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与“极阴之脏”

2019-01-04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水谷肾阳水液

长兴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 浙江,长兴 313100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虽此处明确提出脾乃“阴中至阴”,而《灵枢·阴阳系日月》言“脾为阴中之至,肾为阴中之太阴”,“至”与“太”均有极、最之义,究竟脾与肾谁为“极阴之脏”令后世困惑,因此也衍生出多种释义。王冰有言,“阴者谓寒也,冬月至寒,肾气合应,故云肾者至阴也”,认为肾才是“至阴之脏”。亦有较多观点认为“脾为阴中之至阴”的“至”可理解为“到达”之意,认为脾脏是从阳到阴的枢纽。笔者认为,《内经》中“脾为阴中之至阴”一句,是从脾的各种特性总结得来,是言脾乃五脏六腑的“极阴之脏”,本文将浅略地从脾脏的以下几方面特点窥其真义。

1 生理特性

1.1水液运化之制 《景岳全书》言“水为至阴”[1],脏腑与水液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阴阳属性。中医理论认为,水液的代谢过程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在水液代谢中起到枢纽调节作用,“脾气散精”是“脾主运化”的一个体现。脾能运化水液,或将水液与脾胃之营养物质结合,化为清轻之精微上输于肺,或将多余的水液与糟粕下注于肾、膀胱、大肠,说明脾能真正地调节水液的吸收、转输与散布。而肾的蒸腾气化在水液的运化过程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有“肾主水”一说。然而这种说法主要强调肾阳的温煦作用,其相当于釜底之薪,水液的正常输布赖于肾阳的推动和促进。

脾肾两脏都与水液有着密切联系。然脾为太阴湿土,用以制水。“制”可作二义解,一为控制多余之水,二则补充水之不足,有调节作用。脾相当于水之府库,据自然法则,水之源可洪可涸,而只要有水库的蓄水调节,生态可维持正常。脾脏可“蓄水”而调节全身水液分布,保持正常生理机能,故脾脏会保持常阴状态,否则无法满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灌溉。肾脏虽“主水”,但更多的是起到对水液排泄的调节作用。可以说,肾脏本身对水的需求不大,反而是水液调控稍差,本身蓄积稍多,便会引起肢体水肿。因此,笔者认为脾脏在水液代谢中与至阴之水关系更密切。

1.2水谷运化之使 水谷在人体的吸收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脾为水谷运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有催化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句对三焦功能特点的记载也能证明脾的“极阴”之性。“上焦如雾”,说明水液营养等化为精微物质,清轻布散于上焦。“下焦如渎”,《类经》注“渎者,水所注泄,言下焦主出而不纳,逝而不反,故曰下焦如渎也”[2],“渎”指沟、渠,水之疏散通道,说明下焦之水不能存而久藏,主水液之所出。“中焦如沤”,“沤”义用水浸泡待加工的食物。中焦乃食物运化之所,长期需要水液及濡湿的环境以腐熟水谷,恰如唐容川[3]在《血证论》中所言,“脾阴不足,津液不能融化水谷”“脾润则长养脏腑”,说明中焦本乃“水”盛之所、阴寒之处,也进一步证明脾为脏中极阴之处的观点。

2 生理位置

脾脏位居中焦,其位置是从阳脏到阴脏的一个过渡,起到转输的作用,因此有人将“至阴”之“至”理解为到达之义。这种说法可理解为一方面,但是多少有些牵强字面之意。从脾脏所处的位置看,“脾居腹中,至阴至深处”,是言脾居腹中最深邃、极阴寒之处所。中医理论认为,上主火为心,下主水为肾,左肝木而右肺金,脾居五脏正中[3]。《易经》“河图”认为,“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天人相应,五行位置恰对应人体五脏,而外属阳,里属阴,中土为阴,证明脾脏所居之处具“极阴”的特性[4]。

