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产业转型:从大养蟹养大蟹到养好蟹
2019-12-19
“今年我国河蟹产业进入转型之年,在环保风暴的大背景下,全国蟹农与各地渔业主管部门主动融入健康发展热潮,正在走向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之路。”中国渔业协会河蟹分会会长李晓东说道。
2019年11月15日,第三届中国河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2018“长荡湖杯”海峡两岸河蟹大赛在常州市金坛区举行。该届论坛由上海海洋大学和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包括上海海洋大学校副校长李家乐、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何建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等在内的15名河蟹研究领域的专家出席了论坛并作主题报告,来自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合作社和养殖企业的31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据了解,河蟹是我国最主要的经济蟹类,全国河蟹养殖面积接近667×107 m2,年产量约800 000 t,产值可达800亿元左右。“当前河蟹产业正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资源短缺、种质退化、品质下降和产业单一等多种挑战,亟待通过科技研发、品牌打造、三产融合和创新驱动等举措提升河蟹产业。”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表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华绒螯蟹863生态养殖模式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的报告。“863养殖模式”是指每667 m2放养800只扣蟹,按照75%的比例推算可收获约600只规格较大、肥满度较高的成蟹,以每只50元的售价计算,每667 m2均效益可达3万元,是一种经过验证的值得推广的生态养殖技术模式。
“过量投放蟹苗,每667 m21 000只甚至2 000只的做法,超过了池塘的承载能力和合理容量,肯定养不出好螃蟹。一味追求产量多、规格大的思路已经行不通了,我们正从大养蟹、养大蟹向养好蟹转变。”徐跑研究员说。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成永旭表示,提升河蟹品质的关键在于营养饲料的使用,传统的野杂鱼、小麦、玉米等饲料很难控制品质。“不是全程饲料,而是全程饲料的营养化、均衡化。现在人们常说螃蟹没油性,其实就是不够肥满,与营养饲料的使用率低有很大关系。”
论坛期间还同步举行了2018“长荡湖杯”海峡两岸河蟹大赛,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重庆和台湾的32家单位参加了竞赛。什么的螃蟹才算好?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系主任吴旭干教授说,“肥、大、香、鲜、甜,是衡量河蟹的通俗化的标准。该次大赛我们会评比出种质和品质两个奖项,从规格大小、均匀度及生物形态维度考察河蟹的种质优异程度;从肥满度、色泽及感官(视觉、嗅觉、味觉)层面衡量河蟹的品质。”
经过多轮角逐比拼,镇江华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金坛区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常州市金坛万叶水产专业合作社、江阴市云海盛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江苏高邮湖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的“参赛选手”获得了最佳种质奖;来自常州市金坛区渔业科技示范基地、溧阳市渔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苗栗县优质大闸蟹产销协会、江苏水仙实业有限公司、江苏高邮湖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获得了最佳品质奖。
论坛上还举行了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河蟹养殖模式研发基地和长荡湖河蟹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作为此次论坛的举办地,常州市金坛区在河蟹养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河蟹产业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金坛以长荡湖为主的河蟹养殖面积达140 000×667 m2,年产大闸蟹约16 000 t,产值约15亿元,占大农业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金坛历来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蟹池631、蟹池155、蟹池小精高、蟹池微孔增氧、蟹池物联网等技术模式的创造和应用,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生态健康养殖的绿色发展道路。金坛区正在指前镇一期规划建设6 000×667 m2高标准现代数字化渔场,助推河蟹绿色养殖再上新台阶。”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张金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