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永东教授调中致和法治疗中耳疾病学术思想总结

2019-01-06田柳孙永东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清阳中耳耳聋

田柳 孙永东

孙永东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委员,世中联耳鼻咽喉口齿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泸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现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耳鼻咽喉科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2余年,其临床疗效显著、教学严谨优异、科研成果上乘;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耳鼻咽喉疾病。独创了“调中致和法”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疗效显著。现将孙教授运用“调中致和法”治疗中耳疾病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中耳疾病简述

中耳疾病可产生耳部不适、疼痛、耳胀满感、闭塞感、耳溢液、听力损失、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耳疾病主要包括:(1)感染性疾病: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变态反应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嗜酸性粒细胞性中耳炎;(3)良恶性肿瘤:中耳胆脂瘤,中耳癌、面神经瘤、颈静脉球瘤,听神经瘤;(4)耳鸣:原发性和继发性耳鸣;(5)耳眩晕:梅尼埃病,BPPV,急性前庭炎,半规管瘘等;(6)耳聋:传导性、混合性、神经性聋,先天遗传性聋。

中耳疾病西医发病机理复杂,可由外伤、感染、或中耳因咽鼓管阻塞所致气压改变等引起。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人体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经脉骨髓等组织器官均需要脏腑的濡养,方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耳窍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活动同样受脏腑功能活动的影响与支配。耳与五脏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主要讨论脾胃与耳窍的关系;脾胃化生气血濡养耳窍,脾胃强健,气血充足,耳脉充盈,则耳听聪慧,平衡有度;反之倘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耳脉失养,则产生耳鸣、耳聋、耳眩晕等症。脾主生清,胃主降浊,耳为清阳之窍,脾胃的升降功能与耳窍的清灵密切相关,脾胃健运,则升降有序,耳窍清阳充养,则听觉敏锐;脾胃运化失司,则升降失职,则听觉失聪,耳鸣耳聋[1]。由此可见脾胃与中耳关系密切,吾师更是注重脾胃的调养,通过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反复验证,独创了调中致和法治疗脾虚窍闭型中耳疾病,疗效确切。

2 调中致和法理论详述

孙永东教授所倡导的“调中致和法”是其行医数十载,根据患者的体质及临床特点,化体裁方,不断总结优化而成。调即调理,中即指中焦脾胃,和即平衡,调中致和即通过调理中焦脾胃达到平衡的目的。孙教授认为“和”是机体的一种最佳状态,“和”即机体各方面处于一个稳定的态势,它体现在人体精气神等方面。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中医学对机体健康状态的认识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只要找到不平衡的点,即找准了疾病之所在,只要坚守这种“阴平阳秘”的准则,求平衡即可。

中医治疗疾病与西医思路有本质区别,是因人而异,辩证论治,结合患者的体质、发病节气、生活环境,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的方案,而不是按约定俗成的套路按部就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还是皮肉、经脉、骨髓,都离不开气血平衡。气血的平衡离不开整体的调理,通过“调”,使气血通常条和。那何谓“调”?就是指对机体的调整,调和,调理。具体调什么呢?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调气机的升降出入。要调到何种合适的程度?平衡则是最佳状态,平衡即中和。所以,在调气血的同时,还要兼顾升降、出入的平衡。此即孙永东教授独创的调中致和法。

3 孙光荣中和派理论是调中致和法理论的基础,中藏经是理论依据。

理:脾胃为后天之本,同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耳鼻咽喉诸窍均靠脾胃所化生气血的濡养,通过其升清降浊功能保证各官窍清灵。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或升清降浊功能失司,致诸窍壅塞失灵。《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又如《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曰:“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1]。即脾虚则九窍不通论。窍以通为用,不通则病。因此只有调理脾胃,使气血通畅,方能保证耳窍清灵。

《华氏中藏经》是调中致和法的理论依据。《中藏经·上下不宁论第九》曰:脾病者,上下不宁。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血阴、肺气阳。火生土,土生金,脾为枢,为上下气机运行(升降出入)之关键。创新了脏腑病机之学说,可归结为:阴阳、寒热、虚实、上下[2-3]。孙光荣中和派理论是调中致和法理论的基础。国医大师孙光荣的“中和流派学术理论”囊括了中医药五大辩证用药特点: 防治准则达平衡、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容易接受的治疗手段、多样化用药方式、自然用药取向。认为上善、中和、下畅,和则安;中和派孙光荣临床思辨特点: 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达中和。提出三个“中和”的临证观点: 扶正祛邪益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主张调气血、衡出入、平升降、达中和是其辨证论治特点[4]。孙永东教授据此提出了耳窍五通道理论——中耳的通气引流路径(ventilation pathways):前下为咽鼓管,上鼓室通过鼓峡枢纽与中下鼓室相通,上鼓室与鼓窦及乳突通过Prussak间隙相通。耳属九窍之一,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故中耳病变同样与脾胃关系密切,

