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酮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2019-01-06王金黄文浩王慧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羧酸酮体机率

王金 黄文浩 王慧

(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 276000)

1 发病机理

正常情况下反刍动物消化只会产生少量丙酮,少量的丙酮进入尿液中,体内残余的乙酸乙酯、β-羟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经过氧化作用氧化成为乙酸辅酶A,之后和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供给组织能量。当体内储存的肝糖原无法提供机体能量需要时,机体就会分解脂肪来供能。这时体内的草酰乙酸不会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是参与葡萄糖的合成,进而无法和乙酰辅酶A 合成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形成酮体[1]。崔媛旭等发现,围产期奶牛机体内的供能还受激素调节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中性粒细胞在乙酰乙酸的诱导下可以产生一种诱捕网,进而对酮体产生免疫抑制作用[2]。此外,研究发现Ⅱ型高血酮症的发生机制和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有关[3],可能由于在2 型糖尿病糖原耗尽的情况下抑制糖异生所导致[4]。

2 发病病因

酮血症分为原发性酮血症和继发性酮血症两种类型。原发性酮血症指由于能量供应不平衡而诱发的酮病,在家畜生产后养殖户单一的增加高蛋白质、高脂肪性饲料,缺少对于粗饲料的补充,加之圈养缺乏必要的运动量使得系统负担加重,饲料作物大量残余在胃中长时间发酵产生酮体[5]。继发性酮血症指由于其他疾病导致动物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减弱而间接引起的酮病。家畜生产前患有前胃迟缓、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炎、子宫炎等诱发酮病的机率大大增加[6]。此外过度挤奶、寒冷、饥饿、饲料中微量元素缺少等多种因子也可以对酮病起到诱导作用。

3 发病症状

动物酮病的发展阶段通常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病畜表现为食欲不振、对精饲料产生抵触、每天只采食少量的干草或青草。第二阶段病畜精神萎靡、懒散、常常躺卧在地上。第三阶段病畜皮肤松弛、缺乏质感、且呼出气体和粪便有苹果腐败味。酮血病对于动物并没有死亡的威胁,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不可挽回的降低[7]。动物发生酮病时,体温和心跳的变化往往是微小的,但胃部蠕动音会明显下降,呈现深沉、缓慢的音调[8]。临床上可以根据听取胃部蠕动音的变化初步对酮病做出诊断。血糖和血酮的突然增加是酮病生化指标中最突出的变化,临床上通过检测肝功能相关生化指表变化对于高血酮阴性的准确率达90%,对于高血酮阳性的准确率为80%[9]。实践中,要临床诊断和生化检测相结合,及时、准确的对患病动物做出诊断,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4 治疗与预防

生产前要控制高脂肪性饲料的摄入,防止过度肥胖;生产后要注意精饲料和粗饲料混合饲喂,防止突然的增加高蛋白、高脂肪饲料而引起动物消化机能的紊乱,精饲料的比例占总饲料量的40%~60%最为适宜。要定期检测饲料品质,保证优质饲料的持续供应,应大力提倡种植使用优质牧草和推广整株带穗玉米青贮,以提高粗饲料的品质[10]。日常饲喂中要控制水分的摄入,饲料作物应当晾干后再给予饲喂,保证干物质的摄入量。应定期对动物进行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补充以增强动物抵抗力。平时也要注意畜舍卫生的清扫,保证通风良好、干燥、温暖的良好畜舍环境。养殖户还应对动物分阶段有计划的科学饲养管理,将疾病的发生机率降低到最低。病情严重时,静脉注射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可迅速解除病症,但需要反复注射,且要注意各种电解质的补充,防止高渗糖进入血液后排出时引起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注射葡萄糖的同时对动物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增加糖异生,促进三羧酸循环,消化酮体,治疗效果更加明显[11]。

5 我国酮病发生情况

我国奶牛酮血症的发生机率在10%~30%,较欧美国家的5%~10%相对较高。我国的养殖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市场上饲料品种相对较多品质参差不齐,养殖户对于饲料品质的把控力不够,使酮病的发生机率大大上升。张江等通过对酮病的发病类型调查发现,继发性酮病的发病率是原发性酮病的10~20 倍[12]。这说明临床酮病主要是继发性,这和畜舍环境及动物抵抗力密不可分。此外,原发性酮病相对于继发性酮病的发病病因简单,预防难度相对较低,养殖户应该避免原发性酮病的发生,保证良好的畜舍环境,同时把继发性酮病发病率降低到最低。

6 总结

酮血症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中,以奶牛和羊为主。尤其是高产奶牛发病率最高,实践生产中,要特别注意对怀孕母畜的照顾,最好专人饲喂以免发生大规模的酮病。未来,要对继发性酮病加大研究力度,寻找病因,从根本上防范此类酮病的发生。同时研发针对酮病的有效药物,使酮病的治疗变得成熟简单,最大限度挽回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羧酸酮体机率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羧酸系超缓凝减水剂性能研究及应用
尿酮体“±”或“+”代表啥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搅拌站废水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
基于半导体聚合物量子点的羧酸酯酶比率荧光传感
班上的“小雷达”
奶牛酮病治疗及酮体与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