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2019-01-05万遂如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当动物机体产生免疫抑制时,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出现异常。在单一原因或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损害,可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对各种疾病高度易感,严重危害着动物的健康生长。目前,许多养猪场的猪群中广泛存在诱发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造成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生产性能下降,严重者发病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猪群中产生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危害性与防控技术措施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1 造成猪群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与危害性
1.1 传染性因素
1.1.1 病毒性传染病 猪蓝耳病(PRRS)、圆环病毒2型感染(PCV2)、猪瘟(CSF)、猪伪狂犬病(PR)、口蹄疫(FMD)、猪流感(SI)、猪细小病毒病(PP)等。
1.1.2 细菌性传染病 喘气病(MPS)、传染性胸膜肺炎(PCP)、副猪嗜血杆菌病(HPS)、沙门氏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1.1.3 寄生虫病 弓形虫病和旋毛虫病等。
上述各种病原体对猪体内的单核细胞、吞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严重影响到免疫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造成猪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自身稳定的三大功能被抑制,明显降低了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力。比如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猪体后,首先侵害猪的肺泡巨噬细胞,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引起T细胞亚群发生改变,导致全身性血栓形成,出现血管炎,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与空泡化,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的细胞因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猪体免疫抑制。又如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体后可使血液中单核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增加,致使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意味着T细胞和B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从而缺乏免疫应答。又如肺炎支原体感染猪体后能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严重影响到呼吸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造成猪体免疫抑制等。
1.2 非传染性因素
1.2.1 动物遗传因素 动物先天性免疫缺陷、染色体异常、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先天性脾脏发育不全等,都会造成猪体免疫抑制。先天性免疫缺陷表现为机体免疫功能严重不足或缺乏,造成免疫缺陷病(IDD)的发生,临床上常见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混合性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多数伴有染色体异常,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并伴有动物软骨毛发发育不全症,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发生。先天性染色体异常还可引发Nezelof综合征和腺苷脱氨酶缺乏症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又称致死基因特性A46、遗传性锌缺乏症、多汗综合征和Adema病,并伴发血液中T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动物生长迟缓、消瘦、虚弱、易感染各种病原体,最终造成细胞免疫缺陷。先天性脾脏发育不全可引起动物体液免疫缺陷等。
1.2.2 营养因素 猪体内缺乏维生素A、B、C、E等;缺乏微量元素铜、锰、锌、铁、硒等。因为这些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可直接影响猪体免疫器官的发育,阻碍T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与增殖,造成猪体免疫系统萎缩、免疫应答功能障碍,导致非特异性免疫力低下,易诱发各种疾病。
1.2.3 毒素因素 长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易造成霉玉米毒素中毒,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烟曲霉毒素及赭曲霉毒素等,对猪的危害性很大。因为这些毒素可引起猪的肝细胞变性、坏死;溶解淋巴细胞;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与核酸的复制,导致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全面下降,诱发各种疾病。
1.2.4 药物因素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防治疾病时又大量使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等,沙星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及驱虫类化学药物等滥用与长期使用,不仅可造成耐药性“超级细菌”的出现,药物残留,而且会严重破坏猪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使其免疫抑制,免疫力低下。又如卡那霉素对T细胞和B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新霉素与土霉素、四环素对某些疫苗免疫有抑制作用;地塞米松可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造成机体免疫抑制。
1.2.5 理化因素 重金属汞、铝、铅、砷等;工业化学物质氟、苯酚类、甲醛类消毒剂、杀虫剂等能毒害免疫器官,破坏猪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非特异性免疫力。此外,放射线与紫外线等,可杀伤骨髓干细胞,损害造血干细胞,导致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丧失。
