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教授论治痿证经验
2019-01-04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 京 2 10023 2.江苏省中医院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无法随意运动,伴或不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软无力较为多见[1]。痿证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具有病势缠绵、病理性质复杂多变的特征,临床疗效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均属于该病范畴。目前,现代医学界尚对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临床上多以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欠佳。对此,中医具有辨证精准、随证论治、三因制宜与个体针对性强的特点,治疗优势显著。符为民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江苏省名老中医,第五、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硕士、博士生导师,从医60余载,师古而不泥,经验丰富,对神经内科的相关疾病的诊治颇有造诣。符为民教授在先贤医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结合当今时代因素认为,湿热互结为标、脾肾亏虚为本是现今痿证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主张初期以外祛湿热除标为先,后期以内补脾肾之本为要,临床疗效斐然。笔者有幸跟随符为民教授临证抄方学习,获益匪浅,现将符为民教授治疗痿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探病机
中医对痿证的论述由来已久。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设有痿证专篇,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论述极为系统详细,创造性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其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治疗大法,认为痿证的发生与肺胃脾肾四脏密切相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陈无择[2]曰:“痿躄证属内脏精气不足所为也。”其中尤以脾胃为要。李东垣[3]强调湿热与脾胃的重要性,云:“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阳气虚则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气下流,并于肝肾。”张璐[4]亦认为痿证“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受湿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符为民教授认为多因湿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精液,或久居湿地,湿热浸淫,困阻肌表或啖酒醴肥甘,脾失健运,或年高久病,气血亏耗。起病初期多湿热困于肌表,肺热津伤,中期湿中伏热,沉着中焦,耗气伤阴,后期脾肾耗竭,损及阴阳。
1.1湿热津伤 符为民教授认为湿热互结是导致痿证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嗜食甘甜滋腻厚味,烟酒侵淫、彻夜不寐、情志不舒等均致气机失疏,痰湿不运,郁遏生火,化热酿毒,使营卫运行受阻。且湿为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邪,热附于湿,湿热互结如油入面,胶着难祛,致使筋脉失却气血阴精濡养,肌肉驰纵不收,终成痿证。正如《医林绳墨》所言:“痿之一症全在湿热。由乎酒色太过,气血空虚,反加劳碌,筋骨有损,由是湿热乘之。热伤于气,在气不能舒畅其筋,故大筋短而为拘挛者矣。湿伤其血,则血不养筋而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长而为痿弱者矣。”[5]
符为民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该病患者大多伴有身体困重、口干口苦口黏、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等湿热之征。这与现代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吴中地区全年潮湿而多雨,且现今社会人们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锻炼,腠理疏松,加上空调长时间供应,违反四季气温交替变化,寒温失调。在内过食辛辣燥热之品,致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火内生,在外心情烦闷、劳心伤神,致肝郁化火,木旺克土,此均酿湿生热。湿热困于中焦,气血失却长养,宗筋失润,纵而不收,四肢不用,终致痿证一病。
