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2019-01-06李海燕杨素平赵紫兰万建蓉
李海燕 杨素平 赵紫兰 万建蓉
(1,重庆市忠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白公街道站 404300;2,重庆市忠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新立镇站 404300)
猪群中一旦出现猪蓝耳病,与病猪有接触的猪都可能感染此病,并且这种病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极快,能作用在不同畜龄、不同品种的猪身上,特别是对于妊娠母猪和刚出生的仔猪感染概率极高,对养猪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1 流行病学
猪蓝耳病的发病和传播较快,感染猪蓝耳病的仔猪发病率为100%,一旦发病死亡率将会高达一半以上,对妊娠母猪而言,若是感染此病,发病后的流产率将会超过30%。同时,猪蓝耳病在猪群中的感染范围较广,不同畜龄、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猪都有可能感染此病,尤其是对母猪和育肥猪而言,在感染此病后都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并且该病全年均可发生。除此之外,针对猪蓝耳病主要依靠种猪配种、人员流动、运输环节、清扫器具及蚊蝇昆虫等方式在猪群间传播,截止到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动物和人类感染此病。
2 临床症状
猪感染猪蓝耳病之后,其呼吸系统和繁殖系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通常情况下,猪在患有猪蓝耳病期间食欲会严重下降,精神出现萎靡不振的症状,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并伴有明显的呼吸道并发症。而对于妊娠期母猪而言,一旦感染猪蓝耳病,孕期母猪极易出现早产和流产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母猪即使顺利产下仔猪,仔猪也多是疾病缠身,甚至是死猪。此外,哺乳期的幼猪患有猪蓝耳病,也会伴随着极高的死亡率,患病幼猪出生时在行动上会存在障碍,并伴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进食较为困难,后期幼猪还会出现肺炎症状。
3 诊断
猪蓝耳病的诊断是对蓝耳病毒(PRRS)的检测,在诊断时需依靠实验室硬件设施支持。现阶段对蓝耳病毒的确诊从该病病原或抗体检测方面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分离、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标记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将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明显的病死猪单独隔离,并采集其血清、脑、淋巴结、肺、扁桃体、脾脏及肝脏等组织样本,以冷藏运送的方式交由专业的实验室进行检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采集人员控制样品大小,将采集样品尽量最大化,同时,不同的样品要做分类包装,并贴好样品标签,填写采样登记资料。最后再及时将样品运送至当地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由专业的检测人员进行样品检测并确诊。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养猪业要想有效防治猪蓝耳病,就必须进一步改善猪的生活环境,加强对饲养环境的综合管理力度。首先,要以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对饲养环境中的猪只流动和人员出入进行全方位、限制性的管理,保障饲养环境的整洁、无污染;其次,依据四季温度变化,合理调整饲养环境中的温度,如夏季适当降低猪舍温度、保障猪舍通风,冬季做好猪舍保温工作,增强猪舍通风性能;同时,要加强对猪只的检疫力度,从猪只购买环节就严格把控供货商,确保供货猪场无疫情发生,并且新猪进场前还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观察,坚决杜绝病猪入场;再次,养殖场还要合理控制猪群饲养密度,选用优质的饮用水,确保猪饲料的安全性,提高猪只营养摄入水平;最后,要定期进行病原检测,确保疫情始终处于可防、可控的势态中。
4.2 加强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在猪蓝耳病防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杀除病原体、切断疫情的传播途径。由于普通的消毒剂不能满足养猪场的消毒需求,对一些特殊病毒消除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养猪场尽量选择无刺激、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新型消毒剂,如以1:800 的比例用水稀释复方戊二醛溶液,对场内饲养器具和饲养环境进行消毒,以1:3000 的稀释比例对猪饮用水进行消毒。若处于疫病发生时期,饲养人员还要酌情提高消毒稀释液浓度,并进行每天两次的消毒工作,抑制疾病扩散。
4.3 治疗措施
在猪蓝耳病的治疗上仍以消炎、解热和抗病毒等对症治疗为主。可采用猪干扰素进行治疗,每天一次的肌肉注射,剂量应控制在1ml/40kg,连续进行3d,病情严重的病猪应酌情增加剂量。让病猪连续7d 食用拌有黄芪多糖和全群多西环素的猪饲料。此外,除了猪干扰素外还可采用特福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与猪干扰素相同。最后,还可在猪饲料中拌入400mg/kg·bw的猪用阿莫西林和150mg/kg·bw 的猪用泰妙菌素,连续喂养15d,同时配合每天 1 次,连续 7d 的肌注地塞米松和 VB12,剂量分别为每次 8~10mg 和每次 300μg。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各地区养猪业规模的不断壮大,饲养密度也随之增加,因此,猪只患病概率和疾病种类也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在当前猪蓝耳病尚未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前,猪养殖场一定要及时掌握猪只健康状况,做好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工作,促进养殖场稳定、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