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 X 村为例
2019-01-06胡询之
胡询之
甘肃省西和县文化馆,甘肃 西河 742100
一、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带头振兴乡村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划时代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理念,既为我国乡村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也为农村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是今后一段时期统领我国农村发展的总纲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对如何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方向。这个总纲领和新要求,呼应了时代新发展,顺应了农民新期待。新时代,乡村发展有了新蓝图,新时代,乡村发展要有新作为。
在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新时代文化的广袤国土上,乡村无疑是重中之重,乡村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战场。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可以说,只有全面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才有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坚实的精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带头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二)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保留着许多农耕文明的基因。乡村振兴战略动能来自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和守护。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传承农耕文明精髓,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捍卫乡村记忆,有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源泉,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民间文化艺术带有浓厚的乡土和人文气息,代表着农民淳朴敦厚、勤劳善良的价值观,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共同特点是起源于民间生活,最终形成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乡村古乐、特色工艺、武术杂技等,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农民是乡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主要承载体,过去,不少农民以此为养家糊口的技艺而世代传承。但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优秀的传统乡村民间文化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民间文化艺术在农村的缺位,也为诸如赌博、奢侈浪费等“不良文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如何弘扬优秀乡村民间文化艺术,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复制,更不是守旧不变,而是新形势下的文化继承和创新。一方面要支持鼓励文创产品开发,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历史文化体验。
(三)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的智慧和经验。培育“新乡贤文化”被写进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7年中央1号文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内涵,是当下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乡贤既有“本乡故土”的贤者,更有在外发展的能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
无论是乡贤,还是“乡贤文化”,都是乡村振兴不可缺的美丽文化元素。乡贤生于农村,对农村的情况了解,同时又奋斗于城市,知道城市人最质朴的心灵向往。乡贤继往开来,在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成为了城市和乡村之间最自如的情感连接纽带,也让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交流更加畅快。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农村的村容村貌及农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较大改观,但客观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以X村为例,将问题总结如下:
(一)文化设施、思想认识均不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但文化设施不完善、思想认识不到位的现状依旧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
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政府部门会投入远程教育等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村民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也不会,资源形同虚设,部分村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热情度不高,不善于接受新事物,导致资源浪费。
(二)文化建设人才缺乏,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
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是,农村缺乏专职的文化人才,大多以兼职为主,其积极性和专注度不如专职人员,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进度必然打折扣。
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对象是人,工作的开展也在于人,没有一支有素质、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才队伍,农村文化建设也很难取得较大发展。
从调查数据可以表明,80%以上的受访者业余生活是看电视节目,60%选择打牌打麻将,接近半数的受访者选择闲聊。这可以从侧面说明目前当地农民的业余生活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新鲜方式。农村的文化活动不仅贫乏单调,而且还造成了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的蔓延,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不过硬,与此同时,文化艺术创作、文化编导、民俗文化传承等人才也是相当紧缺,加之缺乏相关培训经费,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思想观念保守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文化配置严重不均衡。同时,教育的高投入让很多村民都望而却步,甚至觉得读书无用,教育支出费用少,对子女升学积极性不高,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外出打工的大有人在。而部分有文化造诣的人又向城市迁徙,农村文化建设失去活力,显得后劲不足。
目前,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是相对保守,主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动力不足,休闲娱乐方式单一枯燥。
三、对推进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精神根基。我国农民基数大,实现农民群众的文化小康至关重要。在全国各地大力开展扶贫攻坚战的今天,绝不能忽略文化扶贫。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绝不能让农民群众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为此,特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扶贫的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农民群众通过参与健康、积极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同时也能够激发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营造稳定的文化环境。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可以投入一些资金修理残破的健身器材,再添加一些的健身休闲器材。还有各文化中心充分利用晚上、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开展各种学习交流。还应该在每个村至少修建一个农村图书馆(有各种关于农业、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书籍)。
加强发展基层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丰富农村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也应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可以适当的开一些研讨会,评估一下本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预算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平衡一下来年的文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以因地制宜、更好的使两者相适应。
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属于“软指标”,不属于硬性考核,这也从一个方面导致了一部分人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从这个意义上讲,亟待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尤其是乡镇党政领导要带头重视起来。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
(二)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下乡活动虽然也受到群众的欢迎,但是其“单向传播”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农民身边的文化能人,这样不仅能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能有效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同时,还能激发农民自办文化的热情和参与度。
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民间文艺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掘当地文化能人,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出台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政策。
把基层文化建设加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核实文化事业经费,以及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可能将乡村文化建设成为有场地、有经费、有设备、有队伍的功能比较齐全的农村文化。
此外,基层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全身心投入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对于相关的农村文化设施设备,要配备专人、专职,灵活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创造推荐,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利用好政策优势,努力克服困难,不断适应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
农村文化建设尽管存在诸多困难,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实事求是、掌握方式方法,因地制宜,也能大有可为。近年来,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民俗传统和乡愁记忆引发热潮,民宿、农耕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因地制宜建设好农村文化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开拓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做好。
弘扬传统文化,加大宣传,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懂得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的重要教育意义。使更多的人去感受和慢慢喜欢上本地文化甚至了解更多的文化。可以在公众场合适当的贴一些文化内涵的图片,也可以在公众场合放映一些具有传统节日或有纪念意义的、教育意义的一些短片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和重视传统文化和一些重要的节日。
农村文化建设,并不是某项活动的建设,是农村文化的整体环境建设。从宏观的角度建设新农村,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同时,还要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