1.2.6 疫苗因素 给猪只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时,如果超大剂量注射疫苗、接种次数频繁、接种疫苗种类过多,以及灭活疫苗中的福尔马林与某些不良佐剂等的作用,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易诱发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与免疫麻痹。因为抗原是诱导免疫应答的始动因素,故抗原的质与量对免疫应答的发生和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免疫应答的程度随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强,如果抗原的质不佳,量又超过了此范围,则会降低免疫应答反应而形成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
1.2.7 应激因素 气温过低或过高;饲养密度过大,拥挤;分娩、去势、剪牙;断奶、转群、换料;长途运输,急促驱赶猪群;接种、噪音等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均可促进猪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影响免疫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导致猪体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力下降,诱发应激反应,造成猪体免疫抑制。
引发猪体产生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往往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互为因果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相互产生协同作用,致使猪只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得病原体多元化、病情复杂化、症状多样化,给防控工作增大了难度。因此,对疾病要重视科学的诊断,全面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实施综合防治,方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 防控技术措施
在预防猪群发生免疫抑制时,要采取综合的防控技术措施,重点是首先要控制好猪群中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因为传染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危害性更大、更严重。当然,也不可忽视非传染性因素的存在,因而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全面构筑起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道屏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体的免疫抑制的问题,从而保障猪只健康生长。
2.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全面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
2.1.1 搞好“三管”:养猪场要管理好饲养人员与技术人员、管理好猪群,管理好饲养环境,粪污、污水及污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2.1.2 猪群要实行分群隔离饲养,落实“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防止疫病交叉传播。
2.1.3 猪舍要保障“三度”(保证猪舍内的正常温度、湿度、适宜的饲养密度)、保持“两干”(舍内要清洁干净、干燥),坚持“一通”(猪舍要四季通风、冬暖夏凉,空气流动,阳光充足)。猪只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2~26℃(仔猪出生后15 d为30~28℃),相对湿度为60%~70%。
2.1.4 做好“五定”: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定期灭鼠、定期杀虫、定期对猪群进行检疫与监控,防止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1.5 养猪场只准养猪,不准饲养其它动物,防止疫病相互传播。犬要少养,禁止与猪接触,并驱赶鸟类,净化养猪生态环境。
2.1.6 养猪场种猪配种、母猪分娩、产仔和仔猪出生、断尾、剪牙、断奶、转群、换料、免疫接种等各个环节,都要按有关技术操作规程实施,保持猪体的自体稳定,防止各种应激反应的发生,避免诱发猪只发生免疫抑制。
2.2 饲喂营养全价的优质饲料,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供给猪只的饲料一定要营养全价优质,科学搭配,绿色环保。尽可能使用低氮饲粮和氨基酸平衡饲粮,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特别要注意添加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维生素A、维生素E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硒、锌、铬等的用量),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因为这些营养物质是保障猪只的免疫力与抗病力的物质基础,只有把猪只饲养管理好,坚持“管重于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控”的方针,方可有效保障猪只健康生长,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各种霉菌毒素对猪只生长与生产危害性很大。严重发霉变质的饲料应坚决废弃,轻度发霉的饲料可用清水反复冲洗3次,再用0.1%漂白粉水浸泡3 h,然后再用清水冲洗3次,可除去60%~90%的毒素。烘干或晒干后,粉碎并拌入脱霉剂后再饲喂猪只。只能用于饲喂肥育猪,不准用于饲喂仔猪与种猪。除霉剂或脱霉剂要选用复合型的防霉剂,因为其不仅吸附毒素的能力强,效果好,而且对猪只无毒副作用,安全使用方便。如市场上销售量大,信誉高的优质品牌产品—梅源清(含有酵母细胞壁、枯草芽孢杆菌、复合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等)。这是一种复合型的防霉剂,超微粉酵母细胞壁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且表面凹陷,能大量吸附毒素而且不易脱落。酵母细胞壁中葡聚糖能增强猪体抵抗各种病原感染的能力,并可活化免疫系统,提高猪体的免疫力,保持其生理机能稳定平衡;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将毒素排出体外。枯草芽孢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许多活性物质和有机酸,对病原菌有极大的抑制作用,还能刺激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刺激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水平,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复合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被毒素损伤的肠道,修复肠道系统的功能,提高猪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使用时,以每100 g梅源清粉拌料1 t或者对水2 t(根据需要用量可增加50%),连续饲喂或饮用,可长期使用,无任何副作用,安全效果佳。