1.2脾胃失健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肾主骨生髓填精,痿证病变部位主要在筋脉肌肉,故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素问·痿论篇》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脾胃为水谷之海,养五脏之气,化六腑之源。脾胃健运,气血充盈,清阳滋养肌肉及宗筋,十二经筋才能束骨利机关;反之,阳明脉空,气血生化乏源,清阳无以散布,则皮肉筋骨枯萎。正如叶天士[6]《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阳明脉络空乏,不司束筋骨以流利机关,肩痛肢麻头目如蒙,行动痿弱无力。”
1.3肾精亏耗 肾主水藏精,主骨生髓,肾中元阴元阳可营养四肢百骸,本固则精可以化生,精化则髓充,髓充则足履步。肾水若少,无以滋养心火,收纳少权,阴竭于下,火炎于上,输布无权,反传于四脏,致使阴竭阳伤,精血乏源,肾髓不足,骨肉尽废,督脉失于约束,则腰脊酸痛不举,终致痿证。脾为先天,肾为后天,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脾虚日久,先天无以充养,必有灶冷火衰之苦,最终累及于肾。正如《脾胃明理论》所言:“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7]肾脏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阳,终致脾肾阳虚,阴精难以化生,气血难以充养。正如张景岳[8]所言:“元气衰败,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故肌肉萎软无力。”因此,符为民教授认为脾肾亏虚为致痿之根本。
2 论治法:外祛湿热,内补脾肾
符为民教授治疗痿证临床疗效显著,特色突出,主张以外祛湿热为先、内补脾肾为要。利湿清热,加味四妙为主。上焦病证明显者,应补脾益气,重用黄芪;下焦症状显著者,应温肾填精为先,地黄饮子首选。符为民教授认为,该病缠绵难愈,治疗上应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如针灸艾药并用、局部按摩、药浴熏蒸、怡情悦性等。
2.1利湿清热,加味四妙 湿为阴性,重着粘滞,易阻滞气机;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湿热胶着难化,阻滞气血运行,熏蒸督络,致使筋脉失养、肌肤失润,故体倦乏力,筋骨痿软,发为痿证。符为民教授常以苦寒清热、淡渗利湿、强筋健骨为其治疗大法,方选四妙丸为底方临证加减。四妙方中黄柏为君,苦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苍术苦温燥湿,苡仁甘淡渗湿,兼以健脾清热除痹,共为臣药;牛膝强筋健骨,活血通络,畅达血脉,引药直达下焦,为佐药。诸药相伍,共奏清热燥湿、强筋健骨之效。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四妙丸具有抗炎镇痛,激活软骨细胞自噬,减轻软骨基质的降解,促进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稳定等作用,且能降低西药的毒副反应,预防递减西药产生的反跳现象,显著提高临床疗效[9-10]。符为民教授临证加减,若湿象偏重,则加焦白术、木防己、萆薢、益母草等;若热象为著,则加黄连、知母、石楠藤、豨莶草等;若兼夹风邪,则加防风、独活、木瓜、秦艽、伸筋草等祛风除湿通络药。
2.2补脾益气,黄芪为先 临床症见以双上肢、眼睑无力等肌软痿废不用,上半身症状为主,伴有咀嚼无力、乏力气短、纳呆消瘦,舌淡暗,边有齿痕,脉细等症者。辨证属脾气亏虚、清阳不升为主。符为民教授以甘温益气、升阳举陷、顾护脾胃为其基本治疗大法,常用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临证加减。方中重用黄芪,常生、炙黄芪并用,用量在30~90g。黄芪味甘性温,擅补益中气,温助脾阳。张景岳[11]曾言:“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冲腠理、治劳伤、长肌肉。”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黄芪具有升白细胞、增加机体免疫力等作用,黄芪注射液可作为抗胆碱酯酶药物辅助用药[12]。
2.3温肾填精,地黄饮子 痿证患者若以双下肢无力、肌肉萎缩失用等下半身症状显著,伴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滑等症者。此时多处于疾病晚期,脏腑之气渐衰,无力抗争,元阳虚衰,阴阳两亏。符为民教授常以辛甘助阳、温肾填精为其基本治疗大法,方选地黄饮子临证加减。方中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四味共为君药。配伍制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元;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火以济水,均为臣药。石菖蒲、远志、茯苓合用,以开窍化痰、交通心肾为主。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元阴元阳两虚,致使筋骨失养,故见肢体肌肉痿废不用。此方上下兼治,阴阳双补,既可温补下元以强壮筋骨肌肉,缓解肌肉萎缩,又可益肺肾、通心窍治疗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上焦症状。
晚期患者除常见脾肾阴阳两虚证候之外,还可见沉默少言、精神呆滞,此因肝乘脾土,情志不遂,气滞血瘀,且诸脏腑衰弱,水运不畅,痰浊内停,痰瘀阻滞脑窍而成,进一步加重病情,治疗需适量应用血肉有情之品如蜈蚣、全蝎、僵蚕等破血逐瘀化痰[13]。
