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兴趣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06叶峥嵘边敏佳石少楠赵众越
叶峥嵘 昝 强 边敏佳 赵 欣 江 媛 石少楠 赵众越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系,陕西咸阳 71204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教育理念强调了在愉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体验[1]。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去调动所有感官,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感觉、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而丰富,记忆持久而准确。千百年来,中医学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科学体系[2],其思维理念和认知方法与现代科学的主流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别。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众多接受过自然科学教育的学生在通过高考后开始了对中医学的学习[3]。但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会受到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对中医学产生迷茫、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医人才培养。只有学生爱好中医,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坚持不懈地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医事业中去[4]。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乐知者是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教学提倡的素质教育始终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学习兴趣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5]。作为一名从事中医教育的工作者,近年来笔者着眼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开展探索与实践,以期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中医人才。
1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奠基工程,能为处于迷茫中的入学新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6],其是促进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个人一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出合格而优秀的中医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的核心目标。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入学前的教育背景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在中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专业认同感,接受并热爱中医,继而矢志不渝地肩负起中医事业传承的重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促进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本研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医史馆和校史馆,观看凤凰卫视专题片“彷徨——回眸百年中医”,聆听《解读<中医药法>——终结中医药存废之争》专题讲座,开展“我的中医梦”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培养着大一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位于陕西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陕西省医史博物馆”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较早建设的医史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系统展示了中医药学从原始社会起源到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详细展列了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和成就,突显每一时期著名医家的主要医事活动及其重大贡献。通过对医史馆的参观学习,大一新生了解了中医学的辉煌历史成就及其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为自己献身于中医学事业而感到自豪,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专业兴趣。校史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历史积淀与碰撞中凝聚起来的优秀文化,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特点[7]。如同其他兄弟院校一样,我校建设的校史馆以时间为主线,陈列着学校六十多年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名医名师、科技成果和杰出校友等典型事例。作为学校传统的优势主干专业,中医学专业的发展在校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了解中医学专业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壮大的过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知晓中医学专业名医名师的学术地位和医德医风,促进学生了解专业的特性及优势;知道中医药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认识杰出校友的职业范围和社会地位,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并立志成为优秀人才[8]。“彷徨——回眸百年中医”是凤凰卫视为中医策划的专题片,主要包括“东风渐起”“西学东渐”“生死之间”“妙手仁心”和“任重道远”五集,从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以理性和宽容的视角对一百多年来中医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审视与分析,讲述了各个年代中医学者不同的生活,并纪录了他们的故事。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该专题片,用近现代历史的事例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中医,增强其专业自信心。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保障和促进中医药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6 年12 月25 日发布。通过《解读<中医药法>——终结中医药存废之争》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法》的主要内容、立法过程及重要意义,从清朝晚期探讨思考怀疑中医、北洋政府拒绝排斥否定中医、民国年间排挤压制中医到共和国初期限制改造中医及《中医药法》出台保障中医,可从国家发展和政策制度方面坚定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上述诸多活动若最终内化于心更能起到入学专业教育的良好效果,为此本研究又在学生中开展了“我的中医梦”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学生们将中医有关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与自身的发展和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并演讲,不仅鞭策自己,还鼓舞他人,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2 发挥名医和朋辈的榜样带动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中医的热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凝聚着力量。名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和积极进取,赢得患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并能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他们不仅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性格意志和人生追求形成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向名医学习,对其树立奋斗目标和明确职业方向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和激励作用[9]。在开展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向学生推荐身边的榜样,充分利用校内外名(老)中医的优势,通过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名医梦想”系列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名医,学习身边的榜样。在讲座中,名医们坚定信心、刻苦学习中医的历程,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临床经验,及济世活人、德艺双馨的大医风范,熏陶和感染着学生,启迪和激励着年轻的中医学子,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中医的热情。