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卫生为幸福晚年提供健康支撑

2019-01-04文丨肖守渊

中国卫生 2019年6期
关键词:代际老龄人口老龄化

文丨肖守渊

随着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接近尾声,保留下来的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日常办事机构均整体转隶到了同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并成为卫生健康委内部新设的老龄健康业务机构。这预示着,老龄健康工作发展将进入新时代,老龄工作与卫生健康工作将紧密结合推进,让老年人在更加健康、快乐、安详、尊严中度过晚年。

不能等一等 更不能放一放

我国法律规定,60周岁及以上公民属于老年人,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属于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或多或少开始衰退,且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衰退,同时因身体机能减退导致心理负担增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且明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之后,党中央做出了党和国家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保留老龄工作委员会、其日常工作由新组建的卫生健康委员会来承担的重大决策。这些决策都是基于人口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60岁以上老龄人群较其他人群更需要健康的缘由。

当前,我国老龄和健康工作都面临很多短板。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49亿,占总人口数的17.9%。据推测,未来数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数量多、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至今20年,人们依然认为人口老龄化还可以等一等、放一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一些涉老职能部门或党政机构决策者的认识还不够。与之相反,老年人群在对待自身健康时又往往过了头,不少老年人都出现了“有病乱投医、乱用药、乱健身”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先后制定或完善了不少涉老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编发了多个老龄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各级财政每年都投入不少涉老项目经费等,但老龄工作依然推动缓慢,政策举措呈现分割与碎片状态,老龄事业发展不持续、不成规模。而普遍意义上针对健康的推动力度又显得过头,如短平快式、杀鸡取卵式的所谓健康产品、所谓保健食品与器械充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老年人活了数十年却变得不会正常吃饭、不知正常吃药、不懂正常生活,面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时老龄工作又显得力不从心、无力可借,尽管各级党政机构中从事老龄工作的职能部门和单位多达数十个,但依然是合力分开、打击无力。

既有挑战 更有机遇

未来老龄健康工作的效果如何,将集中体现在政府尽力推动老龄工作、社会更加关心关注老龄工作、家庭愈加参与老龄工作的程度与结果等方面。

2018年的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特别明确各级保留老龄工作委员会;不久前国家印发《全国老龄委工作规则》,建立完善了相关工作制度;今年年内,国家还将出台有关加强新时期老龄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些都将为全国各地各单位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作出顶层的战略性布局。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预计到2050年前后达到老龄化峰值,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将给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代际等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只要立足国情省情、照顾社情民意,就有足够能力和办法来解决老龄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事业发展路径。

我国人口计划生育自20世纪70年代起全面推行至今40多年,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带来了家庭数与成员数的减少、家庭中代际层级不断增加、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减弱的现实结果。养老作为代际关系的“结构性条件”和“功能性内容”,目前表现出经济支持不足、生活照顾欠缺、精神慰藉匮乏等问题。而和谐融洽的代际关系是代际矛盾与冲突的润滑剂与调节剂,老年人晚年生活是否幸福与安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代际间和睦相处、共存融合的程度。

健全服务体系 培育产业增长点

老龄健康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规范化制度化设计,而建立和完善老龄政策制度就是首当其冲的任务。要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配套政策法规,统筹好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同时,还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将成熟的经验举措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制度性规定。

要充分利用好老龄工作委员会这个老龄工作议事协调的大平台,切实围绕养老保障、养老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服务、权益保障、文化体育、娱乐学习、宜居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直以来,因为思想认识、经济投入等方面的不足,老龄工作的基础设施、场所设计、器具配备、人员配置等硬件上欠账太多、建设不够,加上管理、服务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技能更新和制度建设、规划标准等软件上注重不多、落实不好,亟待尽快补课补缺、到地到位。

在深入推进老龄领域的各项业务实践中,要加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力推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老龄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能,不断构成取用方便、数据真实、科学管用的老龄健康信息通道。

当前,老龄健康工作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优先发展思路出发,重点发展养老服务业及其延伸出来的老龄产业。面对我国亿万老年群体数量,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必然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就业创业将持续迅速增长。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还要不断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不断助推老龄产业变成经济、社会的发展群落、上下链点、开放通路。

猜你喜欢

代际老龄人口老龄化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