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合理应用评价
2019-01-05杨丽萍
杨丽萍,陈 丽,胡 丹
(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20)
质子泵抑制剂(PPIs)通过特异性和非竞争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降低后者活性而强效抑制胃酸分泌。PPIs作为多数酸相关性疾病首选治疗药物,在治疗和预防应激性溃疡(SU)、急性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卓-艾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等疗效较好,临床应用较安全,但近年来其不合理使用情况逐渐凸显,潜在的用药风险日益增多[1],既影响患者用药安全,又增加其经济负担。自2016年4月以来,我院组织了PPIs等重点监控药品的合理用药培训和考试,每月监控用量,开展专项点评,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处罚,向全院通报点评结果等。根据现有有关PPIs临床应用和处方点评的共识、指南[2-6],回顾性评价我院PPIs临床使用情况,分析医院采取加强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后,PPIs临床合理使用变化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通过我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2016年每月30份使用PPIs的医嘱,共360份。评价内容有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特殊人群、临床诊断),用药不适宜原因(包括药物选择、适应证、溶剂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不合理情况。
1.2 评价标准
参考药品说明书及《四川省医疗机构质子泵抑制剂处方点评指南》《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版)》《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 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合理用药率
共发现PPIs不合理医嘱29例,占总抽取医嘱的8.06% (29 /360)。第 1,2,3,4 季度医嘱不合理率分别为 4.17% (15 /360),2.22% (8 /360),1.11% (4 /360),0.56% (2/360),第 2,3,4 季度均低于第 1 季度(P<0.05),其中第 4 季度最低。
2.2 不合理医嘱分类
29例不合理医嘱类型包括治疗应用无适应证(4例),预防应用无适应证(9例),药物选择不合理(5 例),给药时机不合理(1 例),用法用量不合理(1 例),溶剂选择不合理(2例),疗程不合理(7例)。
3 讨论
3.1 适应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 年,上海)》[3]指出慢性胃炎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为目的,包括炎症、萎缩及肠化等。慢性胃炎是否选用PPIs治疗需根据不同的情况,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征,并结合相关内镜及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非都需常规选用PPIs,尤其是注射剂型。如HP阳性的慢性胃炎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消化不良症状者,推荐根除HP,需使用PPIs;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则使用促动力药。本研究中,呼吸内科2例急性支气管炎及心内科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合并慢性胃炎,患者仅感腹胀、恶心,无功能性消化不良,无明显反酸、上腹痛,HP检查示阴性。但医嘱均为铝碳酸镁片联合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评价为无适应证用药。
PPIs预防用药主要用于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超过48 h、严重颅脑外伤等可能引起 SU 情况的预防[2,7]。本研究中发现无指征预防用药医嘱9份,骨科3份,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及耳鼻喉科各2份。上述手术如前列腺手术、声带息肉摘除术等均未涉及重要脏器、血管,非复杂大手术,均不符合SU高危因素,不需预防用药。
3.2 药物选择
我院使用的PPIs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对于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抗”治疗且具有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常使用PPIs预防消化道出血。在代谢过程中PPIs与氯吡格雷可能竞争同一结合位点,从而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疗效减弱。《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6]提示应尽量选择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少的泮托拉唑、雷贝拉唑,不推荐使用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本研究中,3例使用PPIs预防“双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仍选用了奥美拉唑。
PPIs是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治疗时需维持胃内pH>4的时间不得少于18 h,单剂量PPIs治疗无效时可改用双倍剂量,此时应分2次分别于早、晚餐前服用。根据PPIs药代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学特点,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维持胃内pH>4的时间较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短;另外,埃索美拉唑和雷贝拉唑抑制酸速度更快,可快速缓解症状,提示维持治疗和按需治疗的效果均优于其他品种。本研究结果显示,有2份医嘱选药不合理,选用泮托拉唑肠溶片40 mg每日早餐前1次治疗GERD,用药1个月后疗效不佳,而医嘱既未调整方案,也未调整剂量。
