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绵羊痘疫病发生、诊断与防治
2019-01-06吴艳清
吴艳清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811399)
1 绵羊痘疫病的发生
经过临床分析发现,绵羊痘病主要是通过健康绵羊和病绵羊皮肤直接接触或者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主要传染源是处于潜伏期的病羊或者是服用毒羊。同时,受病毒污染的对象、饲料环境、消毒处理不彻底的病羊胴体、毛皮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该疾病在传播期间不存在年龄界限,但羔羊由于免疫系统不完善,抵抗力弱更容易感染该疾病,处在孕期的母羊感染该疾病之后可能会发生流产。通常情况下该疾病主要在绵羊中传播,山羊及牛、猪等不会感染该疾病[1]。
在养殖者眼中绵羊痘也被称为“天花”,其危害性可想而知,该疾病在我国高发期集中于冬末春初,因为在该季节气候较为寒冷,绵羊抵抗力下降,气候干燥,适合病毒生存,放牧牧草饲料不是十分充足。因此绵羊一般为集中圈养,病毒容易侵袭。
2 绵羊痘疫病的临床症状
该病发生后主要临床症状为∶病羊精神抑郁,在调查研究期间所测量的5 只病羊,其平均体温在40.5~41.8℃,明显高于绵羊的正常体温,同时,绵羊还存在呼吸脉搏加快,眼睑肿胀,眼结膜血肿扩张;有的羊继续流泪,流鼻涕等小分泌物。羊的眼睛、面部、嘴唇、乳房和生殖器等地方出现圆形的红色丘疹,随着时间的延长,羊的病情加重,羊痘会逐渐增加,已有的羊痘最终成为苍白的水泡,水泡内部大小,泡沫周围皮肤发红,羊的疾病在这个阶段温度会略有下降,2~3d 水泡成脓泡沫逐渐发展成脓性物质。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继发性感染,养殖人员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为了控制病情可以适度使用抗生素。通常病羊身上的脓疱几天后会逐渐变黄,皮肤变皱,干固结痂,4~5d 后痂皮脱落,经过临床检查,结合特征性病状结合流行性病学,初步诊断该病为绵羊痘病[2]。相较于其他疫病来说,绵羊痘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在发现羊群中有绵羊出现该疾病之后,需及时将病羊隔离,做好消毒工作,为健康绵羊紧急免疫接种,做好疫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
3 病理变化
在死羊病理解剖中,发现死羊体毛下有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突起,部分为痂,少数为破片状,形成溃疡表面。颜色发黑,将死亡羊的皮张剥离其已经失去经济学价值。同时,在病羊的嘴唇、舌头和其他部位也发现了大小不一的肿块。另外,死羊呼吸道在气管、肺内等部位也有痘疹出现,将检查发现在肝脏、肾脏、心脏等表面出现米粒或大豆大小的斑点,肺部比较坚硬。切面有少量出血。
4 诊断
结合病羊的特征性病状分析,临床症状及病理学诊断等可以发现,绵羊脓包性口炎与绵羊痘存在有相似之处,但口炎主要集中于唇部,很少出现遍布全身的情况,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注意鉴别。
5 防治措施
对绵羊痘进行防治尚无极为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经过临床治疗发现,适当使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针对病情轻微的羊用抗生素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基本上一周之内病羊症状能缓解康复,食欲得以恢复。而针对病羊皮肤上出现的痘疹则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液擦洗,擦洗完毕后对病羊进行消毒清理,然后涂抹碘酒或者紫癜消毒处理[3]。
而且,在日常养殖中,要防治好该疾病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羊舍消毒,尤其是在绵羊痘高发季节,在饲草并不是十分充足时,要及时做好补饲工作,保证绵羊基本营养供给,提高其抗病能力。养殖期间如果发现有绵羊感染该疾病,要及时对病羊进行隔离,针对已经死亡的病羊则需要做好深埋或者是火化工作,对食槽和水槽等绵羊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消毒。加强日常疫情监测,了解养殖区周围的疫情发生情况,坚持自繁自养,发现疫情及时上报,从源头上杜绝疫情的传播。
同时应加强外购羊只的检疫。购入羊只时应强化检疫工作,隔离饲养3 周以上,经观察和检疫后完全健康方可与羊群混饲,坚决杜绝从疫区购入羊只。
总之,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气候、环境及养殖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疫病的出现可谓是防不胜防,针对绵羊痘这一疾病,在养殖工作开展期间,要结合疾病高发期,发生特点等多种因素,做好防治工作,进而有效的预防该疾病,降低养殖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