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解剖学研究

2019-01-04孙慧颖高志强田旭赵杨魏兴梅奥登苏日塔于姝婷宋雯洁冯国栋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颈静脉侧壁开口

孙慧颖 高志强 田旭 赵杨 魏兴梅 奥登苏日塔 于姝婷 宋雯洁 冯国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730)

颈静脉孔区(jugular foramen,JF)是侧颅底手术中重要的解剖区域之一,其位置深在且结构复杂,是沟通颅内外的重要通道,由颞骨及枕骨构成,呈不规则裂孔状。乙状窦(sigmoid sinus,SS)在颈静脉孔区移行为颈静脉球(jugular bulb,JB)、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过程中可与其他颅内外静脉或静脉窦进行沟通,其中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后髁导静脉(posterior condylar emissary vein,PCEV)、边缘窦(marginal sinus,MS)及枕窦(occipital sinus,OS)与JB关系密切[1,2]。IPS自岩斜裂穿出后,在颈静脉孔的岩部与舌下神经静脉、岩斜下静脉等形成静脉丛,并通过1-2支主干及若干个小分支,注入JB或IJV中。PCEV走行于后髁导管中,将颅外枕下静脉丛与JB或SS沟通起来[3,4]。MS及OS均是后颅窝硬脑膜内的静脉窦,常有开口汇入JB或SS[5]。在处理颈静脉孔区肿瘤(尤其副神经节瘤)时,常见JB及周围有多个静脉窦的开口,是术中出血的重要来源,开口内亦可能有肿瘤组织残留,术中需要仔细探查清理。了解各个静脉窦开口的来源及解剖特点,对于指导手术操作非常重要。为此,本文研究了30例颅骨标本中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解剖学特点,为手术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选取30例成人颅骨标本,其中左侧15例,右侧15例,解剖颈静脉孔区结构,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JB、SS、IJV,切开JB、SS、IJV外侧壁,在显微镜下仔细辨认各个静脉窦的开口,记录其来源、开口数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毗邻关系,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各个开口的最长径。所得数据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用xi s表示平均值,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PS开口的数量、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本研究中全部标本均可观察到IPS开口,可为单个或多个,其中单个开口者占40%(12/30),多个开口者占60%(18/30)。单个开口者除1例开口于IJV前壁外,余均位于JB前内侧壁,左右侧比例为1:1,且均于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穿行,其开口一般较粗大,平均最长径为2.89±1.47mm。IPS有2个开口者占36.7%(11/30),3个者占13.3%(4/30),4个者占10%(3/30)。有多个开口的标本中,均可在神经之间或神经与JB之间见一相对较大分支穿行,88.8%(16/18)在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5.6%(1/18)经过舌咽神经前上方,5.6%(1/18)在副神经与JB之间穿,有1例开口于IJV前壁,1例开口于JB内侧壁,余均开口于JB前内侧壁,平均最长径为3.00±1.31mm。其余分支亦可走行于颅神经之间或颅神经与JB之间,其开口常分布于JB内侧壁,可呈椭圆形或裂隙状,可单独存在或几个融合成一较大开口,平均最长径为1.57±1.14mm,与最大开口最长径比较P<0.001,有显著性差异。后组颅神经偶在JB前壁形成明显压迹。

2.2 PCEV开口的数量、位置

在本研究中,60%(18/30)的标本观察到PCEV的开口,除1例存在2个开口外,余仅有1个开口。55.6%(10/18)位于JB的底壁,44.4%(8/18)位于SS与JB交界处的下壁。开口多为椭圆形,平均最长径为2.43±0.81mm,向下外方走行出颅,入枕下静脉丛。

2.3 OS或MS开口

80%(24/30)的标本可见OS或MS分支的开口,单个开口者较多见,占66.7%(16/24),亦可存在2-4个开口,成簇出现,占33.3%(8/24)。58.4%(14/24)标本中,其OS或MS的开口位于SS与JB交界处的下内侧壁,20.8%(5/24)位于SS下内侧壁,20.8%(5/24)位于JB内侧壁或底壁上。多数开口较小,平均最长径为1.44±0.59mm。如图1所示。

2.4 其他

实验中另发现JB内侧壁常见一些散在、针眼大小的岩骨小穿支静脉的开口,出现率为45.8%(11/24),数量为 1-7个不等,直径约 0.80±0.29mm。本研究因在尸头标本中进行,部分小开口的显示可能受到标本固定的影响,实际上其开口数量可能多于本研究的测量结果。