2.3 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实施疫苗免疫预防
使用疫苗免疫接种,是养猪场防控疫病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也是提高猪体特异性免疫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养猪场要根据当地动物疫病发生的种类与流行规律,结合猪场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抗体检测结果,全面认真的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符合猪场实际的免疫程序,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机,有计划地实施疫苗免疫接种。目前,养猪场重点要搞好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免疫预防,比如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及病毒性腹泻等疫病,重点预防、常年坚持免疫接种。猪蓝耳病的免疫预防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建议使用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不要盲目使用。细菌性疫苗除肺炎支原体与链球菌疫苗之外,其它的细菌疫苗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生物兽药保健预防可发挥良好的作用。疫苗免疫接种不是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次数越多猪只的免疫水平就越高,猪只就健康,千万不要过度依赖疫苗免疫预防。生产实践已证实,疫苗免疫接种的种类过多、注射剂量过大、接种次数频繁均会降低猪体的免疫应答,导致猪体产生免疫耐受和免疫麻痹,最终造成免疫失败,而且浪费疫苗,增大了养猪生产的成本,得不偿失。
给猪只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时,应配合使用动物免疫增强剂,如目前使用较多,效果又好的产品有猪用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4等。用生理盐水或疫苗稀释液将免疫增强剂稀释溶解,然后与弱毒活疫苗混合肌注,与灭活死疫苗则不能混合使用,需分别肌注,因为灭活疫苗含有福尔马林,可破坏免疫增强剂的生物活性。使用剂量为:仔猪每头0.25 mL,中猪每头0.5 mL,大猪每头1 mL。如果第1次接种疫苗时已使用免疫增强剂,在7 d内再接种另一种疫苗时,可不需要再使用免疫增强剂。接种疫苗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可明显提高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与疫苗的免疫效果,使免疫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长、缩短免疫空白期,降低免疫抑制造成的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的发生。同时还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免疫接种引起的应激反应等。
2.4 药物保健预防
养猪场实施药物保健预防是猪场防控疫病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保健预防用药原则是应根据当地猪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特点、季节性,结合养猪场猪群状况与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对不同日龄和不同生产阶段的猪只,有针对性选择优质药物,有计划地实施投药进行保健预防。其目的是要达到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保障猪只的生产性能,防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保健预防用药不要使用抗生素与激素类药物,可使用抗生素替代品,比如猪用基因工程干扰素、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免疫核糖核酸、免疫球蛋白粉、胸腺肽等;中兽药制剂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柴胡多糖、板蓝根多糖、鱼腥草多糖、甘草多糖、穿心莲粉、猪苓多糖等;生物抗菌药物如抗菌肽、细菌素、溶菌酶、植物内生菌等;生物饲料添加剂如微生态制剂、益生菌、酸化剂、功能性氨基酸及功能性蛋白小肽等。这些制剂均具有作用高效、安全、无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无药物残留、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通过饲粮中或饮水中添加,经饲喂或饮用实施保健预防,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药物保健预防制剂。实施药物保健预防时,要针对性的选用有批准生产文号、正规企业生产的品牌兽药,按药物说明书规定的用药剂量与用药方法使用,不要任意增大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要长期投药,更不要滥用药物,严防事故的发生。针对当前猪群中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毒力与致病力增强;猪群免疫抑制状况严重和养殖环境的污染等,可采取联合用药进行保健预防,效果会更佳。防治实践证明,细胞因子制剂与中兽药制剂与生物抗菌药物均可联合使用,安全、效果好,可充分发挥不同药物的相互协同作用,扩大抗菌谱,增大药效,提高预防效果。保健预防方案介绍如下,可结合养猪场生产实际选用。
2.4.1 保育仔猪的保健预防方案
方案1:清开灵粉1 000 g、免疫核糖核酸600 g、白细胞介素-4(400 g)、抗菌肽 300 g,拌入 1 t料中,连续饲喂10 d。
方案2:穿心莲粉1 000 g、干扰素600 g、转移因子400 g、溶菌酶300 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10 d。
方案3:双黄连粉500 g对水1 200 L,免疫球蛋白粉400 g、细菌素300 g、电解质多维600 g,对水1 t,混合饮用 10 d。
以上方案可根据断奶仔猪的实际状况,结合不同的季节选用。一般仔猪断奶前3 d开始使用,断奶后转入保育舍后再使用7 d。能有效预防仔猪断奶应激、营养应激、温度应激、环境应激以及防止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2.4.2 肥育猪与后备种猪的保健预防
方案1:清瘟败毒散1 500 g、干扰素800 g、转移因子400 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7 d。
方案2:大清解毒散1 500 g、免疫核糖核酸800 g、白细胞介素-4(400 g),拌入 1 t料中,连续饲喂 7 d。
方案3:柴胡散1 500 g、免疫球蛋白粉800 g、抗菌肽400 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7 d。
以上方案于保育猪入肥育舍开始和引入种猪进场第1天开始使用,连续饲喂7 d。肥育猪出栏前2个月,后备种猪配种前1个月再进行第2次保健预防,连续使用7 d。可有效预防各种病毒性疫病与继发细菌性感染,可使种猪安全发情配种,母猪健康妊娠,肥育猪健康出栏。
2.4.3 生产母猪的保健预防
