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探究

2019-01-06陈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8期
关键词:角型青光眼疼痛

陈辉

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前房角关闭,导致患者眼内房水流出受到阻碍,进而眼内压升高,依据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可以将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本研究所分析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临床表现为眼部不适,有视力模糊症状。如果病情比较轻,患者经过睡眠或者充足的休息后可以恢复正常;但病情严重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视力受损。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中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有效性与护理方法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32±14.25)岁;所有患者眼内压均≥22 mm Hg,视野MD值≤15 dB;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没有过敏史,没有严重的肝肾疾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西药采用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联合布林佐胺滴眼液,连用6周。观察组采用中医治疗,首先对患者实施辨证分析,如果患者属于肝郁气滞导致的疾病,则服用疏肝理气活血的汤剂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属于肝肾阴虚型,则口服滋阴清热汤药治疗;脾气虚热患者则采用健脾益气汤药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合适调节汤药用量。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为6周。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患者的疼痛护理,以减轻患者疼痛,同时需做好患者睡眠护理,保障患者的病室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带给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还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心理干预,加强和患者家属之间密切交流,患者紧张情绪逐渐缓解,此外还要加深针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以促进患者康复。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干预后眼内压、视野MD值、疼痛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参照相关文献分为显效、有效、无效[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疼痛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8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眼内压及视野MD值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视野MD值(1.92±0.35)dB、眼内压(15.83±1.45)mm 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0.42)dB、(20.92±1.32)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评分比较 干预后12 h,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2.92±0.7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0±0.7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4 h,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1.04±0.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0.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是由于视神经损伤导致的眼部疾病,此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是患者眼内压病理性升高,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以降低眼内压为主要治疗原则。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病发时容易产生眼内压反复性升高,临床治疗如果不及时可能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2,3]。过去临床上采用西药治疗此病,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几年随着中医的发展,人们逐渐采用中医方式进行治疗。分析该疾病发作期间的特点,发病多为男性,以单眼发病较多,可反复发作,一旦发作可快速升高眼压,加剧了眼部疼痛,同时降低视力。本院通过研究分析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认为需要做好患者的疼痛护理、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等。为寻求适用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本文分析了中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有效性与护理方法及效果,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通过中医辨证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中以改善血气、条理经脉为主要目的,两组均配合做好疼痛护理、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视野MD值(1.92±0.35)dB、眼内压(15.83±1.45)mm 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0.42)dB、(20.92±1.32)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 h,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2.92±0.7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0±0.7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4 h,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1.04±0.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0.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通过中医治疗的同时配合做好疼痛护理、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患者眼内压、缓解患者疼痛、降低视野缺损。这一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一致[1]。

中医认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致病原因是脾湿生痰、阴阳阻滞、经脉不畅、气血失和导致的玄府闭塞,进而导致患者房水无法排出,久而久之形成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西医认为房角闭塞导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这个观点和中医基本一致,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均以降低眼内压和排出房水为主要治疗目的[4-6]。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减少视野缺损,降低患者眼内压,患者疼痛程度较轻,治疗的同时配合做好疼痛护理、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患者顺利康复。

猜你喜欢

角型青光眼疼痛
青光眼问答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前房穿刺减压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价值研究
疼痛不简单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