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金融模式下的风险分析研究

2019-01-05静,冯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金融市场绿色

丛 静,冯 敏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一、相关研究综述

现如今,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益明显。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后发展的碳金融的出现紧密结合低碳发展理念,世界各国也积极实践该创新模式,我国也在推动碳金融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但受到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这种交易模式也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碳金融主要以现货为主,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方式十分单一,伴随的各类风险也较大。因此,碳金融模式下的风险分析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不少学者关注碳金融市场风险方面的研究,李静针对碳初级市场交易所泡沫经济、次级市场资产积累形成的系统风险进行研究[1]。林立的研究表明,碳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在趋向减小,这得益于市场逐渐规范[2]。高磊、许争、曾昭旭将碳金融的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平台、两项机制、三大板块、四类服务”的碳金融体系构建框架[3]。孙兆东从风险价格模型入手,提出先分析整理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再针对不同风险逆向建模设计碳金融产品的思路[4]。葛园园重点对欧盟的碳金融风险防控机制进行实例分析,吸收其优点,从商业银行、政府、国家战略三个层面提出碳金融交易风险防范对策[5]。方游针对欧盟碳金融市场进行实例分析,从碳金融风险监视机制、控制机制、应对机制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立交易系统(CITL)、碳排放量监测制度、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国家配额计划(NAP)、碳排放核查制度等有效的风险防控制度[6]。Michel Aglietta,Jean-Charles Hourcade,Carlo Jaeger,Baptiste Perrissin Fabert等人阐明了坎昆会议提出的气候绿色基金(CGF)两个潜在的动机之间的联系,还重点研究了在更广泛的金融和货币体系演变的背景下,通过升级气候融资来减少风险的基本原则[7]。Veld-Merkoulova Yulia,Viteva Svetlana分析了碳交易的经济和金融影响以及各个公司股票市场价格的监管以及法规和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和交易碳证券的波动性,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欧洲碳排放配额市场的运作情况、市场和监管环境的制度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排放法规的可能性[8]。

上述学者的研究中都未对碳金融模式下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本文将主要从市场目前主要存在的项目风险、市场风险及信用风险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碳金融市场主要风险及原因分析

碳金融市场具有一般金融市场的普遍特征,它在拥有盈利性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其主要风险有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下面重点介绍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及信用风险在国内碳金融市场的主要表现。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指由于政策的变动给市场带来的风险,由于碳金融市场标的物的特殊性,市场对政策变化的敏感程度尤为明显,除一般意义上的一国减排政策的影响,与碳市场相关的法律、监管政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06—2012年,我国参与碳金融的方式主要是国际上的双边CDM项目。开始的几年,我国的CDM项目经历了一段繁荣的时期,碳减排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最近的几年,我国的国际CDM项目似乎进入了一个“停滞”时期。我国CDM签发量的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项目的对手方西方国家发达国家限制了我国的CDM项目的市场进入,提高了CDM项目审核的门槛。这背后有着诸多的驱动因素,一方面,随着西方经济的下滑,近几年保护主义经济兴起,许多国家对外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经济的全球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这使得中国的许多项目无法顺利进入国际市场,CER的数量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就CDM项目本身特点而言,其运行模式、审批程序复杂,对于交易双方而言项目必须符合两国的政策和利益追求,随着项目的进一步进行成熟,项目双方的利益摩擦也将被不断放大,这也为CDM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障碍。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汇率、价格等市场因素导致的风险,我国的碳金融市场风险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价格发现机制缺失。目前我国已有十多所地方性碳交易平台,从下图可以看出,几大主要的碳交易所碳排放权价格波动较大且整体无较为明显的一致性。从碳交易所的公布的数据来看,部分交易所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尚未形成连续的报价,很多交易所以协商议价为主要议价方式,CCER的交易主要靠在各地区平台上挂牌交易,而远期交易目前只有湖北和上海碳交易所可以进行,成交量更是十分小。

我国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价格图

2.主动权丧失。对于初入世界碳市场的中国来说,虽然握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但大多数情况下在世界碳市场中扮演的一直是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以CDM项目为例,我国提供减排项目,发达国家为项目提供技术资金并承担主要风险,这意味我国的企业在双边项目中没有很强的议价能力,收益也远不如发达国家的企业。此外,我国的CDM项目审核仍存在一些问题,报送发改委审核的项目良莠不齐,这也使得我国项目在国际市场缺乏主动权。一个完善的CDM项目审核体系应有第三方的评级机构或银行来参与,及时对接国际数据及相关政策,只单纯地靠发改委来参与审核显然是缺乏效率的。

3.绿债市场结构单一。绿色债券市场是我国目前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的绿债规模已达到2 486亿元,符合国际定义的绿债占全球发行量的15%。尽管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

2017年我国获得认证的气候债券比例约为25%,这表示我国的绿色债券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还存在一定空间,很多债券的绿色定义还是模棱两可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我国绿色债券在国际上的流通,也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增加投资者的风险。这种风险一部分是由市场开放程度不足造成的,绿色债券尚且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投资者的目光还没有转移到这一市场中,信息不充分,市场的运行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金融机构参与。此外,目前国际上和各国对绿色债券的定义标准都不尽相同,许多在某些国家适用的标准未必都符合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的标准,因此许多定向发行的债券未能通过CBI认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即指交易对手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违约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上。

1.违约风险。绿色信贷市场的违约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是各商业银行,总的来说,除了在审批过程中注重考查各环保指标,绿色信贷项目的信贷审批和其他项目没有明显差别,要综合考量现金流、增信等。截至2017年6月末我国的绿色信贷规模达到8.22万亿元,占贷款总量的9%,不良率约为0.37%,比各项贷款不良率低1.32%。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绿色贷款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也反映绿色信贷业务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贷款业务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所面临的违约风险更小,这一现象将有效地刺激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这一领域进一步的发展。

2.信息不对称。另一类在我国碳金融市场较为突出的信用风险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碳金融大数据缺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实际看来,大多数企业还未完全实现发展理念上的转变,对于碳核查更多的是抱着应对政府规定的态度,缺乏积极性,排放单位向多个部门报送的数据常出现口径不一样的情况,且大多数上报的数据没有经过第三方的核查从而质量无法有效保证,不同数据在各主管部门之间也缺乏共享,导致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所需的高质量数据需要重新收集,增加了体系运行的成本。

三、结语

本文结合数据及案例分析碳金融市场的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主要市场表现。我国国际CDM项目的滞缓及CCER项目的暂停整改,是基于各国政府政策的改变而产生的现象,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不及时了解政策的变动将要承担政策风险。此外,相关法律结构的不完善也将使参与者蒙受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机制缺失,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不足及绿债市场结构单一等现象上。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了违约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违约风险在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碳金融业务中尤为常见,而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企业碳相关数据缺乏,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对于普通市场投资者而言,将面临更多的风险。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金融市场绿色
绿色低碳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方法
2021年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专栏征稿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