3.3 给药时机
SU多发生于术后2~6 d,对严重创伤或高危人群等需要预防应用PPIs时,宜在疾病发生后立刻静脉给药,或手术后1 d内给药;对拟行重大手术的患者,若估计术后可能并发SU,宜于术前1周内口服抑酸药,以升高胃内pH[2];对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患者,如选择非高致吐性药物时,建议化疗当日静脉给予单剂PPIs;如选择顺铂等高致吐性药物化疗时,可在化疗期内连续5 d静脉应用PPIs[8];预防SU首选口服制剂,当效果差或患者不能口服时才选择静脉给药。所抽查病历大部分能合理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尤其是重症监护室(ICU),但骨科1例拟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术前1周内未口服抑酸药(PPIs或H2受体拮抗剂)预防,而是于术后第2天才开始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为预防应用时机不合理。
3.4 用法用量
PPIs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时,一般推荐使用每次20~60 mg、每日1~2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4~8周可以治愈[9]。治疗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时,宜使用大剂量或/和增加频次,用量可增加至每次80 mg,每日2次,也可在大剂量静脉注射后,再以 8 mg /h 静脉注射 72 h[10]。PPIs用于预防 SU 时,推荐用法为每次40~80 mg,每日1~2次;对于ICU的严重创伤或高危人群,预防SU的用药频率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至每 12 h 1次、每 8 h 1次,甚至更多[11]。本研究中,1例严重创伤患者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40 mg,每日1次后仍发生消化道出血,除应考虑病情进展的因素外,还应考虑与给药频次不正确导致有效药物浓度不足有关。应提醒临床医师重视,并充分评估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频次和剂量,避免贻误病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3.5 溶剂选择与配伍禁忌
溶剂选择与用量:PPIs呈弱碱性,一般推荐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pH 为 4.5 ~7.0,pH 约为 6)100 mL作为溶剂,稳定性相对5%葡萄糖注射液更高。另外,规定溶剂量一般不超过100 mL。溶剂量过多,配置后的注射液pH降低,且滴注时间延长,稳定性下降,配置后放置或使用中均易出现变色或产生沉淀等。本研究中发现,2份医嘱溶剂选择不合理,分别为奥美拉唑钠和兰索拉唑的注射剂型,溶剂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另1份医嘱选用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溶剂量偏大。
静脉用PPIs的配伍:静脉用PPIs的稳定性受溶液的pH、温度、光线和金属离子等多因素影响,与其他药物混合输注时,易发生理化变化而出现配伍禁忌[12]。如维生素C注射液加入PPIs中可发生混浊,另还有多种药物与PPIs配伍输注或上下组衔接输注时可发生化学变化。本研究中未发现有PPIs与其他药物配伍输注的情况,但因应用广泛,故在输液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药物上下组衔接输注时要冲管。
3.6 疗程
疗程与疾病种类密切相关,因治疗性用药的疗程大多较长,故未纳入非本研究范围。本研究中主要评价其预防用药疗程,特别是预防SU。《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 版)》[2]中建议预防 SU 首选 PPIs,推荐在原发病发生后以标准剂量PPIs静脉滴注,每12 h 1次,连用一般不超过3 d,当患者病情稳定可进食或耐受肠内营养、症状好转或转入普通病房后可改为口服用药或逐渐停药。调查发现7份医嘱(分别为肝胆外科2份,呼吸内科和消化内科各1份,骨科3份)存在用药疗程偏长的情况。如消化内科1例结肠息肉切除术,术后愈合良好,患者7 d后能自主进食,但仍继续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直到出院,共用药18 d。
3.7 用药监护
PPIs的短期应用有较好的耐受性,药师应告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警惕,如有头晕、头痛、恶心、腹痛、皮疹、瘙痒、便秘等不适时要及时告知医务人员。长期大量应用PPIs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营养物质(维生素B12及铁、钙、镁等多种矿物质)吸收异常,感染(肺炎、肠道菌群紊乱),胃肠道黏膜增殖异常,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骨折)等风险增加。对于长期服用患者,临床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选用适宜的药物、剂量、途径、疗程等,有效降低上述风险。
4 小结
我院经采取培训、点评、考核等加强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一系列举措以来,PPIs的不合理率从16%降至3%,合理率逐渐提高,不合理用药情况得到持续改进,但仍存在不合理现象。目前,国内已有指南、共识等指导PPIs的合理应用。不同种类的PPIs抑酸强弱各有差异,其药代动力学/药物效应学亦有所不同,临床应用应个体化,尽量采用小剂量和短疗程,不仅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还具有重要和深远的药物经济学意义。临床应避免滥用现象,建议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医院继续加强处方点评及完善信息化干预,增大行政干预的力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