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猪伪狂犬病的防治措施
2019-01-06李中利张娜
李中利 张娜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畜牧兽医局 250200)
猪是伪狂犬病毒已知的唯一贮存宿主,猪伪狂犬病毒在低温条件下的存活时间长,病毒在干草中可以存活46d,在猪尿中可以持续存活8~15 周,在泥浆中可存活2 个月,所以在秋冬寒冷季节更容易发病。笔者就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进行介绍,旨在为秋冬季节科学防治猪伪狂犬病提供参考。
1 流行病学
猪伪狂犬病毒是一种双股DNA 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有脂蛋白囊膜,表面至少有5 种糖蛋白。猪伪狂犬病毒潜伏于绝大部分感染猪的神经节神经元中。已发现许多毒株,这些毒株对猪的致病力不一样,有的无明显致病力,有的高度致病力。
猪为猪伪狂犬病毒的主要宿主,而且是已知的唯一贮存宿主。初次感染后,猪可以通过唾液和鼻腔分泌物排出大量病毒,维持时间可达2 周,同时经尿和粪便可以排出少量病毒。猪可终身隐性带毒,如受到足够强的应激时,即可排毒1 周。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与温度、湿度和存在的介质有关,但病毒脱离活猪后一般在2 周内死亡,低温条件下存活的时间更久一些。大多数动物直接接触散毒猪后可被感染。猪伪狂犬病毒进入口鼻孔腔后感染上皮细胞,经颅神经的轴浆侵入大脑。同时感染上呼吸道,并侵入肺泡。感染后病毒血症间歇出现,且病毒滴度低,但却能使病毒分布全身。
2 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潜伏期为30~48h,育肥猪感染后最先出现的临床症状为喷嚏、咳嗽,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和精神沉郁,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震颤、共济失调、抽搐和昏迷。有的青年猪可发生呕吐、腹泻。一般病猪感染后3~6d 可出现死亡。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可高达100%,随着猪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成年猪很少死亡。不同妊娠阶段的怀孕母猪感染该病毒后,可发生流产、胎儿木乃伊化或产死胎,其发生率与感染时的妊娠期有关。猪群第一次爆发该病后,被动免疫力可保护6~12 周龄以内的小猪不发病。
3 病理变化
病猪剖检可见脑膜血管明显充血,偶尔可见肾乳头和肾皮质淤血、坏死性扁桃体炎、肝脾有弥散性坏死灶。鼻孔部黏膜和颊部黏膜有时出现水泡,中枢神经系统可见非化脓性脑膜脑脊髓炎、脑脊髓炎、脑膜炎和神经节神经炎。有的病例在胶质细胞或神经细胞中,可见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扁桃体、肝、脾、肺的实质有坏死灶。
4 疾病诊断
根据猪群发病史、地方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可做出初诊,确诊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来检测组织器官中的猪伪狂犬病毒,其中病猪的扁桃体和脑的病毒含量最高,肝、脾和肺也呈阳性,异常胎儿也可分离到病毒。检测感染2 周以上的病猪,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包括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乳凝集试验。
5 防治措施
5.1 免疫接种
猪伪狂犬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都能有效防制该病,建议猪场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如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灭活疫苗(LA-A 株)、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妊娠母猪于分娩前21~28d 注射为宜,其所生仔猪的母源抗体可持续21~28d,此后乳猪或断乳猪仍需接种。未用本疫苗接种的母猪,其所生仔猪,可在生后7d 内接种,并在断乳后再接种1 次。此外,在疫区及受到疫病威胁的地区,除已发病的猪外,对无临床表现的猪群亦可进行紧急接种预防。
5.2 疾病净化
猪伪狂犬疫苗虽能有效防制该病,但不能阻止野毒感染,而且免疫接种后感染野毒株也可散毒,但散毒量要比非免疫猪少,散毒时间也短。猪场在秋冬季节要定期监测猪场免疫情况和野毒感染情况,通过猪伪狂犬病毒gE 抗体检测试剂盒和gE缺失疫苗的配套使用,实现在血清学方法上区分疫苗毒株和野毒株感染。
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猪场只引进血清学阴性猪只,引入的生猪进行隔离、检疫,检查没有伪狂犬病病毒后再统一饲养。不去参观感染该病的猪场,谢绝无关人员参观。严禁野生动物接近猪场,尤其是野猪和老鼠。
确定猪群被猪狂犬病毒感染后,要防止猪只相互接触和人为传播,严格限制阳性猪活动。隔离病猪后要立即开展消毒工作,使用碘酸类或过氧化氢类消毒剂喷洒整个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