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白痢的综合防治
2019-01-06赵琼
赵 琼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731600)
本病系由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雏火鸡、雏鹌鹑和雏鹧鸪,以白痢为特征,呈急性败血症经过,发病率高,引起大批死亡。成禽多为隐性或慢性经过。
1 病原
白痢沙门氏菌,革兰氏阴性,其高度适应的宿主是鸡和火鸡,对寒冷、日光、干燥都有抵抗力,常污染用具和周围环境,用福尔马林可以杀灭。
2 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最易感,其他离类如鹤鹑、鹧鸪等也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禽的日龄有关,4~7日龄的鹌鹑、7日龄以下的雏鸡和雏火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日龄较大的有抵抗力,康复禽即成为终身带菌者。
病禽和带菌禽是主要传染源,特别是带菌母禽所产生的蛋,在蛋黄内常常有多量的细菌感染。这种从保菌蛋孵出的雏禽,体内大量保菌,所排出的粪便污染饮水、饲料,又感染其他健康雏。这些病雏,大部分死亡,少数耐过者则长期带菌,代代相传,难以清除。
本病有多种感染途径。污染的孵化器或出雏器,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使健雏感染。雌雄鉴别时最易感染,装雏用具、蛋盘和蛋托等不进行彻底消毒,孵化室和育雏室消毒不彻底以及种蛋产后未及时进行熏蒸消毒等都易发生感染。喂废蛋和蛋壳,啄食感染鸡的内脏也都可造成感染。
带菌公鸡也可在本交时感染母禽,人工授精用具也能造成传播。
3 症状
5~7日龄的病雏、 幼火鸡、 鹌鹑等在感染的4~5 天内出现死亡高峰。主要症状是畏寒、呆钝、委顿、颤抖、下痢、软膝、肛门粘糊、喘息,以及白色粪便排出,有的糊着在肛门羽毛周围,使排便困难,有时伴有青绿色胆汁。有的排便时发出痛苦的“吱吱”叫声。慢性病禽生长不良,幸存者成为无明显外观症状的带菌者。
成禽多半是雏禽感染的继续,由于个体的不同可见产蛋停止或减少,也有成群发生下痢的,成禽感染后因卵黄腹膜炎所造成的死亡病例较多。感染症状轻微的成禽外观往往无明显的症状。
4 病理变化
10日龄以内死的禽只,多呈急性败血症的经过,无明显的病理变化,10日龄以后死亡的病例一般病变是心、肝、肺及其他器官出现针尖状坏死病灶(结节),有未吸收的蛋黄,肝、脾肿大,有肠炎、腹膜炎以及心外膜炎等。成年禽普遍呈现卵巢退化,卵变形并呈青绿色,常落人腹腔造成腹膜炎,心包炎,睾丸萎缩,肝脏出现坏死性病灶。
5 防治
防治本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切断传染途径。具体措施:
5.1 净化种禽群,加强孵化场的卫生消毒,防止经蛋传播。为防止粪便对种蛋的传染,可使用在种蛋产出后立即能与种禽体隔离开的蛋箱。并且要进行1日4 次集蛋,集蛋后两小时内使用具有排气装置的专用种蛋熏蒸柜用福尔马林熏蒸(福尔马林40ml 加高锰酸钾20g/m)。
孵化场各种设施要注意清洗消毒。孵化室或孵化器内用温水加消毒剂清洗、消毒。再用上述的福尔马林熏蒸1 小时以上。运蛋皮的车、装蛋皮的用具、 人员穿着的鞋靴衣服要各室专用,并要经常洗涤、消毒,保持干净。进生产区要更衣洗澡。手指的消毒要彻底。运雏箱要用新的,运输车每次都要认真消毒。要求随时灭鼠灭蝇。
5.2 加强鸡群的卫生管理。在育雏期内,应特别留意防止沙门氏菌感染。育雏设备要与其他禽群隔离,充分冲洗、消毒,育雏负责人要责任化,器械、衣服、鞋靴等都要专用化,严格手指消毒。要注意饮水器和饲料的污染,并防止犬、猫、鼠、野鸟等进入禽舍。也要注意减少因粪便和敷料引起的感染。
5.3 药物预防和治疗。防止本病的原则是净化种禽群,以生产健康的雏群。因此,在种禽场中应避免应用药物作为防病对策,因为投约后不可能清除带菌者,而且停药后有时又复发,在检查以前投药还可能抑制抗体产生,就可能漏掉一部分带菌禽。但在一般养禽场,如果还没有达到净化,处于经常发生白痢病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损失,适当应用药物还是必要的。
沙门氏杆菌对各种抗菌素,特别是土霉素、粘霉素、卡那霉素等都有很高的敏感性。
对雏禽可于饲料中加人0.04%-0.06%土霉素,连喂3 天,或用敌菌净30mg/kg 体重拌人饲料中,连用5~7 天。若使用青霉素可按每只雏禽1000 单位拌人料或饮水中,连用3~5 天。
中药以清热解毒、健胃止泻为治则,药用:黄连40g、 黄芩40g、 黄柏40g、 金银花50g、 桂枝45g、艾叶45g、焦楂50g、陈皮45g、青皮45g、甘草40g,(以上为1000 羽雏1 剂量),水煎取液,拌料或饮水喂服。每天1 剂,连用5~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