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防控非洲猪瘟
2019-01-06李素娟
李素娟
(山西省闻喜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 043800)
1 非洲猪瘟简介
1921 年非洲肯尼亚的蒙哥马利地区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至今非洲猪瘟疫情已扩散至全球。2018 年8 月3 日,农业农村部确认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成员,兼具虹彩病毒和痘病毒的某些特性,DNA 病毒,基因组庞大,22 个基因型。我国流行的毒株为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左右。
我国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烈性外来疫病,本病严重程度与毒株(分为高毒力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低毒力毒株)、猪种及流行时间的长短有关,临床表现形式分为特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特急性型表现为高烧,食欲不振,不活动,1~3d 内可能会无明显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1],无特征性剖检病变。
急性型表现为高热、厌食、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精神沉郁,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可高达100%[2]。脾脏肿大是急性非洲猪瘟的特征症状,其肿大体积可以达到正常体积的6 倍,质脆、表面黑紫色[3]。
亚急性型表现为体温波动无规律,呼吸窘迫、湿咳、关节疼痛、肿胀,妊娠母猪流产,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病死率为30%~70%,小猪病死率相对较高[2,4]。
慢性型表现为轻度发烧,呼吸困难、关节肿胀、皮肤红斑、耳部、腹部、大腿内侧可能凸起或坏死,通常死亡率低于30%[1,2]。
非洲猪瘟与猪瘟、猪丹毒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相似,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检测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有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探针杂交技术等[5]。上述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如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等可以在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早期检测到病毒核酸,而ELISA 等抗体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病毒感染一定时期后才会出现抗体。
2 基层防控非洲猪瘟
自古“猪粮安天下”,猪肉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猪肉和粮食一样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但对生猪危害极大,各品种和年龄均可感染。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可以传播非洲猪瘟,被污染的饲料、圈舍及车辆等可以间接传播。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非洲猪瘟的发生给养猪业造成极大威胁,目前本病无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用于预防和治疗,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必须对猪群进行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所以,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是预防和阻断疫情发生的有效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紧急排查日报告制度。按照“广排查、早发现、快反应、严监管、保稳定”的要求,做好养殖场(户)、生猪交易市场、生猪屠宰场、生猪无害化处理场等日排查工作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环节,检查有无不明原因死亡或可疑病例,每日按时上报排查情况。认真贯彻国务院“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24 字防控方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2)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向养殖场(户)、生猪贩运经纪人、生猪屠宰场负责人等发放知识手册、致告知书、挂图等宣传非洲猪瘟防范知识和防控政策,提高防控意识、能力和水平,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组织基层技术人员进行非洲猪瘟防控培训,注意非洲猪瘟与猪瘟、猪丹毒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临床症状的区别,提高非洲猪瘟的鉴别诊断能力,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疑似疫情,消除疫情隐患。
(3)生猪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按照《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和消毒方式,定期进行彻底消毒。养殖场(户)日常养殖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免疫计划,要做好猪瘟、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口蹄疫等病的免疫,不漏一畜。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生猪市场平稳有序,防控工作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站在畜牧业安全和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认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充分认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防控非洲猪瘟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在各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联防联控工作,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