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菏泽市以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采煤塌陷区渔业治理

2019-01-06李建立张鲁建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16期
关键词:菏泽市渔业养殖

李建立 张鲁建

菏泽市为了采煤塌陷区渔业开发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2016年,委托山东财经大学编制了《菏泽市采煤塌陷区渔业治理规划》,完成了山东省第一个专门针对煤炭塌陷区治理的渔业规划,目前正在巨野县、郓城县进行试点开发。菏泽市在采煤塌陷区渔业开发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渔业发展模式,坚持节约、低碳、循环、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按照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环的开发原则,实现菏泽市渔业可持续发展。

1.菏泽市采煤塌陷地基本情况

菏泽市煤炭资源丰富,是鲁西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蕴藏面积3600 km2,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目前,已探明巨野、单县、曹县三大煤田,预测总地质储量102.7亿吨,主要分布在郓城、巨野、单县、成武、曹县等。菏泽市地处黄泛平原,表土层和煤层较厚,采煤沉降系数大,并且是高潜水位区,煤炭开采将会造成大面积土地塌陷,据预测,巨野矿区闭矿时将形成近百万亩的塌陷地,中、重度沉陷面积58.8万亩,占61.8%,塌陷深度普遍在4.8~7.2m,常年积水区面积将达60万亩。随着郓城煤矿、张集煤矿、万福煤矿等新建矿井的陆续投产,菏泽市塌陷地面积也将会以较快速度增加。截至2015年10月份,菏泽市已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面积3.16万亩,其中绝产区面积1.97万亩,减产区面积1.19万亩,已投入治理资金4.11亿元,治理完成塌陷地面积1.51万亩。根据各煤矿企业的生产接续计划,预计“十三五”全市规划治理采煤塌陷地总规模为5.1万亩,预计恢复土地3.9万亩,治理水域1.2万亩。

2.采煤塌陷区渔业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明确的渔业综合治理模式:采煤塌陷区大都采用耕地复垦的治理方式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成本较高。采煤塌陷区渔业治理中存在基塘建设不规范,养殖粗放,品种单一的问题,不利于高效、生态的现代渔业生产。

2.2 采煤塌陷地渔业治理成本高:采煤塌陷地的渔业治理涉及挖深垫浅、基塘整理、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需要开展渔业基础设施提升、先进渔业技术引进、优质水产品种培育等工作。随着采煤塌陷地塌陷面积不断扩大,治理成本逐年上升,制约着塌陷地治理和渔业开发进程。

3.采煤塌陷区渔业治理模式

按照现代渔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对采煤塌陷地进行渔业综合治理,并根据塌陷程度及积水深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

3.1 基塘治理模式:基塘治理模式适用区域是季节性积水区,塌陷深度大于1.5m的区域,该模式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显著。主要采用挖深垫浅方式进行基塘建设,通过挖土抬田、煤矸石筑埂、硬化四周池面、取土建塘等方式将塌陷区较深区域挖深,以适合养鱼、栽藕,或者作为蓄水池,同时用挖出的土方充填在塌陷区较浅的区域,作为农田和林用地,形成抬田。挖土抬田的池塘面积一般为10亩,池深3m,坡比1∶1.5,基塘主要用于“藕鱼混养”“上粮下渔” 和“渔菜混养”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种养。

3.2 集中连片鱼塘治理模式:集中连片鱼塘治理模式适用于常年浅积水区域,塌陷深度为1.5~3m的区域。集中连片鱼塘应选择100亩以上的集中宜渔区域,池塘形状应呈长方形,东西走向,长宽比3∶2,主塘埂面宽3m以上,支塘埂面大于1m,建设一定的护坡,塘埂护坡度1∶2~3,塘深2.5~3m,水深1.5~2m,鱼苗塘面积1.5~2亩,鱼种塘2~5亩,成鱼塘5~15亩。

在施工过程中坚持以“实用、美观、方便、整洁、生态”原则,采用简单休整和挖深垫浅的复垦方式,对于塌陷较深积水的,继续深挖和简单休整成标准鱼塘,施工时做到地平、坡平、埂平。通过池塘开挖、整形和清淤,改造进排水系统,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技术研发,加快疫病、水产品质量、物联网和水质监测系统建设。

3.3 大水面治理模式:重度塌陷地区域,常年积水塌陷深度大于3m的区域采用大水面治理模式。重度塌陷地应把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放在首位,采用挖深垫浅方式治理,使塌陷深部深挖形成大水面,并围水造岸、植树种草,建设平原水库和储水园区,治理时充分利用既有地形,按照塌陷区域原貌,最大限度节省工程建设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按照生态化建设,营造水陆结合的优美环境,打造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建设丰富渔业景观的休闲渔业基地。

4.采煤塌陷区渔业发展方式

4.1 开展有机种养殖

在轻度塌陷区域进行基塘建设,根据淡水渔业与传统农业生态共存的特点,推广有机种养一体模式,建设“上粮下渔”有机种养园区,鱼菜混养。

4.1.1“上粮下渔”种养:针对塌陷地底层不稳定,水域面积、水域类型、水体深度等变化较大,因此对这部分塌陷地,应根据各类不稳定塌陷水域的发展趋势、底质和水质状况等特点,因地制宜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水生蔬菜、水禽和水产养殖。实现“渔农” 结合有机种养,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台田可以种植粮、棉、桑、果和各类经济作物,可以养猪、牛,养鸡、鸭,池塘起到排涝降碱的作用,又能蓄水保灌溉,同时又利用畜禽粪渣肥水养鱼、种藕,发展多种名优水产品养殖,实现农牧渔生态种养发展格局,“上农下渔”开发比例是池塘、台田和沟渠路的面积比例为4∶4∶2。

