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1-06沈良琪
沈良琪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畜牧兽医站 226500)
1 生猪疾病的主要特征
现如今,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多数猪群爆发的都是混合型疾病,由于规模化饲养发展,较少出现单一的疾病暴发。当前,猪圆环病毒病、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及猪瘟都是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加之多种类寄生虫的感染,猪群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患病猪久治不愈,发病时间少则15d,多则30d。养殖人员不仅花费了大量精力,同时也浪费大量的金钱,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近期来,非洲猪瘟在我国多省份发生,大有肆虐全国态势,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通常情况下生猪一旦患病,周边生猪遭受严重威胁。生猪疾病以其流行速度快、范围广等特征威胁着所有生猪的健康。加之饲养条件恶劣,粗放的传统养殖模式不利于生猪疾病的预防。对于近年来新发的疫病而言,不仅在旧病的基础上爆发新病,还有好多疫病呈季节性区域性爆发流行,导致养殖场(户) 的预防措施不及时。
2 生猪疾病预防中存在的问题
2.1 外源性传染疾病流行
多数生猪在跨省调运养殖过程中没有经过当地政府农牧部门的检疫就擅自将生猪运回,加之其对调出地区的生猪情况并不能进行深入了解,导致外源性传染病入侵到本地区。在调运结束后,多数生猪养殖场也并未对新来的生猪进行隔离观察,直接将其混入猪舍进行饲养,在无形之中为疾病传播创造了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大范围的疾病爆发,严重影响生猪健康及生猪养殖业发展。
2.2 防疫措施落后
多数生猪养殖场并未严格结合自身养殖情况制定完善的生猪免疫程序,由于消毒工作开展的不及时、不彻底,为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留下有利空间,从而威胁生猪的健康。疾病防治过程中,由于养殖人员的观念偏差,认为只要做好防疫工作就能完全避免疾病发生。甚至部分养殖场(户) 平时并不按免疫程序或免疫程序制度不完善、不严谨、不科学;临床上开展免疫工作不注重细节,疫苗保管不善,稀释疫苗佐剂不匹配,擅自调整剂量等对免疫效果造成严重影响,从而降低整体猪群的免疫能力。
2.3 过度治疗适得其反
部分养殖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配备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每遇到猪群发生状况,哪怕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电话约请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兽药厂家的所谓“技术专家”,大多首先都是大剂量抗生素药物狂轰滥炸,然后再对治疗法,效果不尽人意就立马换人,这些养殖场(户) 的命运往往就掌握在这些兽药业务员手里;极易造成误诊或过度医疗,效果可想而知。
3 猪病防治的有效对策
3.1 避免外界病源的入侵
结合我国农业农村部的有关规定,若想实现跨省的生猪调运行为,首先要向调入地区办理专项检验与审核,待输入地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出具相关检疫备案手续后,经产地检疫合格才能进行生猪调运操作。由于从外界购进生猪,必定会经过长时间的运输,环境变化可能引发生猪应激反应,造成免疫力下降等多种情况发生。
生猪养殖场应力争建立自繁自养模式,尽量避免外界致病因子的侵入。若需要从外地购进生猪,首先要以安全为主,保证生猪的健康。在生猪落地后,首先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其健康情况,避免潜在疾病的携带对猪场内生猪健康造成威胁。养殖人员可以观察15~21d 后,将未发生疾病的生猪放入猪舍内饲养,以此最大限度保证生猪养殖健康,规避疾病侵扰。
3.2 提高各项疾病的预防效率
养殖场应结合自身养殖情况与生猪生长状况制定科学、可行的消毒措施,建立健全生猪疾病的隔离制度,以安全为核心,将健康的生猪养殖方式贯穿经济行为始终。养殖场内部要结合本地区生猪疾病的流行情况,建立符合科学要求的免疫流程并严格执行,将疾病预防工作落实到位[1]。
3.3 注重日常管理
养殖场要积极转变自身粗放的管理模式,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力度。从饲料选择入手,提高饲料品质,保证生猪营养。并在季节交替时期做好猪舍防暑降温及防寒保暖措施,结合生猪大小进行饲料精确划分与喂养。做好猪舍通风工作,避免生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资源,致力于生猪健康养殖发展之路[2]。
4 总结
综上所述,养殖人员应积极应对生猪疾病的预防和杜绝过分治疗,力争减少自身经济损失的同时开展科学有效的治疗。从多角度入手防止生猪疾病的爆发,促进生猪养殖行业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