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肌损伤型颈椎病183例*
2019-01-05韦礼贵覃安福冯永宏
韦礼贵,覃安福,冯永宏,邹 异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中医医院,广西 龙州 532400)
颈肌损伤型颈椎病即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1],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2],是其他各类型颈椎病的早期病变阶段及基础状态[3、4];以颈部后肌群出现慢性劳损并最终出现颈、项、头枕部酸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5~7]。由于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迫切需要尽可能快地为患者解除病痛[8]。笔者于2012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针刀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本病18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183例,其中男101例,女8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46岁,平均29岁;病程最短43 d,最长3 a,平均72 d;治疗1次22例,治疗2次51例,治疗3次69例,治疗4次41例;术前给予治疗点麻醉14例,未经麻醉169例。
1.2 诊断标准[9]
①单侧或双侧颈(项)部疼痛;②颈部活动受限;③可伴有头枕部胀痛或肩和上臂放射性酸、麻、胀、痛;④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甚至痉挛,呈块状或条索样变;⑤症状每因劳累或遇寒、气候潮湿而加重;⑥X线片表现:颈椎多无异常,部分可见骨质增生样变或颈椎生理弯曲改变,或寰枢关节半脱位,或棘突偏移、间隙不对称。
1.3 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颈肌损伤型颈椎病的患者;②年龄在15岁~50岁之间;③自愿只接受针刀和正骨手法治疗,而且在治疗期间不再接受其他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诊断成立,但属于其他证型者;②孕妇;③局部皮肤条件不适合者;④恶性肿瘤转移性颈部疼痛患者;⑤血友病或其他任何原因引起凝血时间不正常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⑥合并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⑦晕针和不配合治疗者;⑧未能排除是否其他原因引起颈、项、肩、背部和头枕部疼痛者;⑨癔病或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定 点
①枕外隆突下缘点;②枕外隆突下缘(正中线)两侧旁开各2.5 cm点,再各向两侧旁开2.5 cm点(即距正中线5 cm);③颞骨乳突后下缘点;④C2棘突点;⑤C2~C4双侧关节突点;⑥C7棘突上缘点;⑦双侧肩胛骨内上角点;⑧项、肩、颈部压痛点或肌结节点。通常1次选取4个~6个治疗点,最多不超过10个治疗点。
2.2 针刀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枕,头尽量屈曲、颈肌高张力位。对针刀治疗怀有恐惧心理或对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取1 %利多卡因注射液做治疗点麻醉,注意1 %利多卡因总用量不超过10 mL;严格无菌操作,按照小针刀进针四步规则和小针刀手术八法[10]每点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下~3下,除了肌结节点外,其他治疗点均到达骨面,每周治疗1次。
2.3 正骨手法
针刀术毕,患者仰卧位,肩平床头,医者立于头侧、面对患者。以棘突右偏为例,医者左腿站立,右膝完全屈曲、右小腿前缘抵床面,患者头颈后缘置于医者右大腿前缘,使头颈屈曲45位;医者左手托下颌,右手托后枕,拇指抵患部颈椎棘突右侧,先行牵引1 min~2 min,再慢慢向左侧旋转头部至最大限度时,骤然加大用力掰动颈部,在掰动颈部的同时右手拇指推棘突向左侧,常感觉棘突移动并闻及复位响声;棘突左偏者,医者左右腿站立屈曲位置和左右手位置以及复位用力方向与上述相反。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判定。痊愈:临床症状和各种体征消失,颈和肢体恢复正常功能;显效:颈和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仅在体位不适或阴雨天时偶尔出现颈和肩背部不适症状;有效:颈和肩背部疼痛减轻,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最多连续治疗4次,临床随访时间最长21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9个月。183例患者中,痊愈102例,占55.74 %;显效56例,占30.60 %;有效25例,占13.66 %。183例均治疗有效。