4.1.2“鱼菜混养”生产:“鱼菜混养”是一种集种植和养殖为一体,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互动关系来达到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浅层塌陷地种植经济价值、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蔬菜,主要品种有莲藕、茭白、水芹、荸荠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植物,重点发展鱼藕混养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适宜放养以吃食性为主和适宜套养的品种,主要是鲢鳙鱼、草鱼、鲤鱼、鲫鱼等,套养克氏原螯虾、泥鳅等,种植时注意生态景观的打造,合理种植各类植物,搞好品种搭配,进行规划设计,塑造良好的植物形态。

4.2 优质鱼生态养殖

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原则,高标准建设集中连片的生态型渔业生产基地,规范养殖技术,引进先进管理模式,重点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精品鱼塘”示范养殖样板区。

4.2.1 工厂化养殖:对已经稳定且不会继续下沉的塌陷区域,利用煤矸石作为填充物,合理规划生产建设用地。工厂化养殖园区是以优质鱼项目为基础,适合当地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常见鱼种。下一步加大名优水产品种的养殖力度,进行池塘养殖标准化、特色化和生态化建设,重点养殖黄河甲鱼、黄河鲤鱼、斑点叉尾鮰、福瑞鲤鱼、台湾泥鳅、南美白对虾等名优品种,并在郓城县彭庄煤矿和巨野县龙固煤矿开展工厂化养殖。

4.2.2 大水面增养殖:采用简单修整,对于深度塌陷形成深度积水,休整成大水面储水水库。大水面健康养殖可充分利用天然水体的丰富饵料,大大降低饵料系数,减少疾病的发生,确保水产养殖成本低、水产品绿色无公害,提升水产养殖效益,增加渔民收入。采用“放鱼养水”方式,以保持和恢复渔业资源为目的,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实现以鱼净水、改善和恢复所在水域的生态环境的目的,扩大传统水产品种的增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地域性优质种群的增殖放流。在严格控制养殖容量的基础上,适度采用网箱、网栏等集约化养殖方式,发展绿色和有机水产品养殖,并对养殖品种、养殖密度进行科学论证,严格监测水质,形成相对稳定的养殖环境,积极创建优质鱼生产基地。

4.3 休闲渔业项目

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地渔业治理后的丰富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集体休闲垂钓、食宿餐饮、健身娱乐、观光旅游、渔家文化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休闲渔业区,在此区域深度开发渔业资源,利用渔业产品和塌陷地治理成果,发展垂钓休闲、特色餐饮、水上观光、休闲度假等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策划“渔家乐”体验活动,建设新型休闲渔业区。

4.3.1“渔夫垂钓”品牌基地:以生态渔业养殖为基础,选取水质良好、水量充足、适于垂钓且具有一定人群的园区建设休闲垂钓、筏钓、台钓、溪钓、船钓等。以省级内陆休闲垂钓示范基地建设为标准,建设渔具租赁、游客休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餐饮设施,配套相应的休闲服务设施,建设休闲垂钓中心,做好“渔夫垂钓”品牌认证工作,每年定期举办“渔夫垂钓”系列活动,大力发展集垂钓、休闲、旅游、娱乐、塌陷地治理科技示范为一体的“渔夫垂钓”品牌基地,发掘、传播和弘扬渔业文化,促进渔业文化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在郓城县的彭庄煤矿、赵楼煤矿和巨野县龙固煤矿选择500亩以上的大水面,且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距离市县城区较近,交通便利的区域,建设渔具租赁、游客休息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餐饮设施,开展好“渔夫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好菏泽牡丹节等旅游平台,扩大休闲渔业的发展空间。

4.3.2 休闲渔庄:在生态治理较好,渔业养殖发展较好的区域,充分利用现有的水产养殖场、渔港、渔船和渔业设施,在区域内规划好观光路线及观光项目,完善交通、餐饮、娱乐等各项服务设施,重点在郓城县、巨野县和单县进行有机种养和标准化鱼塘养殖的塌陷地开发渔家乐和休闲渔庄。

4.3.3 渔业公园:充分发挥规划区水域面积大的优势,注重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传承文化”等主题,让现代渔业和观光旅游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以养鱼、钓鱼、品鱼、观鱼、购鱼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园和旅游观光园。如郓城县重点建设休闲渔业园区,发挥水浒文化旅游优势,园区营造原始的生态环境,建设滨水度假设施,建设水浒文化博物馆、酒肆、茶坊、古筝作坊、瓦市勾栏、药铺、武馆等设施,开发水上游乐项目,建设水景景观观赏带,打造集优质鱼养殖、休闲垂钓、水浒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渔业公园。

4.4 渔光互补

渔光互补是新型的光伏发电形式,上层用于光伏发电,下层用于水产养殖,提高了采煤塌陷地单位面积土地经济价值,实现一地两用,渔光互补,把新型能源利用和塌陷地治理结合起来,达到了节约利用土地,提升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渔光互补项目实现了水产养殖与新能源产业的同步发展,结合渔业资源主题开发,重点打造水产养殖、科技示范、生态休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渔业产业园。下一步,在巨野县和单县开展光伏发电试点,并在其他区域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菏泽市渔业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小村的呼噜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菏泽市木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菏泽市苗木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