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2019-01-05谢新华黄现青徐丽娜
张 蓓,宋 淼,谢新华,沈,黄现青,徐丽娜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当今全球新形势下,高科技迅猛发展,产业化、知识信息不断更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坚持创新创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大学生创新人才是国家持续发展的生力军,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
食品学科是研究食物中某些物质作用机制、发现并解决食品行业中实际问题、研究新型食品等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特色专业。目前全国招收食品专业的高校有394所,招收专业646个,其中有120多所农业院校开设食品相关专业[1]。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于2005年,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3个本科专业,在校大学生1 000余人,经过多年建设学院逐步形成完整的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教学体系。然而随着我国农业战略调整和食品行业现代化发展对高校人才的结构与能力,尤其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2]。因此,如何应对社会需求改革创新对食品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个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各高校尽管为培养食品专业人才做出一定贡献,然而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食品专业在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创新,难以适应食品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3]。创新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开展过程中存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实践环节薄弱、创新氛围不浓厚等问题。
1.1 学生层面
学生能普遍认识到创新是当代大学生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但学生创新积极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实践。学生在实验、实习中过于依赖教师,不能主动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使创新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原初性优良品质受到抑制,影响创新能力和求新求异习惯的形成。行而不思,创新无望;行而三思,脱颖出新;只有善于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所创新[4]。
1.2 学校层面
1.2.1 教学主体倒置,培养模式落后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性活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逻辑思维、轻实践经验,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计划中专业课和单科性课程较多,理论学时多、实践环节和探究课程少。在课程设置上,食品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理论学科,大三开始学习食品专业课。时间上分割和遗忘规律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理论基础碎片化难以达到知识正向迁移,阻碍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大部分活动都局限在课堂上,加之课堂教学概念化,学生课下思考钻研时间减少,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较为少[3]。
1.2.2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的重要环节,然而实践是教学体系最薄弱的环节。由于传统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践也是围绕课本进行,未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高校各专业办学定位不同,资源分配不均,实习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甚至流于形式。课程设置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居多,而综合性、探究性项目少,学生被动进行实验,实验目的模糊不清[5]。由于教学整体进度和条件限制,实习多安排在课程空闲时间,导致安排散乱、缺乏系统性。
2 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更新创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模式
更新教育理念要摒弃重知识、轻能力的旧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食品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向“学”转变,以结果为导向,由分数向能力转变,转变课程评价模式。自扩招以来生师比例不断提高,高校都不可避免地采取大班授课。由于上课学生较多,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安排60人小班授课收效颇丰,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关注。
产学研合作整合食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的资源,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结合河南产业经济特点,学院与众多知名食品企业合作,如建立众品、双汇、三全、思念等实习基地。教师与企业合作掌握社会需求,引进研发项目与新产品案例,将科研成果和思维方法带回课堂。通过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使企业深度参与到学生培养的过程,在企业完成实践,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全面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淘汰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的水课,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从食品专业角度优化课程体系推行现代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启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多次组织教学研讨,同时邀请三全、双汇、思念等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定,不断调整模块呈现食品专业特色,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食品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根据企业反馈要求,新增学生操作大型仪器环节,以培养动手能力;减少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与学时,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空间;加强学科间交叉,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式,推进系、课程组、实验教学中心等组建基层教学组织,优化课程体系,推进食品专业“金课”建设。
当下“互联网+”和教育催生的新形态课程不断发展,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融合式等新教学方法展现出一定优越性。目前,“食品化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已在爱课程网站建设为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达数千人。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实现教学、辅导、交流网络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加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食品专业课中有大量抽象概念、原理及公式,仅通过课堂讲授,学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以实验中心为基础的食品分析、食品工艺、检测平台用于基础实验;虚拟仿真平台为辅助的食品中脂类物质劣变评价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室用于实习实训和生产模拟,打破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不同实践平台完成不同阶段的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文件要求并结合实际,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实践环节比例,分别由原来的10.0%,9.6%,10.0%提高至14.2%,11.6%,11.6%。这不仅是学时数的提高,其内涵融合了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大数据、食品发展的最新热点领域,有利于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应有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将多个课程实习整合为生产实习,涉及到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控制等单元操作,帮助学生提高整体工程意识。
学院各科研团队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逐年增加,2018年共有16项,其中3项评为国家级项目,1项评为省级项目,其余列为院级专项资助项目,每个项目有5~6名学生参与,有效提升学生科研实验参与度。由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和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创意糕点设计大赛,以设计创意食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主题,全省20余所高校的师生制作100余件作品踊跃参赛,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参赛作品《简说》 《中国梦》 《三农情》等赢得企业青睐,以期与企业开展商品化合作。学生通过制作创意粽子、糕点和创意调理类等食品,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3 结语
创新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系统化的教育投入和积累,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变更。以大学生创新现状为出发点,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以期为农业院校探索适合自己的特色创新道路和培养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