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背景知识,优化阅读教学
2017-05-04陈月滢
陈月滢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介绍背景知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对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利用背景知识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朗读情境等。
[关键词]背景知识;阅读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54-01
所谓背景知识,就是指作品文本外的一些与文本紧密相关的知识,如现实背景、文学传统、文学观念等。对于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来说,其传递的信息量总是有限的,这就离不开教师对相关背景知识材料的补充。只有在背景知识的烘托与渲染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更进一层,进而起到优化阅读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运用背景知识呢?
一、巧用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题材的课文或者一些有着特定条件设置的课文,了解这些课文的时代背景对开展阅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巧用这些背景知识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主要通过几个事例的介绍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伯父是怎样一个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伯父深深的怀念以及崇敬之情。对于学生来说,鲁迅是一个与他们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人,由于学生对鲁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就可以把鲁迅先生的简介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是谁,他都有哪些作品,以及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都是什么风格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以后,阅读课文的兴致就会变浓厚。与此同时,学生在理解文中的难句“四周都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时就会觉得容易多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了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说话方式,待人接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有效地化难为易,变无味为有趣,学生学起课文来也就显得简单轻松了。
二、巧用背景知识,提供适宜的朗读情境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学生如果对事件的年代背景等相关知识不甚明了,就很难读出那种深切的情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背景知识的简介,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朗读的情境。这样一来,在特定背景知识的渲染下,学生在朗读时就会很轻松地融入其中,进而读出情感。
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七律·长征》一课,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它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过程,赞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是教学的重点。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呢?这就离不开对历史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原因,以及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然后,教师询问学生:“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红军战士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作为长征的领导者,毛泽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在历史背景知识的渲染下,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朗读起课文来也更有感情。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全诗的教学目标,教师特意把背景知识的穿插与介绍融入教学环节中。如此一来,在这适宜的朗读氛围与情境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更上了一层楼。
三、巧用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对于语文教材中那些有着特定历史背景的文章,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文化知识、民俗民风等都对作品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文本为媒介,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就能丰富學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主要通过对各种民居的介绍,让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是以课文中的例子为教学内容,那么,学生的所学就会显得过于狭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的形式,了解国内外各种民居的外形、优势以及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风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无形中就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从而使得自己的视野更开阔,见解更独特。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背景知识的介绍上,教师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方法。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语文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知识信息也会更加全面。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于优化学生的阅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文的性质特点精心选择背景知识,让学生明白一些特殊作品在创作时的来龙去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