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2019-01-05朴昌华
朴昌华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比较高。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此疾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多痰、喘息、咳嗽,易发呼吸困难,病情反复发作,很难在短时间内治愈,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肺源性心脏病以及阻塞性肺气肿,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此次研究中选取本院收治的90 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后,对实验组采取中医内科治疗,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1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 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最小35 岁,最大79 岁,平均年龄(53.2±8.6)岁;病程最短4 年,最长10 年,平均病程(5.7±3.6)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龄最小36 岁,最大78 岁,平均年龄(52.9±8.4)岁;病程最短4 年,最长9 年,平均病程(5.5±3.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出现时间>2 年,每年发病时间>3 个月;胸片检查患者存在慢性支气管炎特征;肺部存在干、湿性啰音。排除标准:哮喘、肺癌、支气管扩张以及肺结核患者;存在咳嗽、多痰、喘息症状的其他心肺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给予患者支气管舒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采取辨证治疗的方式,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6 种证型,分别为脾肾阳虚证、痰热蕴肺证、痰湿壅肺证、燥热伤肺证、风热犯肺证以及风寒袭肺证,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2.1 脾肾阳虚证 主要症状为肢体怕冷,容易疲倦,浑身无力,痰较为清稀,咳嗽气短。采用六君子丸合并肾气丸加减治疗,能够起到纳气平喘,温肾健脾的作用。药物方剂:甘草、茱萸、陈皮与肉桂均10 g,白术、泽泻、半夏、熟地与附子均15 g,茯苓20 g,党参、淮山药均25 g。
1.2.2 痰热蕴肺证 主要症状为容易口渴、胸满气粗、咽喉疼痛、痰黄且浓稠,咳嗽喘促,采用桑白皮汤加减,能够起到化痰止咳及清热的作用,药物方剂:贝母、苏子、半夏均15 g,黄芩、山栀、杏仁、桑白皮均20 g。
1.2.3 痰湿壅肺证 主要症状为胸脘满闷、痰多色白、黏稠、咳嗽,采用三子养清汤合并二陈汤加减治疗,能起到化痰止咳、健脾燥湿的效果。药物方剂:甘草、苍术、陈皮、厚朴均10 g,莱菔子、苏子、半夏均15 g,茯苓20 g。
1.2.4 燥热伤肺证 主要症状为口干鼻燥、少痰或无痰、干咳不易咳出,采用桑杏汤治疗,能起到润燥化痰、疏风清肺的作用。药物方剂:梨皮、栀皮、豆豉、川贝、桑叶均3 g,杏仁4.5 g,沙参6 g。
1.2.5 风热犯肺证 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痰黏稠、黄涕、咳嗽气粗,采用桑菊饮加减治疗,能够起到宣肺化痰、疏风清热的效果。药物方剂:甘草、薄荷均2.5 g,菊花3 g,连翘5 g,芦根、杏仁均6 g,桑叶7.5 g。
1.2.6 风寒袭肺证 怕寒怕冷,鼻塞、痰色白、咳嗽气喘。采用三拗汤加味治疗。能够起到宣肺化痰、疏风散寒的效果。药物方剂:甘草、麻黄10 g,杏仁15 g。
每天用100 mL 水加入如上药物煎煮至300 mL,分3 次口服。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以参考文献[2]为标准分为无效、有效、显效、痊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口干口苦、呕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1 例头晕,2 例口干口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3/45);对照组患者中3 例头晕,5 例口干口苦,3 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11/4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无效2 例,有效10 例,显效15 例,痊愈18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6%(43/45);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9 例,有效11 例,显效12 例,痊愈13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6/4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在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发生在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部位,很容易导致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以及肺气肿等情况[3-5]。在中医中,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肺的问题导致的,另外,还与肾、肝、脾的功能失调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患者不断受到内邪、外邪干肺的影响,导致肺气受到损伤,气不化津,而津化成了浊痰,对气道造成阻滞,对气机造成阻遏,最终引起喘息、咳嗽、咳痰等症状。针对慢性支气管炎,采用西药虽然能够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但是容易反复发作[6-8]。此次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对照组采用了西药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中1 例头晕,2 例口干口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3/45);对照组患者中3 例头晕,5 例口干口苦,3 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11/4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无效2 例,有效10 例,显效15 例,痊愈18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6%(43/45);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9 例,有效11 例,显效12 例,痊愈13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6/4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药内科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