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为例
2019-01-05孟浩孙雨茜
孟浩,孙雨茜
(安徽大学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涉及“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次提出,国际生态旅游协会1993年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1]。
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2009年7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并将示范区范围调整为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7市,共47个县(市、区),总面积5.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40.9%[2],总人口1 896万,约占全省人口的27.5%。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给新老景区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示范区的生态保护、市容卫生以及旅游接待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平衡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成为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
2 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本研究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的资源特征和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按照系统性、可行性、客观度量性和独立制约[3]的原则,构建了示范区生态旅游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该层次体系由目标层、项目层和因子层组成,A目标层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B子系统层包括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社区基础、旅游市场基础和旅游交通基础6个维度,C因子层由19个相关评价因子组成。各指标内涵说明如下:
(1)生态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在我国,生态旅游行为多开展于保护地区,这些地区一般自然资源丰富,且配备必要的生态旅游设施、必需的生态旅游产品和基础的环境解说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旅游市场规模[4],可以较好地反映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本研究采用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一般规模旅游资源和生态科普教育资源三个维度对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2)生态旅游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5]。区域生态环境一般包括区域植被环境、气环境和水环境等[6]。森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具有良好的生态、科学价值,森林覆盖面积越大,地区的生态资源丰度以及物种多样性越高;空气和水质环境是区域生态环境的支撑和反映,可以客观衡量地区的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故本研究从植被覆盖、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量三个维度对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评价。
(3)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生态旅游活动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7]。生态环境自净能力和有意识的环保措施是恢复生态旅游行为环境影响的主要方式。故本研究再从污水处理能力、废弃物处理能力和环保投资规模三个维度对区域人为环境保护能力进行评价。
(4)旅游社区基础。社区是支持和保障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基础,促进和保证社区参与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目的[8]。人口基础、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必要的环境知识储备是影响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进行生态旅游决策的主要原因[9-10]。故本研究从人口规模、地区经济、生态意识和居民参与四个维度对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社区因素进行评价。
(5)旅游市场基础。旅游市场现状和发展潜力影响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需要与之对应的市场将游客生态旅游行为转化为地区经济效益,良好的旅游市场基础对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支持和带动作用。故本研究从旅游市场规模、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消费潜力三个维度对生态旅游市场基础进行评价。
(6)旅游交通基础。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数量受到交通条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交通条件越好,生态旅游行为越容易实现,这决定了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可达程度。故本研究从交通基础、交通运输能力和交通通达性三个维度对生态旅游开发的交通条件进行评价。其中,交通通达性主要由交通方式的多样性决定。
C1特色品牌旅游资源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2016)2016安徽省旅游局工作报告B1 0.06 40生态旅游资源0.20 80 C2一般规模旅游资源国家3A级以下(含3A级)旅游景区数量(2016)0.04 30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数量(2016)C3生态科普教育资源2016安徽省旅游局工作报告0.07 30 C4植被覆盖森林覆盖率(2015)C5空气质量0.20 80 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2016安徽省旅游局工作报告空气达标天数比例(2016)0.07 10生态旅游环境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2016)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城乡污水处理率(2015)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B2 C6地表水质量0.06 25 0.18 60 A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C7污水处理能力C8废弃物处理能力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5)B3 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生态环境保护0.06 59 0.05 76亿元以上重点环保投资项目个数(2016)常住人口(2015)0.02 37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C9环保投资规模C11地区经济0.03 03 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人均GDP(2015)B4 C10人口规模0.13 50 0.03 84人均受教育年限(2015)C12生态意识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旅游社区基础0.04 26 C13居民参与0.03 68国内旅游总人次(2016)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B5 0.08 45 2016安徽省旅游局工作报告0.12 0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2015)旅游市场基础C14旅游市场规模C15旅游经济效益2016安徽省旅游局工作报告国内旅游总收入(2016)0.03 68 0.08 05 C16旅游消费潜力国内游客人均过夜数(2016)2016安徽省旅游局工作报告0.04 72
B6旅游交通基础0.14 22 C17交通基础等级公路密度(2015)0.04 50 C18交通运输能力公路客运量(2015)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2016安徽省统计年鉴0.03 79 C19交通通达性旅游交通方式完备程度(2016)各市拥有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的交通情况0.05 93
3 结语
3.1 结论
本研究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案例,对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得到以下六大指标:(1)生态旅游资源;(2)生态旅游环境;(3)生态环境保护;(4)旅游社区基础;(5)旅游市场基础;(6)旅游交通基础。并以此六大指标为纲要,共解析出19个子指标,进而完善生态旅游来发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后期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打下基础,为具体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2 讨论
研究在构建六大指标的同时,对指标进行了权重赋予,从而使得各指标对生态旅游潜力开发的影响清晰明了,但是,层次分析法这种研究方式在分析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影响因素上较容易受限于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同时本研究的后续阶段在收集专家反馈问卷时,限于时间等原因,样本量还不够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