4 讨 论
关于病名和发病机理:颈肌损伤型颈椎病,顾名思义就是以颈部肌肉组织劳损而出现的一组以颈、肩、背部甚至头枕部酸胀、疼痛不适或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60 %[11]。本型颈椎病主要是以颈部后伸肌群受累为主,尤以斜方肌、肩胛提肌、头半棘肌和头夹肌损伤多见,亦与旋椎肌、多裂肌等其他对颈椎起稳定作用的相关肌肉的劳损有关[12]。其发生劳损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长期处于低头、屈颈位工作时,为了能够维持头颈部的平衡状态,颈部后伸肌群就必须要增加头颅重量4倍以上的力才能达到基本功能要求,这样就会明显地增加脊柱颈段的负荷及其相应颈部伸肌的拉应力,使之长期地、持续地处于非正常功能需求的紧张状态,从而造成疲劳、损伤[13]。因为肌肉组织的疲劳和损伤而致炎症因子被大量地分泌出来,并积聚于病变局部,促使无菌性炎症的发生[2],炎症持久则加重了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如骨膜、关节囊和韧带)末梢神经的刺激,引起颈部肌肉痉挛,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关于治疗点的选择:是基于受累肌肉和项韧带的起止端和枕大、枕小神经部位或受损伤部位(即激痛点)考虑,目的是利用针刀“针”的刺激作用调节经络气血,利用“刀”的切割作用剥离、松解粘连,对病变组织(部位)进行直接治疗。
关于针刀治疗本病的原理:针刀治疗的实质是贯彻“辨位施治、直达病所,直捣病灶、动态平衡”原则。根据针刀人体弓弦力学原理和网眼理论,辨位施治,也就是针对颈肌损伤型颈椎病所造成的病理构架进行整体治疗。而对于损伤的肌组织,应用针刀切开、疏通,实际上是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良好渠道,这正是这些肌肉组织所需要的,针刀在病变肌肉组织切开数刀后,被切开的肌肉组织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修复过程,针刀剥离还可以起到松解局部粘连,解除血管和神经受压,消散局部瘀血,改善血液循环,使组织得以康复的作用[14]。张欣等[15]根据针刀干预颈型颈椎病的理论,认为施以针刀可以去除肌肉、韧带、筋膜组织的异常高张力,降低组织内部压力,解除神经刺激;针刀切割刺激还可以产生新的炎症反应,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并再生,重新建立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机制,促使原有致痛物质和代谢性淤聚物的排泄,利用基因调节作用和骨骼肌以及结缔组织自身修复功能,弥合刀切部位,修复组织结构,解除肌肉、韧带、筋膜组织拉应力的不平衡,恢复颈部力平衡,消除疼痛症状。而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包括颈肌损伤型颈椎病治愈的真正指标,并非单以疼痛和炎性病变消失为依据,而必须是动态平衡恢复,才是真正治愈。针刀对颈部肌肉、韧带的起止点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等操作治疗的实质也是一种机械刺激,而根据电压学和生物电基本原理,这种机械刺激,通过机械能向热能转换的过程,使局部毛细血管得以扩张,微循环得以改善,病变区域组织的营养得以供应,并最终功能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针刀治疗主要作用就是剥离粘连,疏通阻滞,流畅气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解除痉挛,消肿止痛;针刀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持人体运动器官在正常生命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量和度以内,自由的活动状态,也就是维持人体动态平衡。
关于正骨手法的应用:针刀治疗后加用正骨手法尤为重要,不可忽视。正骨手法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主要看针刀松解的程度和对颈椎移位的正确判断,有了针刀松解才有手法复位的基础[1]。施以手法时的牵引可以使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紧张状态得到进一步的放松,正骨手法则可以精准地复原错缝的关节,纠正偏歪的棘突;针刀与手法相辅应用,可以增加颈部肌肉组织的松弛度,达到筋顺骨正、畅通气血、恢复颈脊柱生理功能的目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