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坏死性喉炎诊断与防治
2019-01-06韦丽萍
韦丽萍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农牧局 063500)
1 病原
病原体为坏死杆菌,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不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呈多形性。小者呈球杆状,大者呈长丝状。短时培养物中细菌着色均匀,24h 以上的培养物中着色不匀,似串珠状。对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氟苯尼可等药物敏感。
2 流行病学
多种畜禽和野生动物均有易感性,其中幼畜较成年畜易感。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在被污染的沼泽、土壤及饲养场中均有存在。此外,健康动物的口腔、消化道内、外生殖器等处也常可査到,包括牛瘤胃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坏死杆菌。只要犊牛不采食或不接触含大量此菌的饲草、饲料,坏死杆菌在牛体内不能大量繁殖,可以维持相对的生物体系平衡,犊牛就不会发病。本病常呈地方性发生,病牛主要通过粪便、口腔分泌物向环境排出病原菌,犊牛通过采食、接触被病原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垫草而感染。脐带愈合不全、环境寒冷潮湿、断奶应激、口腔黏膜损伤、营养不良及吸血昆虫叮咬等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生,但以冬季寒冷时期(12月至翌年3 月),冬季(尤其是初冬) 气温下降较大时多见。
3 临床症状
一般发生于2~5 月龄的犊牛,3 月龄多发。病初犊牛精神沉郁,体温升高(40~41℃),采食量明显下降或不食,流涎,有口臭,呼出的气体腐臭难闻。齿龈、颊部黏膜、硬腭、舌面有溃疡灶或坏死灶,喉部肿胀、黏膜脱落、局灶性坏死[1]。当继发成肺炎时,呼吸困难,尤其是呼气时表现更为明显,咳嗽,表情痛苦,不能吞咽,顺鼻孔向外流脓液;患病犊牛瘦弱、喜卧、不愿意走动,偶见腮部肿胀病例。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犊牛体瘦如柴,虚弱无力,常倒地不起,大多于发病后7~10d 脏器衰竭死亡。
4 病理变化
典型病变主要在口腔、喉咽、气管和肺部。舌面有坏死灶和溃烂灶,数量较多、病变明显、黄豆大小;口腔内颊部表面也有溃烂斑,黏膜潮红;喉室入口因肿胀而变得狭窄,会厌软骨、杓状软骨、喉室黏膜附有一层灰白或污褐色假膜,假膜下有溃疡。重症咽喉部淋巴结化脓、坏死,气管内膜呈炎症变化,肺部有出血及肺内形成灰黄色结节,干燥硬固症状。
5 发病机理
病菌侵入口腔黏膜组织或通过受损的黏膜表面创伤进入口腔黏膜内大量繁殖,引起局灶性炎症,导致相应部位发生肿胀、化脓、坏死;同时,病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杀白细胞素和内毒素,对黏膜组织产生毒害作用,从而导致相应组织的坏死。这一病理过程可从口腔延伸到喉部,也可突破喉部的淋巴结进入血液或从喉部进一步扩展入肺,引起犊牛肺炎,从而导致犊牛死亡。
6 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的发生部位、流行病学特点和坏死组织的特殊臭味及转移性坏死灶等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可采集病料涂片、染色,镜下检查,通过病原体形状进行确诊。也可采取喉部淋巴结化脓坏死组织培养、分离进行病原培养鉴定。
7 治疗方法
对病牛及时隔离,对症治疗。(1) 氟苯尼可+VA、VD、VE,每天肌内注射1 次,连用3d。氟苯尼可按每千克体重20~30mg,每天1 次,VA、VD、VE每头牛注射5ml/次。(2) 葡萄糖+电解质+磺胺甲氧嘧啶,按每千克体重20~30mg 输液治疗,1 次/d,连用3d。(3) 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口腔,除去坏死灶和溃疡面,然后涂以碘甘油,1~2 次/d。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牛做淘汰处理。
8 预防措施
本病无特异预防方法,只能采取综合性措施,消除病因、防止口腔损伤是防制的根本措施。犊牛圈舍内外大消毒,并彻底更换清洁干燥的垫草,保持舍内及地面通风干燥,并做好犊牛舍的保温工作,做好通风、换气与保暖工作的协调统一。用来饲喂犊牛的羊草提前进行切断柔碎处理,保证羊草柔软无硬刺,防止其损伤犊牛口腔黏膜。加强哺乳期犊牛饲养管理工作,增加精料采食量,给予提供优质干草[2]。对潜在感染尚未发病的犊牛进行预防控制,注射VA、VD、VE,5ml/次/头,连用2~3d;肌内注射氟苯尼可,20~30mg/kg 体重,每日一次,连用3d。
9 结语
坏死杆菌经损伤的皮肤、黏膜和消化道入侵体内,并可随血流散播到全身。当机体抵抗力弱或病菌毒力强时,病原菌可随血流到体内多个器官并形成许多新病灶。除易感染坏死性口膜炎(犊白喉病) 外,还可引发坏死性肝炎、坏死性蹄炎(腐蹄病)、坏死性皮炎、坏死性子宫内膜炎等。病菌毒害能力较强,病症表现多种多样,一经发生,危害较重,即使痊愈还可能再次感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