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北野生优势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2019-01-06张海鹏旦久罗布严俊谢文栋次旦何世丞高科朵辉成

中国畜禽种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原种饲草牧草

张海鹏 旦久罗布 严俊 谢文栋 次旦 何世丞 高科 朵辉成

(西藏那曲市草原站 852000)

藏北草地资源丰富,适应不同生境生长的可食野生牧草较多,多年来的自然选择使其对当地气候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生长良好,且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可用于人工草地种植或退化草地的补播和改良,对改善藏北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1 野生牧草的优缺点

野生优势牧草是经过多年来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草种,具有适应性好、抗热、抗旱、抗寒、耐瘠、耐盐碱、耐风沙等多种优点,能在土壤养分较差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繁殖,是牧区、半农半牧区等所需要的草种[1]。牧区除了利用天然草地外,还需要建立高产高效的人工草地,改良部分退化的天然草地,而在长期人工种草试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外来栽培牧草无法适应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栽培失败,只有同一生境下的优良野生牧草能栽培成功,这结果表明野生牧草引种和研究的重要性。野生牧草也存在一些再生差、生长慢、种子成熟不整齐,易落粒、叶较硬,木质化程度高和病害较普遍等缺点。有些缺点对人工栽培利用是不利的,但对本身保种繁却是必要的,因此,在野生牧草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通过人为的一些方法扩大优点,克服或消除缺点[2]。

2 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

野生牧草基本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经过多年的自然演变,里面蕴含着各种可利用的基因,如抗逆性、抗病虫性及丰产性等,也是主要农作物的近缘野生种,具有丰富的抗性基因,但近年来草原生态退化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对野生优势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任重而道远。

2.1 建立优势牧草资源库

以藏北野生优势牧草品种采集及栽培为主要任务,选择生态幅较广、不同草地类型的区域进行围栏、禁牧作为采种区。种子蜡熟期对围栏内多年生、繁殖系数高的牧草种子。结合培育新技术加强牧草新种选育工作,挖掘具有良好抗逆性强、抗旱寒、抗盐碱和饲用品质好的优良牧草品种通过野外采集取得的牧草品种得到保护及资源入库,根据原种名称、不同年份、品种特性、区域类型等,以品种、年份命名标记入库保存,建设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库。重点对巴青披碱草、野油菜、紫花针茅、扁穗草、苔草、矮生蒿草、高山蒿草、西藏蒿草、白草等主要野生牧草进行调查、采种并做好筛选、分类、鉴定工作。利用低温干燥种子库、资源库进行原种保存。

2.2 建设野生牧草原种保护区

牧草作为草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活和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草原地域面积大,在复杂自然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物种和植物群落,且蕴含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是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储存库[3]。

但由于藏北草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草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牧草资源日益减少。为了提高环境质量,针对藏北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势性,对具有区域特点的优质、优势巴青披碱草、藏北早熟禾、野燕麦、野油菜、安多梭罗草、固沙草、紫花针茅、线叶蒿草、青藏苔草、矮生蒿草、高山蒿草、西藏蒿草、冰草等野生牧草种子可进行原种保护。根据牧草分布情况,在藏北中东西建设优势野生牧草不同品种原种保护区,作为野生牧草种质资源采集区域,逐步建成藏北野生牧草原种永久保护区。

2.3 建设野生牧草驯化栽培试验基地

为系统长期观察测定野生牧草物候期的营养成分、牧草产量、越冬率、抗寒性、抗旱性、抗盐碱性、抗病性、种子产量及驯化牧草种子采集等方面的品种特征特性。通过建设野生牧草驯化栽培试验基地,经过观察试验初选出牧草品种材料,然后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及扩繁试验。

3 野生优势牧草种质资源的利用与研究

3.1 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驯化

为了解决外来栽培品种不易成活和难越冬的问题,在做足基础生物学研究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优良野生牧草性状的现状。同时,针对性地开展驯化栽培试验,逐步筛选出优质的野生牧草资源[3]。在此基础上需对优势种群、性状良好的种质进一步纯化培育。通过不断的遴选和培育,将其转变为适合牧区大面积推广的牧草类型,最终形成优势牧草品种。