法:调中致和,健脾益气,开阖耳窍,整体疏通。

方:和中开窍汤

药:人参(生晒参)20 g、黄芪30 g、丹参10 g、白术 10 g、葛根30~45 g、柴胡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香附10 g、茯苓12g、甘草6 g。

善用角药,减毒增效,如三角药组成:生晒参、黄芪、丹参;防风、黄芪、白术;柴胡,黄芩,半夏;葛根、石菖蒲、郁金等。

4 调中致和法临证经验

4.1 对耳胀耳闭的施治

脓耳的发病机制中医主要有劳伤气血、风水入耳,积热上壅、肾气结热、肝胆火盛、肝风妄动等学说。《诸病源候论》曰:“劳伤气血,热乘虚而入其经,邪岁气血入耳,热气聚则生脓汁,骨谓之聤耳”。《普济方》曰:“夫肾气通于耳,耳者肾之候,若其经为风邪所乘,毒气蕴结于耳中,以致脓汁俱出,发闷疼痛,谓之聤耳”[1]。孙永东教授在平素的耳科疾病诊治过程中,充分体现因人、因地、因时治异的思想,重在“调和”机体,找到其自身的平衡点。吾师甚是注重脾胃、气血、气机的调理。师言:脓耳之为病,日久伤及正气,正虚邪恋致疾病反复流脓,尤其是小儿体现更为明显,久病之后,邪恋而正气久不能复,故治疗上主要以扶正祛邪为主,健脾益气,调中致和,开阖耳窍。

患者:张某,女,48岁,耳内闷胀、闭塞,听力下降,头重身困,口淡纳呆,大便时溏,舌淡胖苔白腻,脉细滑。摇头时耳内有水声。查体:鼓膜淡黄,内陷,中耳少许积液。诊断:耳闭(脾虚窍闭)。治法:健脾益气、除湿化浊、宣通耳窍。方药:生晒参20 g,黄芪30 g,丹参10 g,白术 10 g,葛根30~45 g,柴胡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香附10 g,茯苓12 g,甘草6 g。中药汤剂6剂,日一剂。2周后复诊时诉闷胀感减轻,大便成形,胃纳增加,听力变化不甚明显,守方再6剂,再次复诊时耳闷胀感已消失,

4.2 对耳鸣的施治

《灵枢·素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留,脉有所竭,故耳鸣”[1]。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功能减弱,导致浊阴不降,痰湿阻于耳窍,即产生耳鸣。高燕等[5]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提出脾胃虚弱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引起耳鸣,强调痰火郁结的病因病机为临床常见。 陈丽华等[6]据《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认为脾虚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当清阳试图冲破浊阴的阻力上跃时,就会产生耳鸣。李育明[7]采用东垣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耳鸣耳聋,以2周为1疗程,3个疗程后 治愈率为57.35%,好转率为29.41%,总有效率为86.76%,可见健脾益气治疗疗效显著。

吾师孙教授认为脾气虚则使水谷精微不能升清达耳窍,耳失营养而不能维持耳的气血关系,使气液平衡失调,渐失聪或致耳鸣。胃主降,若胃不能降,使浊阴不能下行出阴窍,则耳窍的浊阴输布障碍而内停致耳鸣[8]。耳鸣的中医病机主要是阴阳平衡失调,阳气与浊阴互动相撞产生被感知的病理性声音而致。上窍又称阳窍,是指眼耳鼻口(七窍),下窍又称阴窍,为前后二阴(二窍),清阳之气须入上面的七个阳窍,浊阴之气须往下走而自二阴窍排出,如果浊阴不下行出阴窍,反而还上扰阳窍,则导致阴阳失衡,就会产生耳鸣[9]。基于阴阳失衡致病的理论,孙教授运用“调中致和法”治疗了诸多中耳疾病患者,经多年的临床观察,均收到显著疗效。

