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护理
2019-01-05陆芝格
陆芝格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 江苏 南京 210001)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不仅在生活上给病人及家庭带来巨大改变,同时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1]。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引起尿路感染,肾积水等危害,严重影响病人生活,甚至导致肾衰,因此重建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病人综合康复的重点。2019年2月,我科收治了一名脊髓损伤病人,其入院时留置尿管。通过临床西医和中医的康复干预,病人的膀胱功能在大约半个月后恢复,现介绍如下。
1.病例资料
蔡某,男,27岁,2018年11月诊断为脊髓损伤,因二便障碍一直留置尿管,有2次拔管史均未成功。19年02月入住我科,一般情况可,带入尿管引出尿液色淡黄、内含白色沉淀物。入院后即建议其拔管但病人拒绝,经过沟通在第三天时同意拔除。入院第2天测得其残余尿约350ml,膀胱容量约450ml知晓病人膀胱容量正常,尿流动力学示膀胱逼尿肌无力。入院前3d制定饮水计划,第三天开始间歇导尿,每天六次,并指导膀胱功能训练。经过近3周的治疗,病人的膀胱功能恢复,尿色正常。从一天六次到四次、三次、一次到隔日导尿一次,至病人可以自行排尿,无需导尿。
2.康复护理措施
2.1 制订饮水计划
根据病人自已饮食习惯,与病人及其家人一起结合营养学,在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中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病人的饮水计划表,使饮水量能满足其生理需要及定期排尿的要求。表中设定该病人每日总饮水量2000ml ~ 2200ml:早、中、晚3餐的饮水量(包括汤)各约400ml,09:30、14:00、18:30饮水250ml~350ml,20:00到次日06:00不饮水,病人白天无输液,也未进食冬瓜等利尿食物。
2.2 间歇导尿
进入恢复期后,为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应评估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尽快拔除尿管、制定个性化治疗模式。间歇导尿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证据等级A)[3]。根据饮水计划制定导尿间隔时间,根据残余尿量制定导尿的频次,使膀胱有规律的充盈与排空,从而刺激膀胱功能恢复[4]。该病人在住院第3天同意拔管,残余尿约350ml,导尿6次/日;第4天~第6天残余尿210m~260ml,导尿4次/日;第10天~第12天残余尿100ml~120ml,导尿1次/日;第15天~第16天残余尿少于70ml,停止导尿。间歇导尿包括无菌间歇导尿和清洁间歇导尿。该病人在尿管保留期间有尿路感染,所以进行无菌间歇导尿。具体步骤:1导尿前要求病人小便:取坐姿,听流水声、洗会阴等诱导排尿。2严格无菌操作,用亲水涂层导管进行导尿。3帮助病人穿衣、取适宜的姿势并做好相应记录。
2.3 中医康复护理
中医认为脊髓损伤可引起肾亏损、膀胱流失、气化不利而导致排尿困难。治疗肾损害、阳气不足、膀胱气化不良等。取三穴:气海、关元、中极:气海有益肾固精、培补元气之功;关元可补益下焦、以利膀胱气化;中极可益肾兴阳、助气化、利小便。用中药热奄包热敷此三穴,以发挥培元固本、调摄膀胱、通利气机的作用[5]。同时中药热敷还可活络肾阳。中药热奄包成分:吴茱萸200g、粗盐200g:吴茱萸能活血化瘀、助肾阳,粗盐为介质,装包后放入微波炉,选高火加热2分钟后取出,加一层包布包裹后置于上述三穴处回旋运转约30分钟,每天2次。利用温度使药物渗透到经络和血管中达到治疗效果。体现中医治疗的简单、安全、有效。
2.4 膀胱功能训练
行为训练:通过系统训练产生强化帮助建立行为习惯。定时排尿:鼓励病人在饭前、清晨及睡前半小时排尿,使其定时排尿,养成规律排尿的习惯;延时排尿:目标是让病人排尿间期可达3h~4h且不发生失禁。
反射排尿训练:导尿前半小时,寻找刺激点:轻轻拍打大腿内侧1/3或耻骨上部、以手拉动阴毛或刺激肛门、温水冲洗会阴等引起膀胱收缩而产生排尿。
盆底肌训练:指导病人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自主收缩盆底肌肉 (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维持5s~10s再放松,重复10次~20次,每日3组。
2.5 心理护理
病人及其家属因对饮水计划和间歇导尿不够了解等原因拒绝拔管,通过护士为病人做健康宣教:解释目的和意义、告知配合和注意事项等,病人的负面情绪缓解,且能理解与配合。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所增强。
3.讨论
神经性膀胱患者应在进入恢复期后尽快拔除尿管,严格执行个性化饮水计划,确保足够的饮用水量,达到每天约2000ml的尿量,并采用间歇导尿,这对保护甚至恢复膀胱功能有重要意义。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在西医康复锻炼的同时结合中医康复技术,能保护肾功能并能重建控尿机制、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促进病人生理、心理同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