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金方》溻法治疗婴儿湿疹体会

2019-01-05程志鹏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湿疹药液皮损

程志鹏

(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婴儿湿疹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多发于1岁以内的哺乳儿,初起时自面颊部出现细沙样红色小丘疹,呈散在或密集分布,随后融合成片,逐渐波及至整个头部,甚至延及胸背部乃至全身。有的皮疹表面附着白色鳞屑,有的形成水疱、渗液、糜烂。因皮肤瘙痒难忍,患儿常哭闹无常,夜卧不安。本病易受外界刺激而使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张继东教授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山东省首批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 a余,经验颇丰。笔者跟师侍诊期间,博览名著,深研经典,挖掘并总结《千金方》中外治法治疗经验,结合导师张继东教授研制的湿疹Ⅱ号方,用溻法治疗婴儿湿疹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兹将应用溻法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组所选100例患儿均来自我院中医门诊及皮肤科门诊病例,患儿年龄均在1岁以内。男57例,女43例;年龄<2个月8例,2个~3个月26例,3个~6个月45例,>6个月21例;病程<1周70例,1周~1个月17例,2个~~3个月10例,>6个月3例。病变部位发于头面部78例,发于肢体屈侧及胸背部15例,泛发全身7例。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标准》。

2 治疗方法

溻法使用药方(本方为导师张继东教授经验处方——湿疹Ⅱ号方):黄柏、苦参、枇杷叶、马齿苋、地肤子、白鲜皮各30 g,苍术、生白术、泽泻、紫草各15 g,生甘草10 g。上药加水约3 000 mL,煮沸15 min~20 min,去渣留液,待药液温度降至30 ℃~35 ℃时备用。将脱脂纱布均匀叠成6层~8层厚作为敷料,大小与皮损面等大。将叠好的纱布放在药液中浸透,浸泡10 min 后取出,稍挤拧,待干湿合宜(以不滴药液为度),然后将浸过药液的湿纱布平放在皮损面上,稍加压,使之与皮损面均匀密合,5 min后取下。重复以上操作30 min,每日2次~3次。操作结束后用无菌棉球轻轻拭去残留药液。将剩余药液煮沸,冷却后备下次使用。

注意事项: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控制在30 ℃~35 ℃之间,以免烫伤患儿。当患儿皮损面积过大时,应分区湿敷。发际与手足部湿疹可改用渍法(即泡洗法),每次15 min~30 min,每日2次~3次。1周为1疗程,一般治疗1个~2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判定。治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消退70 %以上,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消退30 %以上,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皮损消退30 %以下,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所治100例患儿中,痊愈83例,好转10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00 %。其中治疗1个疗程(包括1个疗程内)痊愈患儿63例,占63.00 %。

4 典型病例

丁×,女,5个月。出生后3个月面部出现粟粒状红色丘疹,开始时仅局限于面部,湿疹密集,以后逐渐增多,遍及全身,严重时皮疹融合成片,皮疹糜烂面有浆性渗出,瘙痒难忍。患儿烦躁,哭闹不安。舌淡红,苔薄黄,指纹紫。经多种外用西药治疗,用药症状减轻,停药后湿疹复现,且日渐加重。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外发肌肤所致。给予溻法治疗,每次30 min,每日2次。经治疗5 d后,疹退病愈,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5 讨 论

唐代孙思邈所撰医学巨著《千金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书中所载的溻法为治疗多种皮肤病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湿疹表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等变化,婴儿湿疹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婴儿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西医学较难确定其具体病因,一般认为与食物过敏原有关。常见的食物过敏源包括[3]:奶制品、禽蛋类、海产品及水产品、水果、某些肉类等。有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儿湿疹患病率比较高,与母亲食谱中含有大量敏感食物有关。因此,母亲进食敏感食物也是婴儿湿疹高发的原因[4]。祖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为深刻,中医称本病为“奶癣”“胎癣”“胎敛疮”;急性渗出者称为“湿癣”,慢性无渗出者称为“干癣”。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就有“脉太过,则令人生热而肤痛,发为浸淫”的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癣候》对本病论述较多,如“湿癣者,亦有匡部,如虫行浸淫赤湿,瘙痒之多汁,成疮。”“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言儿饮奶,奶汁渍污儿面,变生此症”等。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这样描述本病:“此证初生如疥,搔痒无比。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冯楚瞻在《冯氏锦囊秘录》中提到:“此疮乃脏腑不和之气上冲,血热之毒上注,小儿阴气未足,阳火有余”所致[5]。笔者导师张继东教授认为,婴儿湿疹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张老分析造成婴儿湿热内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患儿母亲在孕期或哺乳期恣意饮食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伤及脾胃,致使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导致患儿禀受胎温热毒;第二,后天喂养不当,饮食偏于肥甘厚味,湿热内生。婴儿出生后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感外邪,风邪入侵肌体,内外两邪相搏,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为本病。总之,风、湿、热这一病理基础始终贯穿婴儿湿疹形成和发展变化这一过程中。

溻法历史悠久,是指将饱含药液的纱布或绵絮湿敷患处的一种外治疗法。临床将溻法分为冷溻、热溻、罨敷。汉代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溻法的记载。东汉时期医学名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介绍了溻法的应用,对溻法外治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溻法理论及应用范围至宋元时期日臻完善。如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伤寒撮要》中记载:“以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胸上,须爽蒸热,又渍令冷,如前用之,仍数易新水,日数十易。”[6]明清时代医家对于外治疗法的理论研究更加完善,集中体现在中医外治学著作《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的问世和溻法的外治理论体系的建立[7]。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8]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溻法过程中,中草药中含有生物碱、氨基酸、维生素及植物激素等中药离子促进透皮吸收,通过蒸气对身体的蒸腾作用,使皮温升高,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循环[9]。综合诸家论述,针对婴儿湿疹表现出的皮疹、瘙痒、糜烂、渗水等主症使用溻法治疗,是有坚实理论依据的。由于目前尚无确切疗效的药物能预防婴儿湿疹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笔者将《千金方》中溻法系统整理并将其应用于婴儿湿疹的治疗。中药溻方一般多选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之类药物进行治疗。本法所用的溻法药方——湿疹 Ⅱ 号方为导师张继东教授在总结多年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婴儿湿疹的特发症状归纳而成。方中黄柏、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枇杷叶、马齿苋、紫草三药合用,凉血除湿,祛风止痒;苍术、生白术、泽泻健脾燥湿利水;甘草性平味甘,解毒而调诸药。本方立意精妙,配伍科学,剂量精准,符合婴儿湿疹的病因病机特点。配合使用溻法取材方便,成本低廉,使药物快速有效直达患处,故临床疗效明显。同时,应用本方法治疗婴儿湿疹不经过口服,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环境对药效的干扰和作用[10],既解决了患儿惧怕抵触服中药的难题,又克服了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外涂带来的易于复发、皮损加重等不良反应,易于被患儿及家属接受。《千金方》溻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将浸有药汁的纱布置于局部皮损处,借温度使皮肤腠理开疏,使外治药液直达患处,并与患部皮肤紧密结合,利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具有简便易行、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疗效可靠稳定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湿疹药液皮损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儿童湿疹治疗和护理方法早知道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总有过敏、湿疹,可能是太讲究卫生惹的祸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治斑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