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疫病综合防控问题与对策
2019-01-06蒋广明
蒋广明
(江苏省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局 215600)
我国是蛋鸡养殖大国,却不是蛋鸡养殖强国,蛋鸡死淘率、料蛋比偏高。在蛋鸡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疫病防控模式效果不尽理想,亟须找准问题,综合施策,为提升蛋鸡养殖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1 现状与形势
1.1 蛋鸡疫病发生情况
总体有3 个特征:一是蛋鸡疾病种类多、复杂,从临床病例上看,病毒性疾病多、混合感染多、非典型病例多,增加了疫病诊疗的难度;二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多发,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鸡新城疫等疫病发生后,病毒攻击蛋鸡免疫系统,不仅可能直接导致蛋鸡发病,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力,造成免疫应答水平低下;三是种鸡疫病净化程度不够,种鸡群鸡白痢、禽白血病、支原体等胚传疾病阳性率较高,为疫病爆发埋下隐患。
1.2 疫病防控效果不理想
为了应对疫病风险,人们往往加大疫苗和药物使用量。同一种疾病在同一生产周期内使用疫苗次数多,如新城疫免疫次数在10 次以上;同一种疾病使用的毒株多,如法氏囊同时使用活苗和灭活苗;使用疫苗次数多,同一种疾病免疫次数甚至达10 次以上;大剂量使用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超出正常需要[1]。滥用药物的现象也广泛存在,随意加大药物剂量,甚至不顾休药期规定长期使用药物。但过分依赖疫苗和药物却未取得预期效果,不仅疾病防控效果差,还增加养殖成本、危害动物福利、降低产品质量。
2 防控对策
当前,在病毒性疾病多发、高发的情况下,免疫接种在蛋鸡疫病防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不能作为唯一手段,应更加重视综合防治、系统防治、生物安全防治。在防控理念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在防控手段上,把生物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蛋鸡抵抗力3 个环节综合施策。
2.1 鸡舍建设与设施配套
2.1.1 选址布局
鸡舍位置应地势高燥,距离交通主干道、化工园区、居民区、集贸市场、畜禽屠宰场等1km 以上。注意避开候鸟迁徙路线。鸡场与外部隔离,有河道等天然隔离屏障为佳。鸡场内部合理分区,设置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其中无害化处理区要处于下风口,各功能区域之间以围墙分隔。合理设置净道与污道,不得交叉混用。
2.1.2 鸡舍建设
鸡舍要有良好的保温功能,墙体和地面宜硬化,以便于卫生消毒,照明、通风、升温、降温等设施应予完善,为蛋鸡生产提供适宜的环境。鸡舍周边应排水通畅,避免雨后积水,减少污水暴露在外。鸡场内不要栽种高大的树木,防止鸟类停留栖息。鸡场入口设消毒池,每栋鸡舍入口处设消毒通道。
2.1.3 设施配套
安装自动化喂料、饮水、清粪设施,一方面可以减少养殖劳动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便于提高单体养殖规模、发挥规模效益,减少人员活动频率,降低疫病传入风险。
2.2 引种检疫
种鸡场不得从疫区引入苗鸡,引种前应按规定检疫,经隔离检疫合格后方可引入饲养。蛋鸡养殖场要从种禽养殖标准化程度高、垂直传播疾病防控效果好、种蛋消毒孵化规范的企业引入苗鸡,尽可能降低将疫病引入鸡场的风险。
2.3 卫生消毒
卫生消毒可以减少甚至彻底清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疫病传播途径。首先,应搞好环境卫生,保持鸡场清洁、干燥,及时清除杂草、粪便和各类垃圾、污物,消除或减少病原微生物孳息繁殖的土壤。常用消毒液有活性剂类、卤素类、酚类和强碱类,一般选用3 种以上不同种类的药物轮换交替使用。
2.3.1 人员和车辆消毒
严控人员活动,谢绝外来人员进入,饲养人员进出生产区前必须严格消毒,从场外进入后要更衣、换鞋帽、洗手、紫外消毒。鸡场入口消毒池可使用2%苛性钠,并定期更换。外来车辆不得进入鸡场生产区。周转鸡笼和蛋箱在使用后要用消毒药浸泡、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方能使用。
2.3.2 带鸡消毒
可选用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等高效低毒的药物,一般蛋鸡育雏和育成阶段可每天消毒1 次或隔天进行1 次,产蛋鸡每7d 进行 1 次[2]。开放式水槽每天消毒 1 次,乳头式饮水器每月消毒1 次。鸡舍门窗安装防护网,防止鸟类进入鸡舍,定期开展灭鼠灭蚊蝇工作。
2.3.3 鸡舍消毒
在养下一批鸡前鸡舍要保证21d 以上的空栏期,以此保证消毒效果和冲洗时间能满足要求[3]。空舍消毒前将设备移到鸡舍外,设备用阳光爆晒、消毒药物浸泡,鸡舍用高压水枪冲洗、福尔马林熏蒸消毒,金属设备可以用火焰高温消毒,消毒完成后及时修缮鸡舍,用生石灰涂刷墙面。
2.3.4 无害化处理
病死鸡、鸡粪、垫料中往往含有大量病原,必须严格消毒处理。粪便、垫料采用堆积发酵的方式,进行生物热消毒,病死鸡掩埋或焚烧处理。疫苗瓶、注射器等废弃物,经消毒后集中焚烧。
2.4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率要达100%,确保抗体滴度均匀有效,抗体水平达到保护值之上的蛋鸡比例应超过80%。
