂螺、蚬等饵料时,用清水冲洗干净,选取活体投喂;投喂水、陆草等饵料时,使用2~3 g/m3的漂白粉(30%)溶液浸泡消毒20~30 min后再投喂,以防病原体乘机混入池内。四是食场消毒。每10 d左右对食场区水域消毒1次,方法是将250 g的漂白粉(30%)加到10~15 kg的水中充分溶解后,在食场区水域均匀泼洒,以阻止病原体的大量滋生。五是水体消毒。每10~15 d泼洒1次24%的二溴海因消毒水体,用量为130~150 g/(667m2·m2),以快速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菌、芽孢等,改善底质,改良水质,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

2.6 加强病害管理

养殖过程中,始终坚持“防病为主、治病为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病害损失降至最低。一旦出现蟹病,要及时诊断病因,对症用药(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尽早治疗,并按照所选用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计算池水量和池蟹量,合理确定施药量和疗程,将蟹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投饵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草原鼠害防控无人机投饵试验*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
不同放养密度对有机稻株型塑造的影响研究
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