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台传后世 千秋忆芳华

2019-01-05郝雅静

山东档案 2018年6期
关键词:莱州莱州市档案馆

文·郝雅静

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40年栉风沐雨,40年劈波斩浪,40年砥砺奋进,40年沧桑巨变,档案作为记录国家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峥嵘人物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展现了改革开放中国腾飞的足迹,把每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40年的档案春秋谱写了一曲“中国奇迹”的赞歌。

彰显历史印记

笔者工作在齐鲁大地的一个普通小城里,县城虽小却也是文化古邑,旧称掖县,后改名莱州。莱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胶东半岛与内陆的商品交换中心,盛际之时,也曾有“南有苏杭、北有掖黄”的美誉。在这座小城里,城市蜕变的生命力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交相融合,既有传统文化的优雅馥郁、兼容并蓄,又有现代文明的前卫时尚、开拓创新。

从莱州市档案馆保存的一份份珍贵的档案中可以探寻到古城的风雅写意。无论是明崇祯二年户部右侍郎、著名书法家刘重庆(号耳枝)的宫廷画像还是清同治元年和硕恭亲王颁发的《谕单》,无论是光绪年间的大清地图还是抗战时期的《海涛》报刊创刊号,无论是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先锋公社奖状还是莱州名人焦延德同志1986年参加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

此去经年,这些泛黄的老档案字里行间皆是历史和岁月的留痕,彰显了莱州人民的勤劳、智慧与豁达,记录着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记录小城风情

档案,如同一个旁观者,在时光的经纬中静坐一旁,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成长,收藏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改革开放40年来春风化雨,改变了莱州这所小城的模样,惠及每个人的生活。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栋栋居民楼鳞次栉比。昔日低矮残破的村庄现已高楼林立,昔日废弃的乱石堆早已变成了广场公园。从1988年莱州市建成第一个公司雕塑公园开始,几十年来,莱州市区扩展了近10倍,公园、广场数量达到30多个,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莱州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走进莱州市区,和煦的阳光洒在路面上,鼓楼街上人来人往,早起的姑娘、小伙沿街慢跑,老年人漫步去雕塑公园晨练……这便是莱州人的美好一天的开始。

从2011年开始莱州市档案馆便开启了城乡记忆档案工程,拍摄和征集了老街道、老牌坊、海庙遗址、毛纪墓、海草房等具有莱州地域特色的影像、文史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开发和利用共享。随后,又编纂了《莱州市区广场、公园简介》,收集了21个广场和公园的档案资料。近年来,莱州市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投入的各项重点建设工程、推行的各种重大措施及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文字、影像等资料都充分展现了城乡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光阴荏苒,岁月流转,一卷卷书籍画册、一组组新老照片、一帧帧影像画面,记录了小城无以伦比的美丽与风情,还原了小城城乡发展的历程。

见证改革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的40年,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档案事业深刻变革的40年。40年来,莱州档案事业经历了历史性的飞跃。档案设备由80年代末的四通打字机、电脑速印机、静电复印机逐步变成微机、缩微平片阅读复印机再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扫描仪,档案装置由老式的档案柜到现在的密集架,档案馆室建设由最初的几百平米到两千平米再到现今的近一万平米,档案查阅方式由手工查阅逐步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档案利用从封闭走向开放,档案馆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途径不断拓展,馆藏资源更加丰富,档案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法制建设不断强化,档案馆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1991年莱州市档案馆晋升为山东省二级档案馆,1993年晋升为山东省一级档案馆,2005年晋升为山东省特级档案馆,200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近几年,莱州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率先在烟台地区建设了新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村级档案水平不断提升,民营企业、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档案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遥想当年,笔者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档案馆设施陈旧,全馆只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老式“大头”电脑接收公文,现如今,档案工作人员人手一台电脑,随时处理工作业务,接收工作讯息。作为一个莱州档案工作变革的亲历者,我不仅体会到改革开放中档案工作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深感兰台人的责任与使命。

普惠百姓民生

提起档案工作,人们往往会想起这八个字:青灯黄卷,皓首穷经。诚然,档案工作是枯燥的。过去,很多人说起档案馆,都觉得它既陌生又神秘,甚至看上去有些“高冷”。经过40年的发展,档案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对资料进行接收、整理、保管、利用,更多地向编研、开发、利用这些深层次进行探索,依靠档案展览、制作宣传片、编辑出版资料、官方微博等方式传承档案记忆,发扬档案文化,讲好档案故事。档案工作变得越来越接地气,普惠百姓民生。

刘先生有一老屋本是其年迈的父亲居住,父亲过世后便无人管理。邻居却要将房子拆除并重新建房,并称此土地归他所有,二人协商无效后对簿公堂。刘先生在莱州档案信息网上看到莱州市档案馆存有1951-1952年左右老房子的房产证存根,前来寻求帮助,最终找到了当时的房契;李先生是莱州啤酒厂的退休职工,有过知青的经历,可是因为其人事档案没有知青下放的原始资料,无法办理待遇手续。为此,他四处奔波,由于莱州啤酒厂早已经撤销,始终查不到有价值的材料,后来他听说莱州市档案馆保存有知青档案前来查询。当工作人员找到那张泛黄的纸时,李先生如获至宝地捧在手里,哽咽失声。以上只是档案工作中最微不足道的小小事例。40年来,莱州市档案馆向社会公众提供了上百万卷档案资料,每年接待查阅者五千人次以上,提供案卷上万卷。对于兰台人而言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查阅者找到档案时的喜悦。从事档案工作,需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无比的恒心、耐心、细心和爱心,需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风劲帆满海天阔,同舟共济再出发。莱州凭借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在沉淀和发展中破茧成蝶。新时代,莱州兰台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上下求索、自我革新、顽强拼搏。美哉,我莱州物华天宝,亘古流芳。壮哉,我档案事业四十不惑,永放光芒!

猜你喜欢

莱州莱州市档案馆
酒心糖
我和我的家乡
山东莱州市加快推进石材产业整合
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方能流长
莱州市郭家店镇采叶苗木园艺场
上市公司拟出资1950万美元整合莱州矿山及石材产业
山东莱州三个饰面用花岗岩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做让党放心、市民满意的权威媒体——以县域纸媒《今日莱州》为例
关于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开发利用的思考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