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6)
2019-01-06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430070)
3.6 车轮虫病
在海水流动性不足的海面小分割区和水交换量不足的陆地水槽中养殖的牙鲆,发生车轮虫病的现象比较多,会给牙鲆造成直接的危害。此外,该病有可能成为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诱因,需要注意。
【症状】鳃丝中寄生大量虫体的病鱼,会导致摄食不良、游泳不活泼。虽然看不到该病造成的急性死亡,但是,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慢性死亡。体表有大量虫体寄生,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分泌黏液而导致鱼体表白浊。鳍条有“擦痕”样破损,有时在体表可见轻度出血。
【病因】该病是由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车轮虫(Trichodina)大量寄生在体表、鳍条、鳃引起的。尚未确定寄生在牙鲆上车轮虫的种类,至少有2个种以上的车轮虫寄生。未见报道和寄生在其他多种海产鱼的车轮虫类的鉴定研究。
【对策】养殖牙鲆的鳃丝上有少量寄生车轮虫的现象很常见。甚至认为寄生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海水交换量的指标。车轮虫寄生数量的增加提示养殖环境恶化。因此,在陆地水槽养殖,增加池底的清扫可以说是有效的预防对策。
3.7 粘孢子虫性消瘦病
对由碘泡虫引起的红鳍东方鲀消瘦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最近包括牙鲆在内的海产养殖鱼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的疾病。对这种疾病尚无有效驱虫药可用,死亡率较高。因此,一旦发病,损失惨重。
【症状】外观消瘦症状与粘孢子虫引起的红鳍东方鲀消瘦病一样。但是,由于鱼种不同,体形有异,症状多少也是有些差异的。牙鲆原本就是扁平的鱼,通过症状诊断这种疾病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观察到的特征为体色黑化,头骨和背骨部分看起来有些上翘。此外,偶尔也有脱肛的情况。
【病因】牙鲆的消瘦病病原是粘孢子虫之一的肠道粘孢子虫(Enteromyxum leei),寄生于肠道引起疾病。将所制作的肠黏膜压片标本进行Diff·Quik染色,多数可观察到直径10~20µm的单核或多核营养体。与患该病的红鳍东方鲀肠管中观察到的状态相比,寄生虫的发育稍快,可以检出进入孢子阶段的虫体。孢子长15~19µm,其特征为2个极囊呈“八”字形排列。观察组织切片可见在肠管上皮组织内形成营养体,荧光增白2B染色呈阳性。由于消瘦病的粘孢子虫基本上不形成孢子,因此用显微镜观察来诊断该病是困难的。PCR鉴别诊断法已经被开发出来,可将其与红鳍东方鲀的另外一种消瘦病原河鲀粘孢子虫(Leptotheca fugu)以及附着寄生在肠上皮的河鲀肠道粘孢子虫(Enteromyxum fugu)区分开来。
【对策】肠道粘孢子虫(E. leei)是鱼类之间经口传播的疾病,在网箱内或网箱间感染会迅速扩大。因此,应迅速除去病鱼,最好控制容易成为感染源的中间种苗的引入。该寄生虫在15℃以下发育停止,20℃以上开始增殖,要注意水温上升期的发病情况。推测由于肠管上皮崩解其水分吸收功能下降,导致脱水是发病的病因。需要探讨避免过量给食等防止发病的饲养管理方法。
3.8 肌肉库道虫病
该病即所谓的“果冻肉”鱼病,病鱼体侧的肌肉溶解。对宿主鱼的影响不是致命的,但是,患病鱼会丧失其商品价值。牙鲆的发病率不高(通常在1%以下),加工、流通阶段会发现病鱼。因此,及早发现该病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症状】捕捞后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可见肌肉溶解呈果冻样。初期在肌肉内发现呈斑点状散在的白浊病灶,随着病情发展,肌纤维完全溶解。
【病因】这种疾病由多壳目粘孢子虫的一种鲭库道虫(Kudoa thyrsites)寄生所引起。库道虫寄生在牙鲆的肌细胞内,形成孢子,而在鱼死亡后,来自寄生虫的蛋白分解酶释放到周边组织,引起肌纤维崩解。肌肉在完全溶解状态下,库道虫的孢子也一同溶解而难以检出,所以有时不易诊断该病。鲭库道虫的孢子为星形,其特征是4个极囊中的1个比其他3个大很多。这种病原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可寄生在大西洋鲑等至少35种鱼类,是宿主范围很广的寄生虫。孢子厚度平均为14.7(12.9~17.8)µm,平均长度7.8µm,大极囊和小极囊的长度分别为5.0µm和2.8µm。此外,横口真鲈也可见到同样的肌肉库道虫病,有时较牙鲆的发病率还高(几个百分点),这是不同种类的鲈库道虫(Kudoa lateolabracis),其孢子形态与鲭库道虫(K. thyrsites)极其相似,厚度稍小,为11.5(9.9~12.9)µm,相对而言突起的部分短,可供区别。
【对策】有引进牙鲆的种苗后发病的病例,还不清楚该虫为国外带来的还是在日本养殖期间感染的。一定要很好地把握种苗的流通途径,确定感染源。使用地下海水陆上养殖方式有可能防止感染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