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滆湖地区团头鲂养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9-01-06孙东亚黄芳

水产养殖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水产养殖

孙东亚,黄芳

(1.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武进 213159;2.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团头鲂是淡水鱼中优良的草食性鱼类,养殖团头鲂是苏南第二大淡水湖——滆湖的传统优势产业。滆湖面积约15 300 hm2,湖区和周边水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水产养殖,迄今已发展近40年,滆湖地区的团头鲂养殖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团头鲂饲料生产和供应商,专业的病害防治队伍,专业的捕鱼队和销售商。滆湖原有网围养殖面积4 700 hm2,周边池塘养殖10 000 hm2,近年来,在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及江苏全省实施水污染管控的大背景下,滆湖网围养殖目前已经退出生产,周边10 000 hm2池塘中5 300 hm2开展养以团头鲂为主养品种的大宗鱼养殖,4 700 hm2开展青虾河蟹混养。

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形势下,团头鲂养殖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团头鲂养殖从开始的高产高效发展到现在的微利亏本,生产维持艰难,滆湖地区养殖团头鲂应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结合团头鲂的养殖特点,从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入手,梳理滆湖地区团头鲂养殖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探讨今后发展的方向。

1 滆湖地区团头鲂养殖的生产现状

1.1 团头鲂养殖的模式

一般池塘放养鱼种规格在30~80 g/尾,商品鱼规格一般在每尾500 g左右上市。放养方式因各地饲料品种、混养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通常可划分为以草鲂鱼为主、“吃食鱼”与“肥水鱼”并重、团头鲂青鱼为主、“肥水鱼”为主和草食、滤食、杂食鱼并重等五种养殖方式。团头鲂与青鱼为主的养殖类型主要在太湖地区及贝类资源丰富、养殖青鱼基础较好的地方采用。20世纪90年代,滆湖地区已形成以团头鲂为主养品种的大宗鱼养殖模式,即每667 m2放养规格为每kg 20尾左右团头鲂一龄鱼种2 000~3 000尾,每千克20尾左右鲫鱼200尾,鲢鱼80尾,鳙鱼30尾,草鱼数尾。全程使用颗粒饲料,用投饵机投喂。每667 m2配套增氧机动力1 kW左右,安装溶氧仪,指导增氧机的使用,当年养成商品鱼上市。目前团头鲂首选投喂配合颗粒饲料的饲养模式,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驯化投喂。因团头鲂拥有高效转化菜粕和棉粕中的蛋白质,因此对饲料中的蛋白质要求不高,饲料蛋白质含量26%时,饵料系数在1.6左右。

1.2 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现状

滆湖地区的团头鲂多年养殖中,一般单产在1 500~2 000 kg/667 m2,效益 3 000~6 000 元/667 m2。生产经营以家庭为主,一个养殖面积在60×667 m2左右的家庭,年平均收入在20~30万元,多年来养鱼户收入高于当地普通家庭收入。但是,随着2009年滆湖围网的逐步拆除,养殖团头鲂面积大幅减少,大部分围网养殖户开始转向内塘,导致内塘租金逐年攀升,成倍增加。养殖户只能增加池塘放养密度,以产量换取利润。密度增加必然带来管理难度和成本的上升,除此之外,水质难以调控,疾病爆发早、症状重,给经济效益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15年至今,养殖效益下降,在亏损和微利中生存。

2 制约本地区团头鲂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与集约养殖模式间矛盾突出

高密度、高产量的集约养殖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突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不合理的养殖规模、结构和布局,造成养殖排放的废水中有机物含量偏高,氮磷总量相应增加,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与此同时,被污染的养殖水体反作用于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对滆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2009年由于滆湖网围养殖,养殖过程中,鱼的排泄物直接溶入湖水,环境影响大,网围已退出养殖,再加上这两年国内对水产养殖一刀切的处理方法屡见不鲜,滆湖周边养殖区也同样面临着退养的可能性。

2.2 产品竞争力下降,原有优势难以为继

从技术角度分析,滆湖地区以团头鲂为主要品种的大宗鱼养殖模式,20世纪九十年代形成,是国内首创技术。团头鲂养殖2年上市,比原养殖模式提前1年上市,产量和效益全国领先,成为行业学习的榜样。但是随着养殖技术的传递,苏北等地养殖面积扩大,养殖技术日趋完善。滆湖地区养殖技术与其它地区差距越来越小,技术领先优势逐步失去,技术竞争力明显下降。从规模的角度分析,滆湖周围的养殖总量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相对较小,原先的江苏省滆湖水产品交易市场也失去了国内基本参照价格的定价权。从市场特点和消费特征的角度分析,目前市场上农产品总体上是供过于求的,因此草鱼等鱼类价格较低时,团头鲂价格不会上涨。市场上鲈鱼、鳜鱼,黄颡鱼、巴沙鱼等无肌间刺的鱼供应充足,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好多都不会吃有肌间刺的鱼了,直接影响了草鱼,团头鲂等有肌间刺鱼的销量和价格,这个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将越来越明显,团头鲂的价格和消费优势都难以为继。

