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功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9-01-05梁谊深张丹璇
梁谊深,张丹璇,陈 峭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 脾胃病科、治未病中心,广西 柳州 545001)
祖国中医学范畴论及的脾胃病是指在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不遂、脏腑失调等原因作用下,发生在食管、脾胃、肠道的一类内科病症。中医常见病有胃脘痛、胃痞、胃疡、腹痛、呕吐、呃逆、嗳气、泄泻、便秘、噎膈等;其相对应的消化内科常见病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胃下垂、急慢性胰腺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等。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很多,其临床疗效及康复调理(除少数器质性疾病以外)较西医优势明显,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治疗方式:中药内服、中医外治、导引气功。临床广泛运用的是前两大类:或中药内服,或中医外治以针刺、艾灸等,或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相结合,对于最后一类“导引气功”的方法,则较少应用。近些年以来,以“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传统养生功法开始逐步引入脾胃病的治疗中来,取得较好的效果。脾胃病患者合并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为例,FD合并焦虑和(或)抑郁倾向较普通人群发生率明显升高[1]。中医学认为,脾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者增多的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病位在肝、脾及大肠,严重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和生活质量,适当配合心理疗法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这方面的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2]、太极拳[3]、五禽戏[4]等具有较大的心理治疗优势[5]。
1 八段锦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八段锦属于养生导引术,其动作具有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形相合、气寓其中的特点[6]。萨喆燕等[7]研究结果表明,练习八段锦,可以提高督脉的皮肤温度,对其主要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着相对特异性,督脉大椎穴、命门穴皮肤温度升高明显,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更清晰,说明八段锦能有效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并使其运行更加顺畅,可达到提高人体的阳气、激发人体元阳之作用。谢胜等[8]研究表明,任督二脉的经气运行调和,升降有常,环周有序,是脾胃等脏腑气机正常运行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八段锦通过调节任督二脉及十二经脉经络气血运行对调理脾胃功能具有较好作用。
冯毅翀等[9]于2010年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老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结果表明,八段锦运动结合替加色罗治疗比单用替加色罗能更有效的治疗老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八段锦能有效双向调节肠蠕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作用。
陈贵蜻[10]于2015年前后探究八段锦联合心理学护理对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作用,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八段锦联合心理学护理以及常规心理学护理。结果表明,锻炼八段锦联合心理学护理相比常规心理护理对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有更好的作用,可以更快地恢复心理以及身体上的疾病。八段锦联合心理学护理不仅对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有帮助,而且对强身健体以及身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很大的作用。
曾进浩等[11]于2016年观察八段锦运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作用,将5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进行八段锦运动处方干预,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结果表明,八段锦运动能够改善功能性消化性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优势。八段锦采用“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调神炼意”法,配合腹式呼吸以及脊柱的锻炼,能达到心理平衡,对内脏器官起挤压按摩作用,改善胃肠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管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以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药物治疗结合八段锦运动处方锻炼,更有助于改善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的情况,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八段锦运动简单、安全,是非常适合老年人参与的传统体育项目,值得将其在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在内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深入推广。
2 五禽戏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五禽戏是由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思想指导下,总结前人健身活动经验,模仿虎、鹿、熊、猿、鹤等兽禽动作编创而成,用以活动筋骨,增强体质。五禽戏不仅能养生,还可以治病,其注重整体观念与内外合一调理人体全身,强调的是形神兼备[12]。五禽戏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动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其动作以俯仰拔伸、拧转舒展、上下升降为特点,因而在疏肝健脾、通督脉、益肾气尤其具有优势。
杨宇等[13]于2015年~2016年期间,探讨推拿疗法结合五禽戏锻炼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选取80例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练习五禽戏中的虎、熊二戏。结果表明,在推拿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五禽戏练功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虎戏五行属木,对应肝脏,具有滋肝阴、疏肝利胆之效;熊戏五行属土,对应脾脏,具有健脾和胃、养胃阴而益脾阳之效[14]。
张萍等[15]抽取2016年4月~2016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科住院的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60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熊戏锻炼,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结论:熊戏能有效缓解脾胃气虚型CAG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练习熊戏时要求松静自然,配合腹式呼吸,松静自然有利于肠胃蠕动,促进各种消化酶分泌;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可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对于调节肠胃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3 太极拳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周涛等[16]为探讨太极拳练习对肥胖老年人肠道益生菌和血脂影响的相关性,研究对为期1 a太极拳练习的肥胖老年人肠道益生菌中的肠嗜酸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和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进行定期检测。结果表明,太极拳练习时间越长,肠道益生菌和血脂改善越明显。肠道益生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明显加强胆固醇的转化利用,改善血脂代谢,提示肠道益生菌数量增加可能是太极拳练习改善肥胖老年人脂代谢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笔者[17]于2009年~2010年期间将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以太极拳运动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匹维溴铵治疗。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IBS的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肝脾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其中以情志失调所致肝脾不和型最为多见,即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者发病率增多。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情绪处于平和状态,配上典雅优美的音乐,舒掌展臂,人们会感到精神振作,心情舒畅,对调畅心理情志、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作用明显,具有调畅情志、疏肝健脾之功,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因而对治疗IBS非常有益[18~20]。
以上的太极拳临床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使血液流畅、循环加强,增加各脏器的供血;深、长、细、匀的腹式呼吸可使横膈肌活动范围的扩大,带动胃、肠、肝、胆、胰做大幅度转动,腹腔内各脏器受柔和、持久而有节律的按摩,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的蠕动,改善局部供血,肠管的蠕动亦因腹压改变的按摩作用和局部微循环增加而得到双向调节;对于肝、胆起到按摩作用,可以消除肝脏瘀血,改善肝胆功能,促进脂质代谢。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助脾胃运化,太极拳可调畅情志,使肝气条达,对胃肠功能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传统养生功法治疗脾胃病方面有较好效果,在与中医药、中医外治、中西医治疗相结合时尤能发挥其作用。但目前传统养生功法在临床应用中还未能受到足够认识,相信在今后的脾胃病临床治疗与慢病恢复过程中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应用,将会出现更多的相关研究成果报道,在脾胃病治疗领域取得不断的进展突破并获得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