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效果的影响

2019-01-06车鑫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8期
关键词: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车鑫霞

在生活模式不断改变及相关因素共同影响下,急性脑梗死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1]。及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显得非常重要,且在疾病恢复期间,实施科学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效果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收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判断标准。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59.3±13.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58.9±13.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依据治疗情况提供各类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如下。①饮食护理管理。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高血压病症,针对此类患者实施饮食护理管理,需明确告知其不可太晚进食[2]。一般情况下于17:30半左右进食,以免血压生物节律低谷影响进食,增加胃肠耗氧量,加大心脏负荷。患者夜间睡眠血压处于较低水平,血流速度会变缓,此时血液粘度会升高,是脑梗死多发阶段。护理人员可告知患者早起与睡觉前饮用白开水,稀释血液,改善血液粘稠度。②作息护理管理。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出现睡眠紊乱情况。21:00~5:00属于机体细胞休养与推陈出新的时间,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此时间段尽可能休息。同时,对于需要安眠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将用药时间控制在睡觉前的30~60 min,以提高血液药物浓度。此外,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夜间休息情况,减少夜间刺激,以维持患者稳定。如患者需要夜间起床,护理人员需告知其睡醒后维持平躺姿势30 s后再起身。患者坐起后同样需要在床沿坐30 s后再起来,以避免突然性体位改变引起脑缺血[3]。③药物护理管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严格依照治疗药物药代动力学等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如需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护理人员可指导其6:00~8:00服用药物,此时药效相对最佳;短期的降压制剂可在6:00或14:00左右服用,此时药效最好;要想使用长效降压制剂,应在6:00服用,此时可控制患者血压;另外,如急性脑梗死患者昼夜血压变动明显,可告知患者睡觉前减少药物使用量,也可不用药物治疗,以避免产生血栓。④并发症预防护理管理。急性脑梗死类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护理人员需经常性为患者翻身,清洁患者皮肤。在患者病情严重时,应注意避免引发感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⑤健康知识与康复护理管理。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与家属熟练掌握基础性疾病知识,包括患者病情、病因与危险因素,详细了解患者康复知识与相关预防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制定出可行的疾病康复方案[4]。对于偏瘫患者而言,康复过程较长,且致残率与复发率也比较高,护理人员应不断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急躁心理。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帮助保持患者与医师的密切联系,并依据患者病情不断优化调整康复护理方案,指导患者完成康复训练,同时建议家属积极督促患者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强化自身保健意识与能力,掌握必备的自我护理技能。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记录满意例数,进而计算并比较护理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认知功能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认知能力越强;肢体神经功能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肢体神经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8%(45/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3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6.8±4.3)分、认知功能评分(12.6±3.2)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19.9±1.3)分与观察组的(56.7±4.6)、(12.9±3.4)、(19.8±1.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6.9±7.2)分、认知功能评分(19.3±4.7)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9.5±1.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0.3±6.9)、(15.2±4.3)、(12.4±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此类患者主要是丘脑供血异常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引起脑软化。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患者多出现头晕、耳鸣等并发症,预后效果较差[5]。因此,予以此类患者相应治疗时,还需给予其必要的护理措施。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8%(45/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3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6.9±7.2)分、认知功能评分(19.3±4.7)分、肢体神经功能评分(9.5±1.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0.3±6.9)、(15.2±4.3)、(12.4±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表明,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效果。规范化护理管理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护理管理,以此纠正患者临床不良现象[6]。

综上所述,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肢体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