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生姜病虫害防治措施
2019-01-06吕清章
吕清章
(济南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莱芜271100)
生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及姜油醇外,还含蛋白质、糖、粗纤维、脂肪及丰富的铁盐等。食用以调味为主,冷凉蔬菜也常加姜祛寒。姜还可以作为原料生产出系列保健调味品,如姜油、姜晶、姜脯、姜粉、姜汁、姜露等。它的根可用来生产生姜调味品、竹芋粉(一种淀粉)等[1-4]。姜还是一种重要的药材,有祛寒、发汗、镇呕、驱风、化痰、健胃等功效,并有增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皮层,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及促进气体排出等作用。传统中医用生姜治疗消化不良、呕吐及咳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印度医学认为生姜可消炎。有学者提出,生姜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具有疗效,它可以增强消化肌,保护胃不受酒精或非类固醇消炎药的刺激[5,6]。
莱芜生姜产业被确定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生姜及加工产品被评为“绿色食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颇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生姜生长期较长,又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导致其很容易受到病虫为害,轻者造成产量减少,品质下降,严重时可造成绝收,给姜农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因此,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是保证生姜丰产丰收的重中之重。
1 莱芜生姜特点及分布
莱芜生姜以姜块肥大,色泽鲜艳,辣味浓,香味大,耐贮藏的优良特性驰名全国,莱芜生姜区别于其他品种姜的显著特点是皮薄、肉细、丝少、辛辣、味浓、营养成分高、耐贮藏、耐运输等[7]。莱芜生姜按姜块的形态可分成片姜和大姜两种,生产上以片姜为主栽品种。片姜姜块宽8~10 cm,厚4~6 cm,单株块重400~600 g,最重可达1 000 g[7]。
莱芜生姜是山东特产蔬菜之一,栽培历史悠久。1960年全国姜、葱、蒜生产现场会议在莱芜召开,把莱芜生姜列为全国名优产品。1997 年,莱芜市莱城区被中国特色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莱芜生姜主要分布在莱芜市西部汇河、汶河两岸,据统计,2015 年栽培面积达到约1.25 万hm2,总产量约43.74 万t[8]。
2 主要病害类型
研究发现,根据致病源性质划分,莱芜生姜病害主要有姜茎腐病、姜瘟病及病毒病等[8,9],主要虫害有姜螟、甜菜叶蛾等。
2.1 茎腐病
姜茎腐病是莱芜生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该病的病原菌是由鞭毛菌亚门中腐霉菌属群结腐霉侵染致病的,该菌丝体呈丝状,无色透明,有不规则分支,在燕麦琼脂培养基(OA)中生长快,气生菌丝少,而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 培养基)不仅生长快,且气生菌丝多。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9~42 ℃,致死温度46 ℃、10 min。适宜的pH 为6.0,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生姜在整个生长期内都可能受到该病菌侵染[10,11]。幼苗发病,在姜苗基部呈现水浸状病斑,并逐步扩大,基部变软并呈水浸状腐烂,姜苗变黄,倒伏,最后致姜块变褐色腐烂。生姜中后期感病,也是在茎基部呈水浸状,病株叶片由叶尖向下向内逐渐枯死,枯死叶片下垂并悬挂在植株上,植株倒伏并易拔出,苗基部呈黑褐色。姜块感病,先在姜块表面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凹陷病斑,并逐渐扩大引起姜块变褐腐烂,并散发恶臭味。
防治上采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浸种30 min 后,再晾晒催芽。发病初期,可用金雷水分散粒300 倍液灌根,每10 d 喷1 次,连续灌3~4 次,可有效防止姜茎腐病蔓延。对病情重的田块,春播前1 个月或秋季收获后立即翻耕,用99.5%氯化苦原液进行土壤熏蒸,每667 m2用药25~35 kg,按行距30 cm、孔距30 cm、每孔3 mL 的用量注入20 cm 深层土中,注药后立即盖土踩实,用薄膜覆盖,防止药效挥发,施药后,覆盖薄膜20~30 d,在种植前10 d 揭膜翻土,散发残余毒气,具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对病情较轻的姜田,可采用局部熏蒸处理方法。