2.4内外兼修,事半功倍 痿证病程绵长,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不乐观。符为民教授常强调治疗该病,应做到“三分治、七分调”,治疗上主张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如针药结合、灸药并用、局部按摩、药浴熏蒸等。针灸治疗主要选取阳明经、督脉及带脉的相关穴位,遵循“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的原则。调理上注意顺应自然、祛寒保暖、节制饮食,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患者因经济能力有限、身体活动受限等原因无法及时、持续接受治疗,加之疾病的折磨,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念,这均会影响治疗效果,临床上仍需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帮助患者做到怡情悦性。调治并举、内外兼修,以期达到扶助正气、驱邪通络、起废振痿之良效。
3 典型医案
陶某,女,51岁,2017年5月12日初诊。主因双眼睑下垂2年余,加重2周就诊。患者自2015年开始出现左眼睑稍耷拉,未予重视,后症状加重,双眼睑皆下垂,伴视物模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活动后诸症加重,遂就诊于南京市脑科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多次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予强的松、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平时口服溴比斯的明片60mg tid,强的松10mg qd,碳酸钙1.5g qd,近2年病情未见显著进展。两周前自觉双眼睑上抬无力较前加重,白日双眼几乎不能睁开,现为寻求进一步诊治,遂求治于中医。刻下:患者双眼睑上抬无力,下午尤为显著,双眼几乎睁不开,视物模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神疲乏力,口苦口黏,纳差,睡眠一般,小便黄,大便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痿证,辨证为湿热蕴脾、清阳不升、筋脉失濡,治拟以利湿清热、醒脾升阳。处方:苍术 10g,炒白术 10g,黄柏 6g,生薏仁 30g,炒薏仁 30g,川牛膝 10g,党参 10g,茯苓 15g,柴胡 10g,升麻 10g,当归 10g,桔梗 10g,淮山药 15g,法半夏 10g,陈皮6g,茵陈30g,炙甘草6g。14剂,日1剂,水煎温服。嘱患者每日早晚行八段锦及五禽戏调养生息,饮食清淡。
2017年5月26日二诊:患者诉眼睑上抬困难稍有所改善,口苦口黏基本消失,仍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神疲乏力,纳可,夜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二诊湿热症状基本消失,脾肾亏虚显著。原方加生、炙黄芪各30g,淫羊藿 10g,山萸肉 15g,杜仲 10g,续断 10g,去茵陈、苍术、黄柏、半夏、陈皮。常法水煎继服一月。
2017年6月26日三诊:患者眼睑上抬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神疲乏力等症状均较前显著改善,原法治疗有效,守法拟方,继以原方加减巩固,冬季改为膏方,继服半年。随诊诉眼睑下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诸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平稳,未见进展。
按:患者中年女性,因“双眼睑下垂2年余,加重2周”就诊,辨病乃属中医“痿证”范畴,初诊患者以双眼睑上抬无力为主症,结合舌脉,辨证属湿热蕴脾、清阳不升、筋脉失濡之证。实验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可引起患者唾液、痰液等分泌物增加,激素可引起水钠潴留[7]。该患者长期口服此类药物,致使体内湿热内蕴,胶着难祛;脾主四肢肌肉,司眼睑开合,脾虚则见眼睑抬举无力、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故初诊以利湿清热、醒脾升阳为治疗原则,拟方以四妙和补中益气汤合方加减治疗。二诊患者口苦口粘基本消失,但眼睑上抬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未见显著改善,此时黄腻苔已转为薄白苔,患者湿热已祛,脾肾亏虚症状显著,故二诊生、炙黄芪并用以加强健脾益气之效,并加淫羊藿、山萸肉、杜仲、续断以加强益肾填精之功。三诊患者症情显著改善,该病进展缓慢,易于复发,仍守法拟方,继服半年,加强巩固治疗。
4 结语
“五脏之热,皆能成痿……实则有二,热痿也,湿痿也。如草木久无雨露则萎,草木久被湿遏亦痿,两足痿,亦犹是也。”[13]痿证萎也,需得雨露之灌溉,阳光之温暖,沃土之滋养,清风之拂煦方得欣欣向荣。符为民教授强调治疗应审因论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天人相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把清热祛湿、运脾解困乃为当务之急,再从脾肾入手,根据肾藏精主骨、脾化生气血主肉理念,先后天同调,肾脾同治,气血阴阳共补,重塑人身鼎炉,恢复脏腑功能。精气充足,神气乃生,筋脉滑利,骨髓充养,痿躄自消。总以“利湿清热、补脾益气、温肾填精”为大法,灵活选用中药剂型,配合针灸、导引、按摩、药浴、熏蒸等外治方法,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