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以前的医学流派概述
——兼论医经与经方的关系*
2019-01-05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经典的医学理论、丰富的诊疗手段等绵延至今,其术传千载而不衰,道历百世而益辉。直至今日,仍然可以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并与现代医学竞相争辉。其中,医学流派的传承对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流派传承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中医各家学说产生的土壤,也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摇篮。正是在各家医学流派学术传承和争鸣的基础上,中医药学才得以不断发展完善。
汉以前的医学流派简况
1.上古医派与“三世医学”
上古有“三坟五典”之说,“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传说中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经脉,先民们正是通过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来追溯医药文化的起源。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说:“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1]伏羲、神农、黄帝被视为医药之始祖。谢观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吾国医学之兴,通哉尚矣。《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疏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天子脉诀》。’此盖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也。”[2]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序言》中也引用了孔疏“三世”之说。他认为:“《灵枢经》就是黄帝针灸的一派;《本经》就是神农本草的一派;《难经》就是素女脉诀的一派。虽然书是后人假托的,但都是专门学者所为,其传承派别可以推见的:华元化为黄帝针灸的一派;张仲景为神农本草的一派;秦越人为素女脉诀的一派。”[3]任应秋教授在1980年出版的《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也说:“祖国医学很早就是分成《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三个流派不断发展的。”柳少逸认为“三世之书”,一是以伏羲氏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经》;二是从黄帝、岐伯讨论脏腑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三是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他认为,“三世之书”即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大经典著作《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4]谢观、陈邦贤等诸先生认为针灸、本草、脉诀是中医学早期发展的三大流派,是中国医学最古之派别,可称之为“上古医派”。
然而细考“三世医学”之说并未见于郑注,汉代郑玄注“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云:“慎物齐也。”“三世医学”之说恐非《曲礼》原书之意。考孔颖达《礼记正义》的注释:“凡人疾病,盖以筋血不调,故服药以治之,其药不慎于物,必无其徵,故宜戒之,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也,是慎物调齐也。又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食其药。”在孔颖达看来,“三世医学”之说仅一家之言,且其本人亦反对“三世”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之说,他说:“然郑云:慎物齐也,则非谓《针灸》、《本草》、《脉诀》也,于理不当,其义非也。”[5]由此可见,“三世医学”之说乃后人未读注疏而依旧论以讹传讹,“三世”指“父子相承至三世”,而非指“三世之书”。
从现有的史志来看,医学流派虽不可能上溯至上古传说时代,但最早在西周时期中医学已有分科却是事实。据《周礼·天官》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宫廷即设“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的“医师”,“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的“食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的“疾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的“疡医”,“掌疗兽病,疗兽疡”的“兽医”。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医学分科,也是后世医学流派之权舆。任应秋教授说:“中医学学术流派的发展,是与整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相俱兴的。应远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而不能断自金元时期。”中医学术流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可以说是信而有征的。
