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冬虫夏草的记载

2019-01-05

中国食用菌 2019年8期
关键词:冬虫夏草虫草奇特

马 松

(河南科技大学 应用工程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冬虫夏草是中医药中最为珍贵的,地最为奇特的一种药材,其入药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丛新》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冬虫夏草的产地,以及其冬天为虫夏天为草的特性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描述。由于其奇特而珍贵,并且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因此其身价不菲,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因此也常常出现在一些明清笔记小说中,特别是清朝的文学作品中记述得更多。

清朝康乾盛世,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4次民族大融合的高峰。随着清朝政府对中国西南边陲的着力开发,长久的封闭于内地的人们,第一次接触南边新奇的世界,一下子眼界大开,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奇花异草无不感到新奇,在言谈中就更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由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使得那里的奇异物种显得更神秘莫测。特别是冬虫夏草这种奇异物种,它随着季节的变时而为虫、时而为草幻化不定的生物特征,更加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甚至是文人雅士相聚的重要话题,于是就渐渐出现于文学作品中。

1 明清笔记小说中对冬虫夏草奇特形状的描述

1.1 对四川产地冬虫夏草的描述

自古以来四川就有天府之国之称,更是古代文士辈出之地,而且又是连接西南与内地的枢纽,也是由中原进出西南的门户。因此,四川所产的虫草,在明清的笔记小说中记载的就特别多,典型的有陈庸所写的《樗骰轩丛牍》中的一篇笔记。在这篇笔记中,他生动地记述了冬虫夏草奇特的形状和它的变化。这篇日记的意思是:嘉庆八年的冬天,他的叔叔从四川秀县归来,带回一个小东西,其形状像蚕一样,长约1 cm,尾巴是一根草,大约有两寸长。问叔叔这是什么东西,他说这是小金川产的冬虫夏草。这种虫子本性耐寒,所以冬天到处爬行,而到了夏天就钻进了土里,肚子里的精液就化成了绿草,从尾巴上长出来。等到这种小草长到1 cm~2 cm高的时候,虫子就死了。这种金川产的冬虫夏草,还见于李心衡所写的《金川琐记》,在他的书中,则是对冬虫夏草奇特形状以及采挖的具体记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冬虫夏草出生的时候,先抽出一缕草芽就像老鼠的尾巴,与其他细草杂生其间。挖采它需要爬在地上慢慢搜寻,发现它的芽再挖出他的根。每年只在4月中旬到5月上旬开始采挖,如果太早了虫子还没有变化,太迟了虫子就变成了草,就没用了。在秦武域的《闻见辨香录》中,也能够看到对冬虫夏草的记述:冬虫夏草产自四川的嘉州、打箭炉等地,夏天是一丛绿草,冬天则变成蠕动的小虫,有3 cm长,一半是带叶子的草,叶子韭菜一样;另一半则如同蚕蛹。朱排山的《柑园小识》中也有对冬虫夏草的记载:冬虫夏草产自打箭炉,冬天长在土中如同蚕蛹,比蚕蛹稍微小一些,有口有眼,有6对足。长在其身体上的草苗有三四片叶子. 还有一本叫《青黎余照》的书,也写到了冬虫夏草:四川产冬虫夏草,刚长时的形状像蚕蛹一样,有白毛,能动;到了夏天,其身体上长出草苗,大约有几寸长;到了冬天,草苗枯槁,但它的根长在地里。在严寒的积雪山地上,常常还能够看到它在移动。以上这些明清笔记中,大多都是对冬虫夏草的形状的具体而生动的描述。

1.2 对云贵高原冬虫夏草的记载

明清笔记小说除了对四川产的冬虫夏草有记载之外,对于云南、贵州出产的虫草也有记载。如清代纪晓岚所写的《姑妄听之》,徐崑所写的《柳崖外编》都对这两地所产的冬虫夏草有文字记述:云南有一异物种,叫冬虫夏草。冬天是虫, 夏天就变成草。虫体的形状就像蝉一样,颜色稍微发黄。草的形状如同韭菜叶。到了夏天,虫子将头钻进地里,尾巴就长出草苗,与其它杂草长在一起,不仔细辨别就不知道其是虫子。到了初冬,草逐渐萎黄,虫子就从地理钻出来慢慢蠕动,尾巴上带着的草还簌簌的动着。以上这些明清笔记小说中对冬虫夏草的记述,有的是亲眼所见,有的是口口相传的道听途说。但是,他们对于冬虫夏草的生长地、具体的形态、采集的时间、搜寻的方法都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述。特别还对幼虫染病时长出的菌丝白毛,这一染病最初时期的状态、病虫将死入土前的特性都有着生动的描写。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作者对冬虫夏草的特别关注,以及人们对其观察非常细致。