2.4.1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重点防控危害严重、本地近年发生和流行过的传染病,常规免疫病种有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法氏囊、鸡痘、减蛋综合征等。
2.4.2 采用合理的免疫方法
肌肉注射、滴鼻点眼的免疫效果一般优于饮水免疫。采用饮水免疫的应先停水2~3h,将饮水器或水槽清洗干净,不得使用井水或在饮水免疫时在水中添加药物。
2.4.3 正确选用疫苗
疫苗应购自正规厂家、有国家批准文号,运输、储存都须符合规定温度条件,不使用过期疫苗。不可随意加大免疫剂量、免疫毒力。
2.5 饲养管理
2.5.1 加强人员管理培训
蛋鸡养殖许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对养殖技术、防疫知识掌握不够,生物安全意识不强。需要做好岗位培训,提高疫病防控意识,不断更新蛋鸡疫病防控知识。在养殖生产中应佩戴口罩和手套,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2.5.2 加强饲养管理
推行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饲料报酬,而且可以增强鸡群疫病抵抗能力,达到防控疾病的目的。合理设置养殖单元,采用小规模、分群饲养方式,提升蛋鸡群体均匀度。推行标准化的饲养管理规程,科学调控鸡舍内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条件,根据蛋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饲喂不同配方的安全、营养、全价饲料。坚持定时、定点、定人喂料,保证饮水干净清洁,禁止饲喂发霉变质、含有禁用添加剂的饲料。
2.5.3 减少应激反应
转群、免疫、断喙、噪音、气温骤变等都会给鸡群带来不同程度地应激反应。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VC、VE、小苏打等,增强鸡群应激抵抗力。分群与免疫接种同时进行,以减少应激[4]。
2.5.4 建立养殖档案
详细记录蛋鸡进场、饲料投喂、环境控制、产蛋、卫生消毒、疫病防治、发病死亡与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于开展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疫病发生风险评估、指导开展疫病防控。
2.5.5 实行制度化管理
建立一整套疫病综合防控制度,如卫生消毒制度、饲养管理制度、免疫接种制度、用药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疫情报告制度等,并认真落实,定期检查存在的问题,堵塞制度执行中的漏洞,提升鸡场管理执行力。
2.6 药物预防
在疾病种类多、病毒性疾病占比高的情况下,需重视提升鸡群疫病整体抵抗力,提升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合理使用中药是提升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有效方法。对于疫病高发地区,要密切监测鸡群健康状况,做好鸡白痢、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球虫病等疫病预防。严格按疗程、规定用途、剂量使用药物,遵守休药期规定,在产蛋期不得使用致癌、致畸、致突变药物。
2.7 跟踪监测
做好养殖场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监测,发挥好饲养员日常观察、兽医专业监测两个方面的合力。对外,注意监测本地区,尤其是附近养殖场畜禽疫病发生情况;对内,注意监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抗体滴度、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情况。饲养人员做好蛋鸡精神状态、采食、饮水、产蛋、呼吸、粪便、设施运行等方面的日常巡视,并做好巡视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兽医人员做好病原、抗体水平实验室监测,及时预警预判,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疫病发展。
3 小结
提高蛋鸡疫病综合防控水平,挖掘蛋鸡生产潜力,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和养殖主体多方面的力量。政府需要加强行业指导,引导蛋鸡产业合理布局、科学分工,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方式,推广先进生产设施设备应用,扶持蛋鸡社会化保险发展,强化蛋鸡防疫体系建设,加大垂直传播疫病的种群净化,实施重大疫病扑灭、净化和根除计划,从源头上消除重大蛋鸡传染病爆发威胁;社会需要细化蛋鸡养殖分工,避免规模化养殖场集中扎堆建设,发展蛋鸡养殖专业化服务,建立蛋鸡养殖产业内部抱团发展的合作联盟;养殖主体需要树立正确的疫病防控理念,保障疫病防控投入,从鸡舍建设、设施配套、引种检疫等源头性工作做起,将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日常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狠抓饲料、消毒、免疫、监测 4 个关键,构筑起贯穿养殖全过程、全方位的防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