2.秦汉之际的医学流派
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流派不仅有据可查、有史可征,亦有著作可考,主要有扁鹊学派、黄帝学派和神农学派。近年来,大量简帛医学文献的出土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医学流派的传播情况提供了一些线索。
扁鹊学派 2012年7月,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发现了一个古墓葬群。研究人员对这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其中M3北Ⅱ、南Ⅱ底室出土竹简951支,主要为医书,涉及病机、症候、诊断、方药、脉学等各个方面。根据简文内容梁繁荣等将这批医书定名为《敝昔医论》、《诊治论》、《六十病方》、《诸病一》、《诸病二》、《十二脉(附相脉之过)》、《别脉》、《刺数》、《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医马书》[6]。专家认为简中多次出现的“敝昔”即“扁鹊”的通假,老官山医简应是失传的扁鹊一派的医书。扁鹊学派随着老官山汉墓考古工作的进展受到世人瞩目。
秦越人是扁鹊派的代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元·李冶认为“扁鹊”是秦越人的尊号。黄帝时代就有一位神医“扁鹊”,因为秦越人的医术名冠当时,与轩辕时“扁鹊”医术不相上下,所以世人称秦越人为“扁鹊”[7]。也有学者认为“扁鹊”为周秦间良医的通称。如谢观认为:“《史记·扁鹊列传》,载其所治诸人,多非同时,或疑史公好奇,不衷于实,不知扁鹊二字,乃治此一派医学之通称,秦越人则其中之一人耳。”[2]张志枫等通过考辨“扁鹊”的名、字、号、活动年代、里籍等问题,推断古籍中记载的扁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流派[8]。作为扁鹊学派的代表,秦越人是正史有记载的第一位医家。通过《韩非子》、《鹖冠子》、《战国策》、《史记》等古籍中关于秦越人扁鹊的的记载以及出土的老官山汉简,我们可以管窥扁鹊学派的医疗活动及其学术思想。
扁鹊学派的著作及传承谱系。李伯聪在1990年出版的《扁鹊和扁鹊学派》一书中肯定了扁鹊学派的存在,并考证出扁鹊学派是中医史上第一个学派,并且是战国秦汉时期社会上影响最大、势力最强、声誉最高的学派,而黄帝学派则是晚于扁鹊学派却后来居上的学派[9]。根据李伯聪先生的考证,扁鹊为春秋末期人,为脉学的创始人,但其本人无亲撰之作。公元前180年公乘阳庆传给仓公淳于意的那一批医书(《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当是战国时期扁鹊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是扁鹊学派的医经,《扁鹊俞拊方》是扁鹊学派的经方,《子仪本草经》等书是扁鹊学派的本草著作。此外,《中藏经》、《褚氏遗书》和《扁鹊心书》等也都是扁鹊学派的著作。
由于相关文献的阙如,梳理扁鹊学派的传承谱系相当困难。从现有的存世文献中考辨关于扁鹊学派的蛛丝马迹,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扁鹊学派在汉代以前的传承脉络为:秦越人扁鹊受术于长桑君,有弟子子阳、子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韩诗外传》)。公乘阳庆也是扁鹊学派传人,他于吕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传授“禁方书”于淳于意,淳于意于汉文帝时又传授给临淄宋邑、济北王侍医王禹、高期、高永侯家丞杜信、临淄召里唐安等。另外,和中浚认为东汉时期四川广汉的涪翁、程高、郭玉(涪翁师授程高,程高师授郭玉)等长于诊脉和针石的医家也是扁鹊学派的传人[10]。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提出“华佗是属于古代扁鹊学派的医学者”[11]。今人邢斌推测汉·张仲景原有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前)亦为扁鹊一系[12]。
黄帝学派 出土的秦汉时期的简帛文献以及《汉书·艺文志》中都著录有大量以“黄帝×××”命名的书籍。托名“黄帝”的著作涉及天象、历算、星占、望气、地理、兵法、博物、医方、养生、神仙等诸多门类。这与秦汉之际黄老学说盛行以及“尊古而贱今”的学术风气有关,本文所称黄帝学派,仅指与医药相关的以《黄帝内经》为核心著作的黄帝之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学派之肇始,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后世各种医学流派均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被誉为医家之宗。廖育群经过考证,认为今本《黄帝内经》并非《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内经》十八卷”[13]。