2 明清文学作品中对冬虫夏草奇异特性的记述

2.1 明清文学作品中冬虫夏草的特异性描述

冬虫夏草,其实是蝙蝠蛾幼虫感染了虫草菌所致的一种病态。由于当时人们的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人们对这种病态变化并不明了,反之对其既是植物又是动物的特性感到不可思议,又神秘莫测。如齐学裘的《见闻续笔》中就曾写道:有一种东西叫冬虫夏草,冬天是虫,慢慢蠕动,有头有尾。夏天则变为一株草,颜色紫翠相杂。山里人把它从土里取出来,一半是虫一半是草,植物动物合而为一,什么生物能比得上它的奇特呢?济南的王培荀,在道光年间曾经宦游于蜀地,因此他对四川的风土物产非常熟悉。在他所著的《听雨楼随笔》中,还写有几首咏冬虫夏草的诗。

2.2 文学作品中关于虫草古朴的化生观点

对于古代人来说,这种虫与草之间的相化相生,正好契合了古代的化生说。这种古朴的化生说最早源于古代的《礼记·月令》,意思是说:秋天雀飞入大水化为蛤,冬天雉飞入大水化为蜃。东汉王充在其《论衡·无形篇》、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论仙》中对这种化生说都多有表述。但是,他们大多描绘的都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互相变化,比如说雉为蜃、雀为蛤、蛙变飞、荇变蛆、鼠变驽、蛇变龙等,这些相比较于冬虫夏草的虫与草之间的互相变化就明显略逊一筹了,后者显得更为玄妙、更不可思议。正如清代学者王培荀在他所写的诗中表达的:腐草化成流萤,是归于了泯灭,再也不能复生出生命。而冬虫夏草却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时而成虫时而变草,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显示出了其不竭的生命力。这正体现了古代天道循环、无始无终的最朴素的自然哲学。

清代学者赵学敏在他的文章中也写道:世间万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相斥而生,阴静而阳动,阴盛则阳衰,阴阳相克相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阴一阳互为根基。无生命的物体变成了有生命的物体,是阴充盈了阳气;有生命的物体变为无生命的物体,是阳浸染了阴气,它们都经过变化再不能够返回原形。冬虫夏草的变化,是同时感染了阴阳二气。夏至到来,阳由盛转衰,因此由动态的虫转变成了静态的草;冬至到来,阳由衰转盛,因此由静态的草转为了动态的虫。天道循环往复,此虫也相随周而复始。这种变化远远不是那些由于感染了湿热之气,腐草变成流萤、旧麦化成飞蝶所能比拟的。

2.3 文学作品中虫草的药膳价值

历朝历代的中医学家,都把冬虫夏草视为最为珍贵的大补之物,对其的医药应用也大多来源于产区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樗骰轩丛牍》对于冬虫夏草,不仅仅只记载了它的奇特的形状和生长特性,还记载了一些古人用虫草老鸭煲汤以滋补肾水的食用方法。更有一些与其他中药配伍的药方,用来使老年人延年益寿。在这本笔记中,还特别具体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药方:那就是用三四只冬虫夏草煎汤,让患心口疼的人吃下,当时即可痊愈,而且永远不再复发。《金川琐记》中也记载了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同老鸭煮汤,去掉渣滓吃肉喝汤,对人大补。《柳崖外编》也对冬虫夏草对人的滋补作用,做了与其相同的陈述,这也许是古代文人道听途说后的随便记录。但是,各种明清笔记和小说中都有关于冬虫夏草与老鸭同煮煲汤对人有大补作用的记载,这看起来应该是人们千百年来的共同的实践经验,并且这种药膳在现代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儒林外史》中就有扬州富商万雪斋宴请牛玉圃奉上一碗冬虫夏草汤的细节描写,从万雪斋的行为动作、神情话语中,能够明显的看到他的那种高傲和扬扬自得。当时那个年代富商巨贾、王公贵胄就已经以食虫草为荣,食虫草就已经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3 结语

由于这些文字记载和艺术渲染,使得冬虫夏草的神秘感深入人心,而且经久不衰。也由于这些文学作品中对冬虫夏草药用价值的记载,再加上社会上的传说,使得冬虫夏草具有了既能防病于未然,又能够医治各种疑难杂症的特殊疗效,因此引起了历朝历代人们的广泛关注,使得其身价一涨再涨,以至于现在堪比黄金。

猜你喜欢

冬虫夏草虫草奇特
虫草素提取物在抗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希望
虫草素提取物在抗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希望
神奇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怎样形成的?
世界上奇特有趣的节日
奇特的蘑菇
奇特的“飘带”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GRASSLAND PAINS
奇特的荧光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