3 脏腑阴阳

脾为至阴之脏还可以从对应的腑来看。脾脏对应胃腑,胃为阳明之腑,喜润而恶燥,阳气充足,而人体的阴阳合和赖于脏腑的阴阳制衡,因此这就决定了脾脏需阴,方可制胃阳之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言阳明乃极阳之腑,故脾脏需与其腑胃互相调和以保持阴阳平衡。换个角度,胃为何属“极阳”之腑?皆因其相对应脏之属性所致,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脾为“极阴”之脏。而肾对应膀胱,膀胱乃州都之官,是水之州,膀胱需得肾阳之温煦方可水利通调,因此这就决定了肾阳需旺。故相对来说,肾之阴不及脾之阴。

4 五行属性

从五行属性上来看,脾属土。《内经》有“静者阴,动者阳”,《易经》亦言“中土为静”。相比于土来说,五行中木、火、金、水均有向上或向下之“动”的趋势:“木曰曲直”,言木有向上生发、或曲或伸的特性[5];“火曰炎上”,言火有向上、向外散热之性;“金曰从革”,言金有沉降、肃杀、收敛、变革之义[6];“水曰润下”,言水有向下走的趋势,流动、形态多样是水的特性;“土爰稼穑”,言土能包涵、孕育万物,最具有稳定敦厚的特性。另外,阴阳和合乃能孕育生命,女子至阴,阴能孕化生命,土亦能孕育万物,脾属土,而脾能化生精微,有孕育五脏周身形骸之功,故也当为“至阴”。就土与水两种具象物质来说,两者究竟谁的阴寒之性更甚,从日常生活也可体现出来。土因本身性质稳定,故有较好的隔热隔阳效果。现代研究亦显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的导热性也呈上升趋势。这种具象研究的结果,反证了土性更阴的特点[7]。以上种种,说明土为“至阴”,脾为“至阴”。

5 临床特点

临床多见“肾阴虚”,鲜少见“脾阴虚”,说明脾阴充足。为何脾阴充足?可从湿土来解释。脾之阴虚多因脾与胃阴阳不得平衡所致。临床多说“脾胃阴虚”,将两者看为一个整体,难以截然分开,症状多表现为“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8],此多因胃阳过亢,脾阴不得制之导致。若脾脏本身阴虚较甚,则无法藏储运化精微物质,四肢百骸不得濡养,多形神俱伤,是难治之证,临床不多见。脾阳虚证、寒湿困脾证则常见。《素问·至真大要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皆因脾脏多阴而少阳所致,故在临床治疗中,当更多地顾护脾阳。肾阴虚与肾阳虚临床见之均较多。腰酸膝软、头晕耳鸣、齿动发脱、失眠健忘、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形体消瘦等皆为肾阴虚之症状表现[9],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频多等为肾阳虚症状[10]。可见肾之阴阳相对较为平衡,偏颇不甚,肾阴虽多,但肾内蕴肾阳之“少火”,相互制之。故从临床上,亦可反证脾的“极阴”特性。

6 结语

脾脏与肾脏皆为人体重要脏器,在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表面看,“肾主水”,有“水脏”之说,而水又为至阴,且在《内经》中对脾与肾二脏究竟谁更具极阴之性的解释较为隐晦,令后世困惑,甚至将脾之“至阴”做“到达”解,认为肾才是“极阴之脏”,当为“至阴”。而笔者认为,从脾的生理特性、所属位置、脏腑阴阳、五行属性及临床特点等多方面正反论证,都能解释“脾为至阴”,具有“极阴之性”,而肾当为“少阴之脏”,肾蕴藏人之元阴元阳,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11],且从某种程度来说,肾阳的温煦推动于机体更不可缺少。因年代久远,后世在阅读经典古文时,对条文理解难免出现偏差,因而在阅读经典时应当多加思考,全面考虑,结合临床与实际,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对临床辨证施治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猜你喜欢

水谷肾阳水液
背后七颠百病消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小穴位 大健康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饮水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