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背景知识对信息类文本翻译效果的影响

2019-01-04范家琦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6期
关键词:背景知识

范家琦

摘要:本翻譯报告的源语文本选自《人文传统(3)——十九世纪以来》中的《全球主义:当今世界》,出于介绍全球主义的相关知识的目的,笔者对本文进行翻译。笔者首先简要介绍源语文本,之后展示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佐以案例分析,最后阐明启发,全面说明了解背景知识对信息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背景知识;信息类文本;翻译效果

1.源语文本介绍

笔者翻译了美国著名人文学家格洛丽亚·K.费尔罗所著的《人文传统(3)——十九世纪以来》中第28章的《全球主义:当今世界》。该文本文风严谨平实,以普及知识和介绍情况为主要目的。

2.问题缘起

源语文本涉及诸多人物以及相关的科技、文化、政治的名词和现象,若非预先查阅相关资料,译文的内容就显得生硬,读者也无法获取准确信息。之前笔者并不重视背景知识,使得某些译文艰涩难懂。在仔细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并调整翻译策略后,译文的可读性得到增强。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3.主要问题及案例分析

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陌生的人名及相关事件。如果只译出人名,那么译文质量就略显逊色。下面请看例句(1):

(1)The poets Gary Snyder(b.1930)and Annie Dillard(b.1945)share Wilsons concerns fo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o essays and poems inspired in part by her love for Virginias Blue Ridge Mountains,Dillard brings a dimension of awe that has been called “ecospirituality”.

译文一:诗人加里·斯奈德(1930年—)和安妮·迪拉德(1945年—)一同分享着威尔逊对自然环境的关切,迪拉德的文章和诗作的创作灵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她对弗吉尼亚蓝脊山的热爱,她引起了一些被称之为“生态精神”的敬畏之情。

译文二:和威尔逊一样,诗人加里·斯奈德(1930年—)和安妮·迪拉德(1945年—)也在关注着自然环境,迪拉德的文章和诗作的创作灵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她对弗吉尼亚蓝脊山的热爱,产生了一种对“生态精神”(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关注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共同发展)的崇敬之情。

这段话涉及加里·斯奈德和安妮·迪拉德二人,在查阅资料之前,笔者对“brings a dimension of awe that has been called ‘ecospirituality”的翻译存在疑惑,但在查阅相关资料以后,笔者了解到,加里·斯奈德和安妮·迪拉德同为环保主义者和美国著名诗人、作家。此外,笔者在《生态文艺学》中查到“ecospirituality”的内涵。一番斟酌后笔者将“bring”灵活处理为“产生”,又增加了解释说明部分,译文二更具有可读性。

再看例句(2):

(2)Tragically,it was in the crash of a small airplane surveying a potential site that Smithson was killed.

译文一:可悲的是,一架小型飞机在调查史密斯丧生的潜在地点时将其撞毁。

译文二:可悲的是,罗伯特·史密森在乘坐小型飞机勘察可创作作品的地点时不幸遇难。

例句(2)与罗伯特的生平相关,译文一是字面翻译,笔者后又改译为“可悲的是,该作品处在一架小型飞机的残骸中,这架飞机曾经勘察过史密森可能丧生的地点。”在校对过程中笔者发现两种翻译版本均不合逻辑,因而进一步进行查阅,得知其在1973年乘坐飞机勘察地形的过程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所以最终改为译文二。下面笔者将阐述其他领域的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

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影响翻译理解的术语。翻译的第一步是理解,理解有偏差,就会影响译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例如在《中国:全球崛起》这部分里的“政治波普”(political pop)和“玩世现实主义”(cynical realism)两个术语,二者虽不难翻译,然而,若是只翻译字面意义译文便难以理解。笔者在查阅《“玩世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特征分析》(李茂丹,2015:46)和《政治波普的兴起与没落》(方志凌,2008:14-15)后得知了“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的具体内涵。下面请看例句(3):

(3)In one painting from the series,bright colors and broad,simplified shapes,reminiscent of the communist-approved posters of the 1920s, serve a sly and subversive end.

译文一:一幅来自《大批判》中的油画色彩明亮、画幅巨大,运用简化的形状,怀念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批准的海报,成为狡诈而又富颠覆性的结局。

译文二:《大批判》系列中有一幅油画,其明亮的色彩、简约的图形,令人想起20纪20年代共产党批准的招贴画,给人一种诡秘且颠覆性的视觉体验。

笔者起先并未注意到文段是在阐述“政治波普”的影响,意识到这一疏漏之后,笔者对相关背景进行了解后得出了译文二。可以看出,译文二可读性更强、信息表述更加符合逻辑,句子内部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也更胜一筹。因而,翻译的时候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看本质。下面再看例句(4):

(4)In the 1950s,the Korean artist and musician Nam June Paik(1932-2006)predicted that the television cathode ray would replace the canvas as the medium of the future.

译文一:20世纪50年代,韩国艺术家、音乐家白南准(1932-2006)预测,电视机阴极射线将取代油画,成为未来的传播媒介。

译文二:20世纪50年代,韩国艺术家、音乐家白南准(1932-2006)预测,电视机将取代油画,成为未来的传播媒介。

笔者对“cathode ray”一词进行查阅后得知其意义为“阴极射线”,又通过进一步了解,知晓其产生原理以及其应用于电视的显像管、电子显微镜等领域。笔者认为“电视机阴极射线”作为相对专业化的表达,可能不会被大多数不具备此类背景知识的目标读者所接受,因此将其改为“显像管”,译文便通俗了许多。请看下一例句:

(5)The animated contour of a bird flying gracefully across a wall of screen brings magical unity to this ocular blitz,while a two-channel audio track adds booming syncopated sound to the rhythms.

译文一: 一只鸟的动画轮廓缓缓飞过电视屏幕墙,与视觉的冲击神奇地统一在一起,双轨声道为視觉韵律增添了隆隆作响的切分音。

译文二: 一只鸟的身影生机勃勃,徐徐飞过电视屏幕墙,与视觉的冲击神奇地统一在一起,立体声为其旋律增添了此起彼伏的强弱变化。

句中存在两个专业名词“two-channel audio track”和“syncopated sound”,经查阅,两词分别是“双轨声道”和“切分音”的意思。若就此翻译,也并无错误,但翻译要存在对等性,“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既要忠实原文,又不可完全一样,否则就是死译。”(黄丹丹,2014:117),否则无法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因此,笔者查询后得知所谓“双轨声道”其实就是平时人们所熟知的“立体声”,而“切分音”则是指声音、节拍的强弱变化。通过对比可知,译文二更易懂。

4.翻译心得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体采用直译手法,又基于文化传播的目的,笔者在处理细节时糅合归化和意译,降低译文难度。但文中仍有不易理解的部分,都需要笔者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因为“译者能否准确传达原文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相关背景知识的理解。”(赵超,2012:46)因此,译者在翻译信息类文本时,务必注意理解、掌握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月红.从语篇翻译过程看译者的角色定位[J].湖南学院学报,2006(4):48-51

[2]方志凌.政治波普的兴起与没落[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1):15-17

[3]黄丹丹.浅谈翻译的本质[J].海外英语,2014(5):117

[4]李茂丹.“玩世现实主义”绘画基本特征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46

猜你喜欢

背景知识
巧用背景知识,优化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课本插图对化学教学效率的影响研究
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应何时呈现
《从雅思的发展看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述评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试论初中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
借助背景知识,引导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