牧草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是解决草畜,稳定发展农牧业的必然措施。近年来,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工种草已普遍开展,种草面积逐年扩大。当地野生牧草具有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等优点,但由于产量低,无法满足当地农牧民的需求,因此,在立足本地牧草资源的基础上,以抗寒、抗旱、抗盐碱和饲用品质好为优良野生牧草的选育目标,采用系统选育的方法进行驯化,建立原种圃、鉴定圃,筛选出适宜于各种退化草地类型植被恢复的生态草种。

3.2 人工饲草基地的建设

藏北是以天然草地放牧利用为主冬春饲草极度缺乏的草原畜牧业,草地过度利用现象比较严重。利用好牧区水热条件优越、地势地理较好的区域或鼠荒地、裸荒地建植高产人工草地,可以有效缓解冬春饲草料缺乏问题,同时可以减轻放牧对草场的压力。

通过利用现有人工草地,从区域特点出发,东部区域,以高产高效为目标,建立当年生高产连作饲草基地;中部和西部区域,降水量偏低、牧草生育期较短,主要以巩固提升和利用现有人工草地,建立饲草基地灌溉等配套设施,集中优势、集中管理,发展多年生稳产人工割草饲草基地,促进人工草地建设在藏北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中的效益最大化。

东部高山峡谷地带,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化生产饲草难度较大,以粮改饲和草田轮作为主,建立粮改饲(整治农田)高产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中西部建立多年生割草灌溉人工草地,旱作多年生割草人工草地。

3.3 家庭人工草地建设

发展家庭人工草地能促进单户饲草生产能力,也是饲草生产在家庭牧业发展中起到的最大效益,更是成为解决冬春季饲草料储备及补饲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保障。藏北牧区居住分散,抗灾保畜瓶颈问题较为突出等实际,以家庭为单位,充分利用牧户夏季闲置畜圈暖棚种植高产高品质当年生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等牧草;利用房前屋后裸露空闲地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建立稳产人工草地。

3.4 南草北调解决优质牧草短缺问题

根据藏北饲草供应不足,缺少高蛋白豆科牧草的实际,以满足藏北畜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饲用燕麦、小黑麦、饲用青稞、草地早熟禾等饲草作物的人工种植。以良种良法、适地适种、高产高效为原则,充分利用弃耕地、宜草荒地,扩大饲草基地建设规模,大力推行饲草安全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牧草单产,增加饲草供应和储备。同时,在农区和农牧交错区积极推行草田轮作、粮草复种,在高寒牧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种植饲草,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模式对饲草质量和产量的需求,切实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

3.5 生态保护与修复

以藏北退化草地生态修复与生产功能提升为目标,从受损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应用技术模式、区域适应性评价和示范推广4 个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完成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明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草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初步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草畜平衡草地生态系统[4]。

4 藏北野生优势牧草保护对策及建议

4.1 结合藏北实际情况,推广种植高产高效的人工草地

藏北的大部分牧区、半农半牧区,家畜及野生动物越冬,饲草来源主要靠冷季草地上的枯黄草,由于藏北风沙大,致使牧草在冬春季的枯草保存率少、营养价值低。根据青海省近年来的测定结果表明,8 月份鲜草粗蛋白质含量9.38%~11.42%,到次年 4 月份下降至 2.86%~1.81%,相差 3.28~6.31 倍,说明降低的幅度很大。所以冬春季进行大规模放牧饲养无法为家畜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藏北的色尼、班戈等家畜数量较多的县区,饲草料短缺的情况更为严重,这便加剧了春季牲畜大量死亡和大幅度掉膘。从藏北的畜牧业生产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来看,冬春季节要使牲畜少掉膘和不大量死亡,能生产人民生活所必需的乳、肉等畜产品,就必须加强饲草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为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2 加强草原禁、休牧网围栏建设

根据草地退化程度、使用现状和第一性生产能力,对草原网围栏建设进行合理规划,进一步确定所需围栏面积,同时网围栏建设还必须与草地灭鼠、施肥、灌溉等综合改良措施相互结合,做到围一块、建一块,并把使用、管理和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防止光使用不管理或无计划利用等现象的发生。

4.3 建立自然保护区

藏北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库,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含有丰富的牧草资源。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草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丰富草地物种资源,同时可以为科研事业提供重要研究基地,而且能监测人类活动对藏北草原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充分发挥草地的多种功能,保护和改善草地的自然环境,维持其自然生态平衡。

猜你喜欢

原种饲草牧草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奶牛饲喂青贮饲草的比较试验
牧草总在雨季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