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10]。同时段学习的学生存在着年龄相近、成长条件和所关注问题相同等特点,相互之间的共鸣点和联系点较多,自然性鸿沟和防御性较低,共通性大且互动性高,具有增强教育感染力的先天优势[11]。营造学生间和谐、友好的朋辈关系,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12]。为发挥朋辈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①在班级内指导学生形成金、木、水、火、土学习兴趣小组,将全班的所有学生编列入不同的组别,鼓励和引导其围绕课堂中医学习内容及课外中医学习要求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共进,此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②在学校内指导组建学生社团——渭水医社,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聚集在社团内,形成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中医学习好的学生带领想学习中医的学生,围绕“学习中医,学好中医”的目标,开展“晨读经典”“医案讨论”“义诊实践”和“学术报告”等特色活动。在上述两种形式的朋辈教育活动中,学生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大家主动学习中医的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当然,相比而言,后者在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中的作用更为明显。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3]。中医学专业学习任务重,需要记忆和掌握的内容多,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所学专业的前途丧失信心。通过渭水医社的相关活动,高年级学生能够以真实可信的成长经历和已经取得的骄人成绩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带动或同化社团内的学生,发挥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形成见贤思齐、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学风。而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长通过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能够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利于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14]。在此情况下,渭水医社激发了社团成员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社团成员学习中医的动力,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通过学生主动接受的方式将专业兴趣的培养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自觉而轻松地学习中医学知识。
3 要求和鼓励学生早见习、多实践,促进其献身中医药事业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产生、发展、丰富及完善的,优秀的中医人才更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步体悟思辨而不断成长。因此,中医教育具有实践性的显著特点。以往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多以理论学习为主,高年级则根据课程进度要求有临床见习,第五学年才集中安排在教学医院系统实习。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优秀中医人才的培养,我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在相关医疗机构中开展中医的临床实践活动,努力做到早见习、多见习。为促进该项工作的落实,我校专门给每位学生印制发放了《假期自主见习记录本》,要求学生每年的寒(暑)假完成不少于1 周的中医临床见习实践活动并记录5 份临床案例,同时书写《假期见习心得体会》。在寒(暑)假放假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学的理论课程分别安排和布置假期见习的主要内容,收假后上交《假期自主见习记录本》进行批阅,组织学生在班内开展《假期见习心得体会》的交流学习讨论,并在不同年级内围绕见习内容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比赛。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西方国家的医学教育很重视临床实践环节,往往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学生主要在病床边获取临床知识和技能,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15-17]。在中医学专业学生培养中,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亲自参加中医临床实践活动,体会中医对患者的救治能力,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继而发现不足,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中医专业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中医的主动性。针对一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利用假期寻找和探访在患者心目中医术好、声誉高的中医师,去实际了解和认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所发挥的作用,如此就会使他们真正相信和认可中医,主动去学习中医。正如徐安龙[18]曾指出的,“中医教学改革措施之一就是要尽快让学生切实观察到中医的疗效,让他们先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从而建立信心,促使个人自觉自动地去学习并形成中医思维方式”;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发挥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优势,要求他们在假期跟诊已经认识的中医师抄方见习,实际接触患者,了解、熟悉和学习中医的临床诊疗过程,培养主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体会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体悟中医思维方法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并发现自己基础知识的盲点和不足,促进其上学后更好地利用学校相关资源努力学习;针对四、五年级学生,鼓励他们在假期能更多地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接诊患者并立法处方用药,充分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好患者的复诊及后续疗效的追踪,以期在好的疗效中积累经验,在不好的疗效中寻找教训,并努力增强其博爱之心、人道的职业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总之,大学假期的多次见习可使学生深入诊所、医务室、药店、医馆、社区服务站、卫生院和医院等医疗机构之中,促进基础教学与临床医疗的结合,密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够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的现状,尤其是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促使其了解国情和民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其献身中医药事业,并奋发学习。
时至当代,中医学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要前进,关键在人才。中医人才是中医学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与根本[19-21]。而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中医教育。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在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能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或活动时对某事物带有主动、稳定、持久的指向性,是人们的行为内动力[22]。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兴趣发挥着动力作用、定向作用、调节作用[23]。有兴趣后,即会产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动力,总会从一定的动机出发指向相应的目标,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能量消耗,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激发,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24]。因此,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中医学习兴趣是提高中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中医学专业兴趣,发挥了名医和朋辈的榜样带动作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的热情;要求和鼓励学生早见习、多实践促进了其献身中医药事业并奋发学习。由此,学生学习中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合格而优秀的中医人才一定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