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智慧农业存在问题及发展措施
2019-01-05丁晶晶
丁晶晶
(安徽省农业信息中心,安徽合肥230001)
“十三五”以来,随着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统一推进,2016 年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方案》,安徽省启动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在全省全面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信息化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和跨越发展。
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以及3S 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的产物,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数据分析,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和可视化诊断[1,2]。它体现了物联网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一连串业务逻辑[3,4]。目前,安徽省农业农村已逐步进入以信息为主要生产要素,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为特征的智慧农业发展新阶段,实现了用信息化带动农产品市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经营品牌化。但依然存在一些部门之间协调性不高、地区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智慧农业的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较低、农业数据整合难度大、信息化产业技术支持体系较弱、缺乏既懂农业又懂信息化的专业人才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学习国内先进省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和经验,提出了发展智慧农业模式的主要措施。
1 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农业部门认识程度低
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但基层一些部门、单位存在认识不足,工作态度不积极,没有将农业信息化能力提升摆在应有位置,找不到本单位本行业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队伍不健全、资金不足和能力不佳现象普遍存在。各市县区都没有成立专门农业信息中心,只有个别的县区对农业信息化有资金投入。
1.2 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全省目前只有马鞍山市和县、滁州市明光县、芜湖市的四区四县、滁州市全椒县、宿州市砀山县等地推进了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精准配肥和施肥一体化、高标准池塘水产养殖实时监控、稻鳖(稻虾)共养高效生态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而个别市才刚刚起步或还未开展工作。
大田生产物联网与设施农业物联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少市县农业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设施农业应用物联网的积极性高涨,但是应用于大田生产依旧没能找到好的切入点和实施模式。
1.3 数据多源异构现象突出
智慧农业体现的是遥感影像、农田地块数据、土壤现状数据、农产品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畜牧养殖、渔业水产、基础地理,以及遥感监测等多源信息的集合[6,7]。其数据中心以数据为核心,构建多源异构数据采集、处理、显示、管理、分析、维护的核心功能仓库,运用共享服务平台快速搭建的数据组织、视图加载、界面设计、后台更新维护,并实现农业信息成果共享发布[8]。而目前全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重建设轻标准、各自为战等现象,宏观层面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农业数据难以有效整合,远不能满足农业大数据分析利用的需求,造成数据资源严重浪费。
1.4 立足需求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落后
当前使用的传感器在精准性、稳定性、可靠性方面还不能尽如人意,种类局限在环境参数的数据采集,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的要求。有市场、有需求和有资金流的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不多。立足安徽生产实际的主导产业精准生产和精准管理的技术体系尚未建立。
1.5 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但安徽省内目前没有相应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的综合培训机构,各地农业管理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普遍缺少这类既懂农业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复合型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2 国内智慧农业发展的经验
2.1 政策支持
国内的先进省份都早已出台落地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来引导智慧农业的发展。如率先提出“感知中国”战略思想的江苏省,先后出台了多项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发展规划,在信息、科研、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推进农业发展,为“智慧农业”及其产业链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财政支持[7,8]。浙江省投入大量资金补贴,支持“互联网+标准体系”“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农业经营”“互联网+农业监管”“互联网+农业服务”等发展模式。
2.2 科技研发支撑
农业发达省份也早已创建不同结构的农业科技研发系统,以促进本地智慧农业发展[9]。发达省份的农业科技研发系统组成主体多样化,但都基本以政府、高校的农业科技研发机构为重要主体,且政府为主要管理者、研发推动者,企业的重视程度各地略有不同,其他农业相关者紧密配合主要研发机构。比如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浙江省成立了浙江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0]。
2.3 科技创新应用推广
发达省份都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完善的配套规章制度和专项资金池以推进农业科研技术快速应用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当前许多省份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推广体系,并且科技创新应用成效显著[11]。如浙江省智能化农机技术形成了农业精细化、规模化发展的智慧农业生产线系统,帮助农场主精细化耕作并提质增效;黑龙江省利用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建立了个性化“网上农场”式农业运营新模式;新疆基于北斗自动导航与测控技术的农业机械,在其棉花精准种植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13]。
3 安徽省智慧农业的发展措施
根据国内智慧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安徽省本地特色,安徽发展智慧农业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五个智慧”,即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智慧食安、智慧电商及智慧农人。
3.1 通过智慧生产打造农业物联网
实施农业物联网项目和农业农村部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工程,形成大田生产物联网省级平台系统框架,建成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区)和示范点。结合绿色增产增效示范行动,聚焦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发展模式。重点关注现代农业示范区、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应用智能农业物联网设备,构建天地一体测控体系,实施智能化、精准化作业,实现农产品品质效益双提升。引导农产品加工数字化,立体式协同管理生产加工园区和互联互通各区域的“互联网+”农产品加工现代化示范基地,减少农产品损失,提高原料红利,增加农业附加值。
3.2 通过智慧管理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
通过梳理、整合,再造全省涉农业务系统,制订农业农村大数据目录与管理、元数据等标准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共享规范,进行农业农村分类分行业推进,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应重点在植保、土壤、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蔬菜价格和全省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及价格趋势等领域尝试开展数据挖掘,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综合平台的应急调度模块和分析预测模型,开展农业自然灾害、动物疫病疫情和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的高效透明。未来将具有支撑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精准监测农业自然环境,可查询可追溯农作物种业全产业链信息、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预警数据支持、创新农业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功能。
3.3 通过智慧食安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应用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农产品溯源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责任,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信心。安徽省应重点建立茶叶、都市“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安排有条件的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追溯试点,每个试点单位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贴。按照“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全面推广”的原则,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和重点产业突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有条件的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菜篮子”产品及茶叶、水果、中药材、坚果类等具有安徽特色的“三品一标”产品率先实施可追溯。将安徽省“三品一标”全部产品纳入到国家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管理,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
3.4 通过智慧电商打造农业电子商务
围绕农产品电子商务可视、可溯和可信电商建设,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探索依托邮乐农品、三只松鼠等品牌建设安徽农业产业化交易会网上展示展销平台,打造农交会。建立农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系统,以及农业服务商供应链的农业物流系统,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不同农产品联系起来。利用现有的配送物流企业,发挥好分工合作的优势,结合全省各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点和发展模式,实现客户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产销信息、农产品品种、农业物资的及时配送。
3.5 通过智慧农人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专题培训
全省各地要加强智慧农业培训,结合当地发展实际,
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强化各地领导干部、涉农单位干部以及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智慧农业培训,提高智慧农业应用普及范围和农业行政管理效能。组建省级智慧农业专家服务团队,主要参与农业信息化相关标准制定、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服务等工作。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已有的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相关知识培训,培育一批既懂农业信息化,又懂现代农业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和获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