4.3 对耳眩晕的施治

耳眩晕是耳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因耳窍功能失衡所引起的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自觉外物或本身旋转、有倾倒感或坠落感、恶心、呕吐、耳鸣及耳聋等。耳眩晕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其临床症状可持续数十秒至数小时,部分患者的症状甚至能持续数天,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西医常使用甲钴胺片及维生素 B1 治疗该病,但西医治疗该病的效果不甚理想,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易复发。中医认为,耳眩晕是一种特殊的“眩晕”,是指耳窍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眩晕。康国刚,范爱英,周丽华等人[9]通过辩证应用归脾汤治疗中期不足型耳眩晕患者,研究发现使用归脾汤治疗中气不足证可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病情不易反复。泸州地处川南,雾霾较重,气候潮湿,久至患者肺脾气虚,清阳不升。吾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辩证分型,发现就诊的大多耳眩晕患者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阳不升,耳窍失养,致眩晕,口服调中开窍汤对脾虚窍闭型耳眩晕患者进行治疗,起到健脾益气、开阖耳窍的作用,能明显减轻症状,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治疗疗效。治以健脾益气,升清化浊,调中致和。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孙教授更是注重健康宣教,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如听舒缓的音乐,解郁清心,重塑心灵,内心净化,提高认知,消除患者对耳鸣恐惧,收效颇佳。

4.4 对耳聋的施治

《黄帝内经》曰:“耳者……胃中空则宗脉虚……故耳鸣。”《素问·玉机真脏论》 曰:“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10]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强调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上之阳窍和下之阴窍共同构成气 机升降的基本通路。《脾胃论》引《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11]。脾胃亏损,气血不足,不能上充于清窍,故多发耳聋。脾失健运,气血乏源,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耳窍失养或是水液不归正化,聚湿生痰,浊阴不降,蒙塞清窍,耳窍失聪。病人除了耳聋,尚有耳鸣、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稀溏,或有痰多胸闷、头重如裹、纳差,舌胖色淡,苔白腻,脉细弱。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将耳聋的病因责之于脾胃。认为脾胃虚弱,精气不足,耳窍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耳窍闭塞;阴火上乘,耳窍受困均可发病。《嵩崖尊生全书》亦云:“脾胃一虚,耳目九窍不利,故治脾为耳症第一要义”。这就为耳聋从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近代名医干祖望治疗耳鸣耳聋从脾论治,重用升提药。所谓重用升提,是指升麻3 g、葛根6 g、柴胡3 g、蔓荆子3 g四药合用,配以活血通窍的川芎、红花、葛根、路路通、石菖蒲,或养血益精的白芍、熟地、枸杞子,或温补元阳的肉苁蓉、淫羊藿等。重者,并非 谓加重剂量,而是重用升提的药味数,使其升举清阳,冲击空窍,勿虑升之太过。干老认为耳聋乃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顽疾,一直处于古井无波、一潭死水的状态,治之之法, 就是投石激澜,然后籍机取治,以益气健脾法治疗后收效[12]。

孙永东教授治疗耳聋疗效独特,认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清阳不升,耳失煦养,听神失聪,故见耳聋。治疗上吾师甚是注重脾胃、气血的调节,重用人参、黄芪、丹参。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丹参活血调经,祛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 烦,养血安神。《滇南本草》谓:“丹参,味微苦,性 微寒。色赤,入心经。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 神宁心,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生新血,去血,安生胎,落死胎。一味可抵四物汤补血之功”。三药合用,气血共调,共奏补气健脾,养血活血之功[13-14]。结合医师疗法,如减少耳机应用,避免噪音接触,按时作息,大部分患者听力均得到改善。

4.5 对耳瘤耳菌的施治

耳瘤即西医的耳道内良性肿物,耳菌是发生在耳部的恶性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部》道:“……胃经积火耳成”。《疡科捷径·卷上》曰:“耳痔菌梃耳窍生,肾肝胃火结凝停”[1]。脾胃学说认为脾虚致运化失司,湿热与气血结于耳窍,现代医家普遍认同。脾虚失运,邪毒久稽,困结耳窍,日久血肉腐烂,滋生菌瘤。