2.3 养殖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成本约束明显

滆湖地区团头鲂养殖以家庭为生产主体,养殖面积一般在 50×667~60×667 m2左右。随着养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智慧渔业装备的应用,养殖户有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但缺少养殖面积,生产成本比规模化养殖区域要高。滆湖地区池塘租金,一般每667 m2年租金在1 500~2 200元,其它养殖区667 m2年租金在1 000元左右。滆湖地区养殖劳动力工资,零工每日工资在230元,较其它养殖区要高。

2.4 病害难防控,危害产品质量安全

团头鲂高产精养,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产量稳定,效益较好,但是鱼类易患细菌性败血症,通常用抗生素来治疗。因该病春夏秋三季都有发生,休药期未到鱼又发病。团头鲂商品鱼出售除冬季以外,较难处理好休药期问题,往往抗生素超标,造成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近年来,舆论媒体多次曝光水产品药残超标问题,让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购买意愿大幅下降。

2.5 销售范围受限,品牌优势建立难

团头鲂以活鱼形式销售,这是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团头鲂耐运输能力差,主要市场在华东地区,也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团头鲂集约化养殖的模式,产品差异小,所以滆湖地区仍未能培植出团头鲂品牌。无品牌产品在价格上就没有优势,使得所有团头鲂产品的价格都处于低位,没有利润支持,产业的发展就缺乏后劲。

3 滆湖团头鲂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养殖组织化程度,实施品牌战略走优质优价道路

从提高水产养殖主体自身组织化水平来看,着眼于提升水产养殖主体的市场谈判地位、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价格控制权,未来我国水产养殖政策的制定还应强调加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的步伐。通过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动水产养殖新技术、新饵料的应用普及;通过养殖经营组织建立标准养殖规程,通过严格控制放养密度、科学量化投饵数量,改进投饵方式,规范水产养殖防疫用药标准等具体措施,促进养殖环境质量的提高,以此带动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在降低团头鲂养殖密度,延长养殖周期的同时,也能通过提高品质,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养殖效益;提高团头鲂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水产经营龙头企业+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订单渔业的组织实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水产养殖主体经营收入的增加;通过“统购统销”的合作经营管理模式,保证养殖物资的优惠购置,同时也为养殖水产品谋取高价提供组织保证。

团头鲂味道鲜美,但是,高密度养殖后,其味不如以前,价格也低。水产养殖主体增加生产投入,是提高水产品供给水平的重要途径。显然,鼓励养殖主体瞄准高端消费市场,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品种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养殖水产品经营品牌的打造,大力发展高端品牌水产品养殖,从而也间接达到了提高水产养殖品的最终销售价格、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

3.2 创新养殖模式,强化推行生态健康养殖

“稻田+”式的稻渔综合种养工程是发展高效生态渔业的重要内容。滆湖地区团头鲂养殖同样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区,形成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互利发展的新模式。鱼饲料蛋白含量一般25%~30%,磷酸二氢钙含量2%,还有少量氯化钾。投饵时饲料的溶解和鱼排泄物中的氮、磷、钾溶入水体。一部份被藻类利用,最后转化成为鲢鳙鱼,一部份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沉入池底。水稻生长需要氮、磷、钾,一个生长周期,每667 m2水稻田需要施入尿素20 kg,复合肥40 kg。一个区域内,60%的面积用来养鱼,40%用来种植水稻,养鱼用水在稻田循环,水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水稻种植不用或少用外源肥料。氮,磷、钾被吸收的水重新回到鱼塘,池水氨氮,亚硝酸盐不会超标,利于鱼的生长,生态互补,冬季将鱼塘底泥抽入稻田作底肥,稻鱼生长都好。常州市武进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和苏州大学在这方面做了两年试验,实践可行。

通过建立循环水清洁养殖工程,解决水产养殖与环境的矛盾。滆湖地区养殖水面连片集中,一般为低洼圩田,圩区有圩埂和水闸包围,相对独立。滆湖地区年降水量为1 074 mm,年蒸发量为1 515 mm,年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在养殖区域中建立水质净化区域,循环使用,处理恰当,可以做到养殖区全年只有进水,没有排水。建立循环水养殖体系,养殖生产尾水零排放或达标排放,养殖生产符合国家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保证团头鲂养殖产业在环境整治中能生存下来。

3.3 适度增加养殖规模,加强技术服务与指导

实行适度规模生产,走出高产、低价、低效的生产模式。大部份养殖,走适度产量,保证质量,优质优价的道路。小部份养殖面积,低产养殖,延长生产周期,恢复团头鲂本来的鲜美味道,走精品高价道路。

滆湖地区水产养殖以家庭为主体,养殖面积大多数在100×667 m2以下。从业人员大多数50岁以上,专业知识缺少。这样的生产规模和劳动力构成,较难进行养殖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产品质量较难得到保证,市场竞争力差。应增加水产养殖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加大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养殖主体积极采纳先进适用性养殖技术和开展养殖科技创新活动。加大水产养殖物资生产企业科技研发的政府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这类企业自主继续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它们与水产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科技院所进行横向联合,探索有效的水产养殖“产学研”模式建设。加强对广大分散的、相对弱小水产养殖主体的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养殖户的科学养殖素养。

猜你喜欢

水产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势不可挡!持“双证”挺进百亿级水产动保市场,又一新锐水产动保企业将大展身手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看!拼搏的水产人这样总结他们的2021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当代水产 腾氏水产商务网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加油!水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