3 讨论

颈静脉孔位于颅底,是颞骨与枕骨间形成的较大的不规则的裂孔样结构,颞骨和枕骨分别向孔内有骨性突起,称作颞突及枕突,将颈静脉孔分为两个部分,其前内侧区有IPS、舌下神经静脉等形成的静脉丛及第IX、X、XI组颅神经,后外侧区有SS移行为JB、IJV。是侧颅底显微外科中常涉及的手术区域[6,7]。

颈静脉孔区除了神经密集外,亦有复杂的静脉网络将颈静脉系统与海绵窦、椎静脉系统等沟通起来,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8]。本研究中即发现IPS、PCEV、OS、MS以及穿岩骨的小静脉在JB及近JB的IJV、SS处可形成多个开口,并且其开口在数量、大小及位置上变化多样。在手术中,尤其在处理肿瘤时,对各个静脉开口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步骤,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控制出血

颈静脉孔区的肿物无论良恶性常有丰富的血运,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9,10,11]。对于出血的控制是手术成败的关键,除需要控制肿瘤的出血外,亦需要妥善地处理颈静脉系统及引流入JB的血管。在封闭SS上端、结扎IJV之后,汇入JB的静脉窦或静脉,如IPS、PCEV等,即是出血的主要来源[12,13],其在JB内壁可有多个大小不同的开口[12,14]。但较少有研究对于这些静脉窦或静脉开口的特点进行较具体的描述。在本研究中,除3例(IPS有单个开口者中1例开口于IJV前壁;IPS有多个开口者中,最大开口位于IJV前壁者1例,位于JB内侧壁者1例)其余标本均于JB前内侧壁见一较大的IPS开口,60%的标本另见多个小开口,位于JB内侧壁。60%的标本中可见PCEV的开口,较宽大,除1例有2个开口外,余均仅有1个开口,多位于SS与JB交界处或JB底壁。80%的标本可于JB及JB与SS交界处观察到OS或MS的开口,可单个或多个成簇出现,多数开口较小。JB的内侧壁还可见数量不等的岩骨小穿支静脉的开口。在手术中需要注意多个开口存在的情况,本研究提示JB前内侧壁、底壁或JB与SS交界处最常见IPS、PCEV的开口,通常此处开口较大,出血较多,可先进行处理,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再于JB内侧壁、JB与SS交界处寻找其他静脉窦的开口并逐个处理。此种方式,可能有利于提高止血效率,并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术区形成血肿的风险。

3.2 避免肿瘤残留

颈静脉孔区的肿瘤,尤其副神经节瘤,瘤体可突入JB内的静脉窦的各个开口中,切除肿瘤主体后,需要逐个检查开口是否有肿瘤残留,对于完整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15]。而了解了IPS及PCEV等静脉窦的开口的位置规律,便能较快寻找到开口的位置,从而减少术中探查的时间。

3.3 避免后组颅神经损伤

IPS在颈静脉孔区的分支走行与神经关系密切,绝大多数穿行于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16],亦有其他走行方式的报道,如经舌咽神经前方、于迷走神经与副神经间穿行等[17,18]。本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本组研究标本中,93.33%(28/30)可见IPS穿行于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且较粗大,另可见其于舌咽神经前方、副神经与JB之间穿行。偶见神经于JB前壁形成压迹。因IPS与JF的颅神经关系密切且IPS为硬脑膜形成、直径粗大,术中操作不当(如电凝止血、操作暴力)极易导致第XI、X及XI组颅神经损伤,引起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神经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考虑到IPS的静脉压力较低,目前在手术中,多采用速即纱等材料填塞于窦口止血,此过程中需轻柔操作,谨记IPS开口与神经的密切关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研究30例标本中JB及近JB的SS、IJV内的静脉窦的开口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发现IPS有较粗大的分支于颅神经之间穿行、且开口于JB前内侧壁,此分支较恒定存在。60%的标本可于JB底壁或JB与SS交界处发现PCEV开口,此开口较粗大。JB内侧壁可见数量不一的OS、MS及岩骨小穿支静脉的开口。术中需仔细探查各个开口,清理残余肿瘤并充分止血,操作须轻柔,以免造成颅神经损伤。

致谢:

感谢高志强、冯国栋老师对于解剖过程的指导,感谢其他作者在数据统计、成文阶段的帮助。

猜你喜欢

颈静脉侧壁开口
内淋巴囊分流术治疗颈静脉球憩室致类梅尼埃病样症状1例
横窦狭窄合并颈静脉球高位对乙状窦血管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
双侧壁导坑法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方法研究
三门核电检修工单开口项管理
越野车侧壁加强筋板工艺改进
颅内压监测和颈静脉血气分析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汽车冷冲压U形梁卷曲的控制
不易滑落的毛巾
层合板上层建筑侧壁抗空爆性能研究
如果