理由如下: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八百余卷医学著作,除今人所称《黄帝内经》十八卷外,全部荡然无存。何独此书能流传至今,且保存得如此完好?②《汉书·艺文志》无“积篇为卷”之例,“篇”、“卷”计量相等,《黄帝内经》18卷即18篇。否则《汉书·艺文志》所载《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30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40卷、《五脏六府瘅十二病方》40卷,均大大超过《黄帝内经》18卷,这是难以想象的。③今本《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独立著作组成,《汉书·艺文志》并无同类现象。④“《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之说肇始自西晋·皇甫谧,唐代王冰宗之,后世医家口笔传播至今。廖育群通过对《素问》、《灵枢》两书自身结构及一些重要篇节的分析,提出这两部独立著作系博采兼收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医经文献而成,其成书年代当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前期。孙非采用文献学、天文学、历法学、音韵学、避讳学等多学科综合论证的方法,提出《黄帝内经》非一时、一地、一派、一人之作,它是春秋秦汉时期优秀医学著作的汇编[14]。它的某些资料、思想、章句可能产生于岐黄时期,其主要篇章或完成或初创于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似乎经历过两次主要编订,第一次在公元前一世纪,这次编辑的《黄帝内经》可能只有18篇左右。第二次在东汉时期,把原来的《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医经文献的部分篇章改编成《素问》、《九卷》两部书。
关于黄帝学派的支派。日本学者山田庆儿认为:按《黄帝内经》所提及的医家名字及所论述的内容,其本身可分为黄帝派、少师派、伯高派、岐伯派、少俞派五个医学流派[15]。黄帝、少师为前期两派,以阴阳说作为阐述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伯高、岐伯、少俞为后期三派,在阴阳学说之外又引用了五行学说。于铁成认为《黄帝内经》中有岐伯和雷公两大医学流派[16]。岐伯是周族文化的代表,《内经》中黄帝问岐伯相关的文章出于周文化辐射的陕西岐山一带。雷公是商文化的代表,《素问·著至教论》以下雷公师事黄帝的七篇(“雷公七篇”)包括《灵枢》的一些篇章出于商文化辐射的东夷地区。雷公所代表的医学流派以继承古医经为主,对阴阳理论的运用不甚全面,善用针刺和砭石治疗,与《素问·异法方宜论》“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相合。岐伯所代表的医学流派引用古文献不多,但对阴阳观念的运用比较广泛,善用药物治疗,与《素问·异法方宜论》“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相合。两种学派各有其肇始,但后来逐渐渗透、融合。顾漫通过对上古时代地域文化的爬梳和文明起源的研究,发现了不少中医学术早期传承流变的隐蔽线索,他认为古代医学的地域特征,其区系划分(《异法方宜论》)与中国古代文明和古史传说的地域分布颇多相合,并进一步将《异法方宜论》的区系划分模式归并为“东方”(以砭石、艾灸疗法为代表)、“西方”(以药物疗法为代表)和“南方-中央”(以后起的九针和导引、按摩疗法为代表)三大系[17]。这也说明黄帝学派的医学知识是可以从其不同的起源划分为不同的流派的。
神农学派 主要指秦汉之际的本草著作。从出土文献《五十二病方》、《六十病方》、《武威汉简》记载的药物的丰富程度和配伍的复杂程度看,秦汉之际的药学理论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了一批简牍,其中包括一部记载以药物学为主的著作——《万物》。研究者认为《万物》约在战国时期编纂成书,抄写于西汉初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药物学著作[18]。另外,《史记·仓公列传》中公乘阳庆传给仓公的《药论》可能也是这一时期的本草学专著。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能够证明,早在西汉初年我国就有本草学著作传世。据清代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方技略》辑录散佚的汉代本草文献尚有《神农本草经》三卷、《桐君药录》二卷、《雷公药对》二卷、《子仪本草经》一卷,共四种。另外见于古代书志和古籍援引书名的汉代本草文献还有《神农四经》(见《抱朴子》)、《神农经》(见《博物志》)、《蔡英本草经》(见《隋志》引)、《岐伯经》(见《隋志》)、《药诀》(见《本草和名》)等[19]。
本草著作常托名神农。传说中,神农是我国农业与医药的发明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冠名“神农”的书计六种92卷,包括《神农》20篇、《神农兵法》1篇、《神农大幽五行》27卷、《神农教田相上耕种》14卷、《神农黄帝食禁》7卷、《神农杂子技道》23卷。《汉书·艺文志》并未著录《神农本草经》。考本草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汉书·郊祀志下》说:“成帝初即位……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又《汉书·游侠传》说:“楼护字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西汉后期始有本草一词出现。汉晋以降,人们始将记载古代有关药物知识的专著托名神农。称《神农本草》者,最早见于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称《神农本草经》的时间则稍晚,见于南朝梁·阮孝绪《七录》。