方案1:黄芪多糖粉1 200 g、干扰素 800 g、转移因子400 g、溶菌酶300 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 7~12 d。
方案2:鱼腥草散1 500 g、免疫核糖核酸800 g、白细胞介素-4(400 g)、细菌素 300 g,拌入 1 t料中,连续饲喂 7~12 d。
方案3:香菇多糖粉1 200 g、免疫球蛋白粉800 g、转移因子400 g、抗菌肽300 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 7~12 d。
以上方案可于母猪妊娠2个月后实施1次;产仔前1周与产仔后5 d再实施第2次保健预防。能有效预防繁殖障碍综合征、各种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产前产后便秘以及“三炎征”(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腺炎)的发生,保障母仔健康,防止难产与胎衣不下、无乳征的发生等。
2.5 建立严格的疫病监测与检测制度
规模化猪场,特别是种猪场一定要建立严格的疫病监测与检测制度。每季度要检测1次猪群中的免疫抗体水平,每半年监测1次疫病流行动态,重点是监测猪口蹄疫、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猪流感和病毒性腹泻等疫病。通过抗体水平检测与疫病监测,可系统掌握猪群中疫病流行动态和危害程度,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免疫程序是否科学合理,为养猪场进一步制定与调整相应的疫病防控措施、改进疫苗免疫接种程序,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做到心中有数。检出隐性感染猪只立即淘汰,可净化猪群,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技术,尽可能降低因发生疫情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6 严禁滥用抗生素
在防控猪群免疫抑制中要严禁滥用抗生素。许多研究报告证实,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新霉素和氯霉素等抗生素,能严重损害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猪体的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氟苯尼考本身对猪体就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痢特灵和卡那霉素对猪体内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造成疫苗接种免疫失败。滥用抗生素还易产生耐药性菌株,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还可造成药物在猪体内残留并引发机体二重感染以及污染生态环境等。通过动物性食品危害人类的健康,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不仅严重危害养猪场的安全,而且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在目前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一定要树立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的理念,加快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与《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禁在猪的饲粮中添加抗生素,在养猪生产中滥用抗生素,确保动物健康、人类健康、动物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这是发展养猪生产的最终目标。
2.7 养猪场要积极开展疫病净化工作
养猪场开展疫病净化工作,清除疫病的病原,增强猪只的健康,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是实现生态健康养猪、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对产生免疫抑制重要疫病,如猪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疫病,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疫病监测与检测体系,又可提供相应优质的免疫用的疫苗和快速、准确、特异、敏感的疫病鉴别诊断方式与试剂盒。因此,可通过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疫病监测与检测发现患病组织和感染猪只,再经过淘汰感染阳性猪只;实施严格消毒,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粪污与污水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健康猪群,可以达到净化猪场疫病之目的。目前,国家正在结合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以种猪场为龙头,有计划的带动规模化养猪场和自然区域的疫病净化工作。养猪场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参与以猪场为单位的区域性水平净化疫病的工作,这是养猪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养猪场特别是种猪场一定要高度重视猪群的疫病净化工作。
2.8 病猪的治疗
对猪群中发生疫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采取细胞因子疗法、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对症治疗与支持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实施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方案推荐如下,可根据猪群发病情况选用。
方案1: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 mL)、基因工程干扰素(每40 kg体重1 mL,重症加量)、猪用转移因子(每40 kg体重1 mL,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次;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或头孢拉定),每千克体重5 mg,每日1次,连用3~4次。
方案2:灵芝多糖注射液或香菇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 mL)、免疫核糖核酸(每25 kg体重1 mL,重症加量)、白细胞介素-4(每30 kg体重1 mL,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次;同时肌注施美芬(第4代头孢菌素),每25 kg体重2 mL,每日1次,连用3~4次。
方案3:清开灵注射液(牛黄、黄芪、金银花、水牛角、栀子、黄连、连翘、甘草、石膏、益母草等),小猪每次每头10 mL、中猪20 mL、大猪30 mL,加干扰素和转移因子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 d;同时肌注长效多西环素注射液,每25 kg体重2 mL,每日1次,连用3~4次。
方案4:病猪不食,注意饮好水。电解质多维700 g、葡萄糖粉 700 g、维生素 C 200 g、抗菌肽 400 g、黄芪多糖粉500 g,对水1 t,连续饮用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