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19-01-05颜莹洁张永涛焦圣群曹德强刘林顾召帅
颜莹洁,张永涛,焦圣群,曹德强,刘林,顾召帅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临沂276012)
蔬菜是涉及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在保证食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城乡居民就业以及推进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2018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使中国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标志着中国农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时期[2]。
临沂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合多种蔬菜生长[3-5]。临沂市蔬菜产业经过30 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地方特色明显、效益显著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一直位居全省前列[6-7]。目前,临沂市蔬菜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由增产向提质增效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对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化现状
1.1 生产规模稳中有升,设施栽培占比加大
各县区充分利用各自的地域优势,加快高产、高效的设施蔬菜发展。温室、大中棚、中小棚等设施大面积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设施栽培模式。据统计,2017 年临沂市蔬菜种植面积22 万hm2,总产量1 267.4 万t,总产值252 亿元,均略高于上一年度。其中,设施蔬菜栽培面积9 万hm2,大中棚、小拱棚和温室栽培面积分别达到5 万hm2、2 万hm2和2.4 万hm2。蔬菜园区(基地)有101 个,面积5 500 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 400 hm2。
1.2 蔬菜产业链日趋完善,产业集群特色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临沂市蔬菜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相衔接的产业化格局,龙头企业、市场与基地和农户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具有临沂特色的蔬菜产业集群。截至2017 年,临沂市共有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700 家,其中省级以上68 家,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带动农户167.9 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56.1%,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近1 564 家、家庭农场1 608 家。临沂市积极开展蔬菜精深加工、贮藏、运输相关的技术、产品研究和标准化制定,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推广,实现了延伸产业链、延长货架期,不断提升品质、提高附加值的目的。此外,还以“做优、做精、做强”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民种植蔬菜,帮助企业发展蔬菜加工业,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创建,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1.3 蔬菜“三品一标”培育有力,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临沂市致力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市“三品一标”认证蔬菜品种130 多个,90%的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100 余处,各类蔬菜加工企业800 余家,年综合保鲜加工能力近200 万t。2014 年兰陵县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苍山蔬菜”公共商标,创建了“苍山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战略体系及品牌传播符号体系[8]。同时打造了“九合韭菜”“龙湾西红柿”“庄坞牛蒡”等一批知名品牌,“苍山大蒜”入选山东省首批十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在第14 届全国优质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地标产品金奖。2017 年全国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沂南黄瓜”价值评估达23.51 亿元,位居全国第57 位,成为中国区域公用农产品百强品牌。
2 临沂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蔬菜集成技术应用效率低
近年来,临沂市蔬菜生产从栽培模式、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引进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连作障碍克服、水肥精准调控、轻简化栽培等先进技术[10],应用效果明显,但从技术的衔接融合性来看,集成应用效应还没有彰显,对于提质增效这个问题还缺乏系统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2.2 供需矛盾呈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特色蔬菜日益受到青睐,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蔬菜生产本身存在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产品的安全性和鲜食性等特征,在临沂市蔬菜供给侧方面的问题突出,生产和需求对接不够统一和高效,价格波动大,优质不优价,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
2.3 组织化程度低
临沂市蔬菜生产者仍然以小而散的个体为主,蔬菜专业合作社内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其组织化作用没有彰显;采后处理、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相对滞后,产业链后端价值开发不足;上市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产后附加值不高;配套冷链设施相对缺乏,贮藏能力严重不足;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整个蔬菜产业链的构建。
2.4 信誉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成
临沂市各县区大多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信息平台,将蔬菜的产地、农事管理、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和等级认证信息收集整理,录入可追溯系统,生成可追溯条码,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和电话进行信息查询,实现了对蔬菜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和有效追溯,但仍存在建成追溯点少、覆盖面小等问题,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尚未完全建成。
2.5 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不完善
2017 年临沂市蔬菜产业总产值达252 亿元,高于其它作物,居种植业第一位,同时也远远高于林业、渔业,可见,蔬菜产业在全市农业产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实施,对蔬菜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备,制约了临沂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集成健康栽培保障体系
3.1.1 加速良种普及率
品质提升,种苗先行。发展蔬菜产业必须从种子入手,加强种质资源创新,改进育种方法,将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一批优质新品种,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蔬菜良种,建立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让购买商品苗成为蔬菜生产的常态,进一步夯实临沂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
3.1.2 集成土壤生态改良技术措施
蔬菜生产要维护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生态化种植,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碳基肥料、微生物菌肥的应用,进行蔬菜秸秆还田,采用轮作、套作、间作等方式对设施土壤进行改良修复,提高设施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解决临沂市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板结等地力退化问题。
3.1.3 构建蔬菜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体系
选用高抗良种,实行远缘轮作、水旱轮作,综合培育适龄壮苗,合理配置株行距,优化群体结构,促进蔬菜健壮生长,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采用薄膜避雨棚、遮阳网棚室、防虫网棚室进行蔬菜生产;利用黄板、频振杀虫灯、覆盖银灰膜等方式诱杀害虫;采用温汤浸种、高温闷棚等进行物理消毒,积极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科学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控制农药残留,全面提高临沂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2 加快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提高蔬菜产值的关键,因此应针对临沂市蔬菜生产现状,加快蔬菜分级包装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实现分等分级[15];加快蔬菜保鲜膜、保鲜剂以及气调保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探明产地预冷、冷链物流等适宜的技术参数,形成蔬菜冷链物流技术规程。在此基础上,支持大型蔬菜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专营店,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标准化的物流体系。
3.3 加快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蔬菜生产者自律意识,充分运用“智慧蔬菜”成果,建立起蔬菜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管理系统。建立蔬菜产品档案,采集蔬菜生产各环节及产品认证、流通配送等数据信息,通过蔬菜产品商品条码、QS 或批号、二维码等获取蔬菜的溯源信息,并可将追溯数据按标准导入其他系统,实现供应链上各生产经营者、超市、批发市场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和便捷链接,方便消费者维权、监管者监督和执法者追责。
3.4 实施品牌战略
要充分依靠临沂市原有的区域优势,依托“产自临沂”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品牌蔬菜,打造知名新品牌,让“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口号叫响全国[16]。在山东农产品品牌建设摸索前行的道路上,临沂市作出的探索和成绩格外引人注目,临沂已经推出了一大批自己的名优品牌走向全国,“苍山大蒜”“沂南黄瓜”品牌价值分别为43.09 亿元、23.51 亿元。
3.5 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优化蔬菜产业布局和规模,完善蔬菜产业组织化发展和服务模式,建立“研发、种植、加工、销售”全覆盖的标准化流程,推广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方式,通过政策支持、政府引导、组织发动和典型示范等举措,发展壮大蔬菜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分散蔬菜种植户,使土地向种菜能手集中,实现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经营。
3.6 强化政策扶持
牢牢把握中央、省、市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将蔬菜产业列入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先支持的产业,争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蔬菜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增强政策供给与项目支撑。同时,结合临沂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扶持品牌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把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来抓。
3.7 推广“互联网+”,促进信息化与蔬菜产业深度融合
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该加快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对信息网络设施的投资,并对菜农和企业进行引导,使他们参与到信息交流平台中,逐步实现信息网络化在菜农中的普及;同时,建立蔬菜信息分析机制,创立有效的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使蔬菜生产者了解蔬菜发展的趋势,并适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