《神农本草经》开本草流派之先河。两汉时期,谶纬之说和伪窜古书之风盛行,《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谶纬神学最兴盛的时期,受神仙方士思维的影响较大。著名本草文献学家尚志钧认为《神农本草经》“主体在西汉已经撰成……经东汉医家增订修补,最后由陶弘景厘正,应该算是西汉时期的本草专著”[20]。梁启超在《古今真伪及年代》一书中认为,《神农本草经》“著者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可为定论”[21]。近代学者大都认为《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是这一时期的本草学者或“本草官”参考前代文献的集大成之作。
《神农本草经》对后世影响较大。南朝梁·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为底本,“苞综诸经、研括烦省”,著成《本草经集注》。唐初苏敬等人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修编了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北宋马志等人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经过两次修订,著成《开宝本草》。数十年后掌禹锡依照《开宝本草》完成了《嘉祐本草》。蜀地世医唐慎微将《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合二为一,并概收经、史、子、集中的有关药物学知识,定名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些后世的本草著作与《神农本草经》一脉相承,《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可见一斑。神农学派实开后世本草流派之先河,其开源立派之功不亚于黄帝学派之于后世的医经流派。
以下从三方面探讨扁鹊学派、黄帝学派、神农学派之间的关系。
其一,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的兴替。据龙伯坚考证,《素问》前期作品的著作年代,上不能早于扁鹊,下不能晚于仓公[22]。这一时期的《素问》作品,共引用古代医书十七种,其中七种亦见于公乘阳庆传给仓公的书目当中,包括《五色》(仓公所得名《五色诊》)、《揆度》、《奇恒》(仓公所得名《奇咳术》)、《下经》、《上经》(此二书仓公所得名《上下经》)、《阴阳》、《脉经》(仓公所得名《脉书》)。公乘阳庆传给仓公的书,大部分被《素问》所引用,说明阳庆的“禁方书”是纂集《黄帝内经》的资料来源,也证明黄帝学派是在扁鹊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派。其次,《素问·大奇论》全篇见于《脉经·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显然王叔和不可能抄录《内经》之文,而称其为“扁鹊脉法”,他应当是参考了当时遗存的扁鹊学派的著作。这也间接证明今本《内经》很可能吸收了《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扁鹊学派的医经著作。再次,今本《灵枢》多处提到《针经》、《九针》书名,廖育群据《后汉书·郭玉传》记载,推测今本《灵枢》很可能是在涪翁《针经》(约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13]。如果廖氏的推测成立,那么可以断见黄帝学派的《灵枢经》是在扁鹊学派的涪翁的《针经》的基础上撰集而成的。
周凤梧在给《扁鹊和扁鹊学派》写的书评中说道:“扁鹊学派自春秋末年创立,在战国和秦汉时期达到极盛,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由盛转衰,至南宋初年而终结。另一方面,在战国中后期创立的黄帝学派却后来居上,在六朝时期其社会影响开始与扁鹊学派旗鼓相当,到了唐初开始占据垄断医界的地位。”[23]隋唐以后,曾经显赫一时、享誉医界的扁鹊学派盛极而衰,言医者(除少数外)皆祖岐黄,医界成了黄帝学派的天下。
对于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兴替的原因,吕昆做了相关研究,他认为扁鹊学派鼎盛时期,书籍几乎全靠手抄,著作多秘而不宣,阻碍了扁鹊学派的壮大[24]。而且扁鹊学派择徒授业非常严格,导致其学术传承出现断代,宋以后扁鹊学派就基本淹没了。反观黄帝学派传人整理和重新编订的《黄帝内经》,其系统性、理论性、清晰性都强于扁鹊学派著作。而且黄帝学派代有著作传世,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元起首注《素问》,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王冰补注《素问》。这些著作反过来又加速了黄帝学派的推广和传播。另外,唐宋时期官办教育机构也大力推广黄帝之学,保障了黄帝学派的传承。以上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扁鹊学派的衰亡和黄帝学派的辉煌。
