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寒地区利用温棚高密度人工培育长江水系河蟹仔蟹试验
2019-01-06张振
张 振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水生底栖杂食性动物,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且经济价值较高,所以近年来已经成为本地区水产品主要消费品种之一和主要养殖品种之一。但由于本地区气候冬长夏短,所以一年中可用于养殖生产的时间比较短暂,加上河蟹苗种质量差、运输成活率低等因素,河蟹产业发展正在经受着严重的制约。本试验是为解决河蟹养殖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通过开展人工搭设温棚控制水温,提前引进河蟹大眼幼体进行培育,待棚外温度提升后,再将培育的仔蟹进行分塘养殖,逐步实现蟹种本地化,推动河蟹养殖产业平稳发展。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 试验所用池塘面积为2.5亩。具有水源充足、电力充沛、交通便利、池底淤泥少、进排水方便、平整且坡比为1∶3等特点。
1.2 温棚搭设 采用钢架结构,首先在池塘四边用水泥浇筑钢管立柱,立柱高约10cm,每隔2m一根,用钢管将所有立柱焊接起来,使池塘和外部立柱形成“回”字形样式。其次在池塘中间用水泥浇筑一排立柱,立柱高度超出池塘深度,用钢管将立柱焊接起来,形成横梁,再从横梁中间位置向两边各垂直延伸一根立柱,用钢管串接起来,使现有钢架结构形成“田”字形样式。然后将钢丝绳向着垂直横梁的方向拉紧固定,每隔50cm固定一根。最后将塑料薄膜铺在上面,再用钢丝绳重复固定一遍,起到固定压实薄膜作用。
1.3 水源 试验用水为额尔齐斯河水,水质无污染,且符合养殖用水标准。
1.4 消毒施肥 放苗前30天进行清塘消毒,加水深至10cm,每亩用50kg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完成后将水加深至20cm进行施肥培水,每亩施用腐熟发酵后的有机牛粪肥80kg。
1.5 增氧设施 配全天候不间断运行的2kW罗茨风机一台,风机分别连接6个微孔增氧盘和20m纳米增氧管。增氧盘和增氧管均匀地安装在全池,并离池底约10cm。
1.6 水草种植 施肥10天后,进行水草种植,种植品种以引进的水花生、伊乐藻为主,本地狐尾草为辅,并伴有部分菹草。使水草种植面积占全池面积的70%以上。
1.7 放养 放苗前将水加深至40cm,并对水质进行化验,测定水中溶氧较高,铵氮、亚硝酸盐、pH均属正常范围。蟹苗选用已经淡化好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规格为15万只/kg,每亩放22.5kg。放苗时先将苗箱放在池塘边15分钟适应温棚内气温,之后打开箱盖,进行试水,试水安全后把苗箱轻轻放置于池边水中,缓慢倾斜苗箱,直至将蟹苗全部倒出,观察并记录蟹苗活动情况。
1.8 投喂 蟹苗投放后可以观察到集体绕池游动现象,4天后该现象逐渐消失,由浮游生活转入底栖生活。此时用新鲜豆浆、玉米浆和煮熟鸡蛋黄混合加水搅拌均匀进行全池泼洒。由于水质较肥,所以每次投喂4kg,以豆浆为主,每日投喂一次。7天后改用鱼糜和鸡蛋黄进行投喂,每次投喂5kg,以鱼糜为主,每日投喂一次。
1.9 水质管理 由于放养密度较大,所以水质的好坏是关键。大眼幼体入池后随时观察水质变化情况,密切监测水温、溶氧、透明度和水色。每10天缓慢注水10cm,并投喂一次维生素预混合饲料2kg,使水质始终保持清新状态。
2 试验结果
本试验从5月10日放苗到6月9日开始出苗,经过一个月时间,蟹苗逐渐长大,温棚外气温和池塘水温逐渐升高。高密度严重制约着温棚内河蟹的生长,为使仔蟹更好、更快生长,按照计划使用地笼来捕捞仔蟹,实行分塘养殖。经冲水诱集捕捞,共起捕仔蟹170kg,平均规格为10000只/kg,成活率为50%。
3 小结
本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发展河蟹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部分养殖户养出的河蟹品质好、个体大,自2017年起,开始有河蟹商家从内地慕名而来,预订河蟹,一时间河蟹市场供不应求。本试验是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进行蟹种本地化培育,既有利于提高苗种质量,也有利于加快河蟹产业发展。根据结果,此次河蟹苗种培育试验是成功的,既为养殖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促进了本地区逐步建立适宜于低积温气候环境下的养殖模式,发挥示范作用明显,引导广大河蟹养殖户转变思路,提高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