在数十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孙教授认为中医诊疗注重人体的平衡,只有人体气血平和,才有健康,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体现。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要善于调气血。脾胃虚弱,则气血运行失常,治疗过程中阴始终贯穿健脾益气,开阖耳窍。调气血的同时注重气机的升降出入,即中和派: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达中和的临证思辨特点。在脾虚窍闭型耳菌围手术期的整个治疗过程中,调中开窍汤取得疗效颇佳。

5 调中致和法医案

经典医案1:患者:方某,男,22岁,商业保险公司职员,3年来耳内反复流脓,缠绵难愈,量多且呈粘液状,时而闻及臭味,听力下降,受凉感冒后症状甚是明显,平素易外感,疲倦,大便溏,中西医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于2017年12月19日在孙永东教授门诊首诊,查体见:鼓膜色白,较大穿孔,耳道内积满脓液,锤骨柄部分残余,听力检查提示传导性耳聋,舌淡苔白滑,脉细。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析:五官的归经脏属虽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位于人体头面部,属于“空清之窍”,均有赖于清阳之气上升濡养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脾胃居中焦,主运化、升清,是人体气血阴阳升降之枢纽。脾虚生湿,湿性粘滞,耳为清窍喜空虚,湿邪留滞清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血运行生化乏源,水湿运化无权,故见耳内反复流脓不愈,结合患者平素易外感、便溏,病位在脾肺,治以健脾益气,升清化浊,调中致和。方选调中开窍汤:人参(生晒参)20 g、黄芪30 g、丹参20 g、防风10 g、白术 10 g、葛根30 g、石菖蒲6 g、郁金6 g、甘草6 g。4剂。2017年11月03日复诊,患者诉服药后症状耳内流脓症状明显好转,也闻不见臭味了,守方连服2疗程后患者复诊时诉以前一直觉得这病反反复复,没得治了,现在信心倍增,但目前听力尚未恢复,望孙教授再次帮忙解决这一难题,孙教授耐心告诉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行中耳手术结合服中药调理,顾护正气。患者听取意见行手术治疗后坚持门诊口服中药治疗,遵医嘱续方治疗1个月,配合医师疗法于2018年6月13日来复诊,听力恢复。

典型医案2:患者:向某,女,44岁,2018年4月17日来吾师门诊首诊,自诉右耳渐进性耳鸣4月,听下降1月,在嘈杂环境中听力比安静环境中好,经期耳鸣益甚,睡眠差,舌淡暗,苔白,脉细涩。查体见:外耳道通畅,感觉迟钝,鼓膜变薄,未见出血、穿孔。检查提示:耳咽管功能正常,声导抗图呈As型,传导性听力下降,气骨导间距增宽。诊断:耳硬化症。分析: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耳脉不畅,故耳渐鸣渐聋,日渐加重,经期气血大量流失,无以充养耳脉,故症状加重,久虚必瘀,新血不达,耳养不足,故感觉减退。治以益气养血,通窍聪耳,调中致和。方选调中开窍汤:太子参20 g、黄芪30 g、丹参20 g、白术 10 g、葛根10 g、柴胡10 g、石菖蒲6 g、郁金10 g、香附10 g、茯苓12 g、甘草6 g。3剂服用后复诊患者诉服药后耳鸣症状好转,守方3疗程后耳鸣已止,头脑清醒,睡眠质量改善,右耳听力提高。

6 小结

孙永东教授临床思辨深受国医大师孙光荣思想的影响,基于平衡理论,独创了“调中致和”的治法,经过临床观察及研究,在不断优化改善后成方“和中开窍汤”,经多年的临床观察,诸多中耳疾病患者收到显著疗效。方疗效确切、安全,且可调护一身正气,促进疾病康复,是安全有效的中药汤剂,值得推广应用。

多年的临床证明,孙永东教授所创“调中致和法”治疗中耳疾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孙永东教授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对患者更是耐心指导,认真倾听,表达理解与关怀,祥析病情,疏导抚慰,保密理解,减轻心理负担,激励战胜其疾病的信心,建立医患信任,让患者感觉有依靠,通过健康指导提高认知,消除恐惧。医师疗法、健康教育,嘱患者注意顾护脾胃、预后调理、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对提高和巩固疗效大有益处。下一步研究方向是“调中致和法干预中耳疾病围手术期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中药复方网络化药理的机制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猜你喜欢

清阳中耳耳聋
从“清阳”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验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中耳压力调节机制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耳聋左慈丸治肾虚老年耳鸣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