其二,黄帝学派和神农学派的关系。当代医家刘渡舟、胡希恕、钱超尘、冯世纶等明确提出了仲景学术系“神农学派”,并认为《伤寒杂病论》源自先秦时期的《伊尹汤液经》,与“黄帝学派”的著作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25]。黄帝学派侧重针灸和医理,神农学派侧重方剂和药性,这两个学派在传承的早期是没有什么通约性的。
其三,扁鹊学派和神农学派的关系。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晋·荀勖整理之《中经薄》著录的《子仪本草经》一卷是《神农本草经》原作,《神农本草经》是由《子仪本草》递有附议而来的[26]。《神农本草经》汇集成书的时候应当参考了《子仪本草》的内容,而《子仪本草》是扁鹊的弟子子仪所作,故神农学派和扁鹊学派是有一定的传承授受关系的。
3.两汉时期官方所定医学流派
东汉·班固以刘向、刘歆父子《别录》、《七略》为蓝本编成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方技略》是其中的一部分,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目录。《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将方技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记载了四大流派的著作,并撰写小序归纳了各自的研究内容。
医经家 医经主要论述医学理论。《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包括《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共计7种,216卷。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老官山汉简《敝昔医论》、《诊治论》、《诸病一》、《诸病二》、《十二脉(附相脉之过)》、《别脉》、《刺数》、《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张家山汉简《脉书》属于医经家著作。
经方家 经方主要包括方书及食禁在内的医书。《汉书·艺文志》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物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包括《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五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脏癫狂病方》、《金疮注方》、《妇人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共计11种,274卷。阜阳汉简《万物》(注:西汉早期方书与本草文献相互杂糅)、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北京大学藏汉简医方、周家台秦简医方、武威汉简《治百病方》、敦煌汉简医方、西安未央宫汉简医方、张家界古人堤木牍医方属于经方家著作。
房中家 房中主要是性保健医学书籍。《汉书·艺文志》载:“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而禁内情,而为之节文。”包括《容成阴道》、《务成子阴道》、《尧舜阴道》、《汤盘庚阴道》、《天老杂子阴道》、《天一阴道》、《黄帝三王养养方》、《三家内房有子方》,共计8种,186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养生方》、《杂禁方》、《胎产方》、《杂疗方》的主体部分属于房中类著作。
神仙家 神仙家主要是导引、按摩之类的养生方术。《汉书·艺文志》载:“神仙者, 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包括《宓戏杂子道》、《上圣杂子道》、《道要杂子》、《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黄帝杂子十九家方》、《泰壹杂子十五家方》、《神农杂子技道》、《泰壹杂子黄冶》,共计10种,205卷。马王堆汉墓帛书《却谷食气》、《导引图》,阜阳汉简《行气》,张家山汉简《引书》,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彭祖》属于神仙家范畴。
两汉时期官方所定医学流派“方技”四家,对后世有影响的医学流派只有医经、经方两家。清·章学诚认为《汉书·艺文志》对方技所作的划分不够完备、类例未尽。如他指出:“方技之书,大要有四:经、脉、方、药而已。经阐其道,脉运其术,方致其功,药辨其性,四者备而方技之事备矣。今李柱国所校四种,则有医药、经方二种而已;脉书、药书,竟缺其目。其房中、神仙则事兼道术,非复方技之正宗矣。”[27]章氏之论不无道理,而班固本身对“神仙类”就颇有微词,《汉书·艺文志》“神仙类”小序之后载:“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房中家和神仙家与道家术士关系较为密切,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巫的分离,房中家和神仙家便逐渐隐匿了。“方技”四家中对后世比较有影响的医学流派只剩医经和经方两家。谢观也持此论,如《医学源流论》载:“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此以言乎其托始之时耳。至按其学术之性质而为之分类,则为医经、经方二家。医经犹今言医学,经方犹今言药学也。神农本草,当属经方家。针灸、脉诀,则同属医经。”谢氏剖析得当,持论公允,颇合实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