2.2 姜瘟病
姜瘟病是莱芜生姜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该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侵染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端生鞭毛1~3 根。在肉汁培养基平板上,32 ℃下48 h呈现菌落,污白色,不规则或近圆形,直径1~4 mm。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中央带桃红色中心。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阴性,不形成荚膜和芽孢。
该菌主要危害生姜地下茎,病害由茎基部向上发展,被侵害肉质根茎呈水渍状,黄褐色,横剖可见变褐维管束呈圆形排列,之后内部组织软化腐烂,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汁液,并有臭味,最后仅残留表皮。地上茎被害部位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凋萎状,叶尖和叶缘呈橘黄色,之后变黄褐色,叶片边缘反卷,下垂枯死。该病的发生与温度关联性较强,在25 ℃以上时,病害大流行。6~10 月均可发病,7~8 月是病害盛发期,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病害蔓延越快。
姜瘟病是典型的土壤传播性病害,防治上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12]。首先,精选姜种,单收单藏。收藏前,选健壮肥大姜块留作姜种,预留姜窖,消毒后单独存放姜种;地块要轮作换茬,茄科作物茬地不宜种姜。药剂防治上,首先在姜种催芽前,按每1 kg 生姜用500 mg农用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或卡那霉素浸种48 h,或30%氧氯化铜800 倍液浸种6 h,药液以高于姜种5 cm为宜。对不能轮作且病情重的地块,可采用氯化苦熏蒸土壤的办法。在生长期内出现零星病株的,可用农用硫酸链霉素或氢氧化钠悬浮剂800 倍液或碱式硫酸铜400倍液,局部注射药液,每穴0.5~1 L,可有效防止姜瘟病的蔓延。
2.3 病毒病
生姜病毒主要是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长300 mm,直径15 mm,在95~98 ℃钝化10 min,体外存活128 d,耐干燥。黄瓜花叶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6.4 mm,在温度65~70 ℃钝化,10 min,体外存活期48 h。
病毒侵害植株时,叶面出现淡黄色线状条斑,引起系统花叶、黄化、褪绿、叶皱缩、株苗矮化或畸形,种性退化,抗逆性降低,对生姜品质和产量影响严重。防治上对姜种进行组培脱毒,繁殖无毒姜种;或因地制宜选育和更换抗病高产良种。加强检查,于当地蚜虫迁飞高峰期及时杀蚜防病,同时挖除病株,以防扩大传染。发病初期及时用病毒克星500 倍液,或病毒A500 倍液,或植病灵乳剂1 000 倍液或抗毒剂1 号250 倍液喷雾,每隔7 d 喷1次,连喷3 次,可有效降低危害程度。
2.4 虫害
危害莱芜生姜的主要害虫有姜螟、甜菜叶蛾等。
2.4.1 姜螟
姜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雄蛾体长10~14 mm,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黑色;雌蛾身体略大,13~15 mm,体色浅,卵短椭圆形,扁平,长约1 mm。成虫将卵产于生姜叶片背面,孵化后先吃卵壳,后分散吐丝下垂,危害生姜。姜叶受害后,呈现不规则白斑或排孔,幼虫开始钻蛀姜茎,顶部茎叶枯黄死亡。
由于该虫钻蛀为害,药剂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老龄幼虫抗性较强,提倡用人工捕捉的方法,一般早晨发现田间有刚被钻蛀危害的植株,找出虫口,剥开茎杆即可发现幼虫。防治上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在幼虫孵化旺期,每667 m2用芽孢杆菌细菌性杀虫剂(Bt 乳剂)40 g 喷雾防治,或用辛硫磷1 500 倍液喷雾防治。
2.4.2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又名贪叶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在生姜中后期为害叶片,幼虫长大后分散为害,将叶片吃成网状,为害处有细丝缠绕粪屑。
农业生产上可在晚秋初冬耕地灭蛹或人工摘除卵块、虫叶。也可根据其趋光性特点,用黑光灯诱杀或诱捕器物理诱杀成虫。通过在田间设置物理结构的诱捕器,将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诱芯放置于诱捕器中,引诱成虫至诱捕器中,物理诱杀成虫。另外用乐斯本乳油2 000 倍液或敌杀死乳油3 000 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